汽车产业“失控”:得供应链得天下

新锐汽车观察 2022-05-12 19:29:09

2019年,马斯克与电池供应商松下的社长津贺一宏吵了一架,还不嫌事大地公开透露给媒体。

背后的原因是,马斯克对于供应链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松下气不过,少见地强硬起来。

马斯克素来强硬,在工作中苛刻得有些变态,但日本人一向很能忍,能够逼到他们公开反击,可见马斯克绝对不是一般的“过分”。

这是一个能看出一些微妙之处的事件。马斯克的强硬态度,连产业链上最有话语权的动力电池商,都压不住。

尽管主机厂对于供应商,一般都能保持较为强势的姿态,但特斯拉可以说是宇宙最强,马斯克就跟沙皇似的。

没想到的是,这种专制在疫情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尽管特斯拉一样受原材料上涨、物流限制等的影响,但它比很多车企受影响少得多。

特斯拉采用高压管理供应商模式,竟然能面对芯片、物流等的长期冲击。

这种效应一直持续到上海彻底封控前的3月,特斯拉销量仍有65814辆。但4月上海工厂彻底停产,还是击溃了特斯拉,特斯拉当月的批发量只有1512辆。

01. 4月不算,重来!

根据5月10日乘联会发布的数据,4月国产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下跌43.0%至94.6万辆,零售销量同比下跌35.5%至104.2万辆。这也导致了全国众多车企受影响,大本营位于上海的特斯拉更是遭受重创。

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特斯拉批发量为1,512辆,与3月的65814台环比暴跌。

4月的暴跌,一方面是疫情停工所致,另一个原因是特斯拉的零库存模式。特斯拉没有库存车,其直营模式让车辆从生产线直接被送到用户手中,因此,当4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停产时,基本上就宣告了停止交付。

4月中下旬,特斯拉上海工厂复工,但封控下的城市,依旧考验特斯拉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特斯拉的供应商遍布全国,涉及数百家企业,物流管控,以及各地时不时封控,已经让生产充满了未知数。

同样是上海车企。上汽集团公布的4月产销快报显示,受疫情的影响,上汽集团产销量均同比下滑超过六成。其中,4月整车产量为15.8万辆,同比下跌62%;4月销量为16.7万辆,同比下跌60.3%。

上汽4月的销量下滑幅度,看起来比特斯拉小,但实际上,情况比特斯拉严峻很多。

原因很简单,上汽很多品牌采用传统经销制,有一定的存货在经销商手里。另一个层面,上汽在此前已经饱受缺芯、原材料上涨、物流和疫情之苦,3月之前已经元气大伤,环比销量自然下滑不那么明显。

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传统品牌,客户有可能因为等车时间长,而扭头选择其他品牌。无车可卖,对于任何一个品牌,都是巨大的伤害。

特斯拉就算有马斯克的“神功护体”,也难挡现实压力。

不过,也正是因为马斯克不近人情、冷酷无情的风格,供应体系也形成了说一不二的传统,可能在5月的恢复中,比其他车企更加迅速。

毕竟,哪个供应商都难以抗拒年销百万辆的特斯拉,以及未来的成长性。2021年,特斯拉在全球交付量为93.6万辆,上海工厂交付了48.4万辆汽车。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经实现超过 90%的供应链本土化。

尽管特斯拉自己的电池工厂不在中国,但电池原材料都在中国采购,包括镍、钴、锂等原材料的有5家中国公司,还包括两家供应商的产品在中国区公司炼化提取。

2022年1-4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经交付183,686辆汽车,是去年同期交付量的1.7倍多,甚至已经超越2020年全年交付量。

其他造车新势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蔚来汽车从3月份开始,因为疫情趋势不断地反复、扩大,因其在吉林、上海等众多地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停工,其也开始按下暂停键。

被暴击的蔚来,销量出现持续的、大幅度下滑,今年一季度蔚来累计交付了25768台新车,其中3月交付量达到了9985台。

很多人质疑,蔚来是不是又不行了?

02. 诡异的竞争

虽然疫情对中国车市造成巨大打击,但对于一些自主品牌而言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数据显示,4月比亚迪零售销量为10.48万辆,同比增长138.4%,历史性拿下了月度销冠,也是榜单中唯一实现增长的车企。

比亚迪能够逆势上涨,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个层次:一是很多车企无车可卖,消费者只能选一个有车的品牌;深层次的是,比亚迪一直搞垂直整合,以前生产传统燃油车,大部分零部件都自己生产。

汽车零部件很多,每个部件都有行业头部。因此,比亚迪一度被诟病,搞什么都不专业。

后来,电动化兴起,比亚迪在动力电池、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又进行了布局。基本上,没有人能卡比亚迪的脖子。

时代的变化,真是波云诡谲。疫情影响了绝大部分车企,但比亚迪忽然就转运了,迎来了连船夫哥都不敢想的、也不曾想过的机遇。

受疫情影响,自主品牌都不乐观,4月,长安汽车同比下滑45.3%至5.37万辆,吉利汽车同比下滑40.4%至5.47万辆,而长城汽车跌出前十,同比下滑45.3%至3.56万辆,奇瑞汽车跌幅较小,仅7.3%。

从5月份国内疫情的情况来看,全面复工复产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例如多地防控政策升级,车企想在短时间内恢复产能的机会不大。比亚迪的优势将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同时油价上涨也将进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车销量上涨。

不过,特斯拉可能较快地恢复,5月份将对比亚迪形成较大的压力。

特斯拉预计今年的交付量将增长50%。以特斯拉在2021年93.6万的总销量来计算(国内占58%),意味着特斯拉今年需要交付140万辆新车,其中上海工厂占六成(84万辆)。

目前,特斯拉部分车型交付周期超过了3个月,国外的基础款Model Y的新订单更是需要等到2023年2月至2023年5月才能交付。5月11日,马斯克表示,未来可能暂停接收订单。

0 阅读:0

新锐汽车观察

简介:传播信息,分享思考,共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