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战国中、晚期“礼坏乐崩”即文化沉沦与社会失序的背景下,荀子哲学的提出颇具时代意义。他点出人性之恶以及改变的可能
摘要:焦循对《周易》中的“旁通情”“迁善改过”“保合太和”等概念的内涵作了深入的考察。他认为“旁通”并不是所谓的“六爻发
摘 要:《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的阐释史可梳理成汉儒训“因”为“亲”、唐儒训“因”为“承”、宋儒训“因”为“
摘要:在现象学传统中,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一度把自我的主体性地位推到极致。但胡塞尔之后,自我的主体性地位立即受到各式各样
黄永其,清华大学哲学博士摘 要:从“易道神”与“心理气”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重新刻画朱子学的宇宙论图景。理应当被理解为天
摘 要传说与景观具有互为生产的内在机制,景观变迁直接影响着传说的叙事与传播。峨眉山漫长的佛道相争历史与白蛇传传说的信仰变
摘要:王阳明在其心学视域之下,提出了养德养生并举的思想。首先,他认为“有志于圣贤之学,惩忿窒欲,是工夫最紧要处”,所谓“
王威威【内容提要】《韩非子·解老》对《老子》文本的解释从“德”这一观念开始,对理解韩非思想中“德”的义涵非常重要。与极具
摘 要:“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形成建构中的标志性事件。《行状》,嘉靖本、全书本《年谱》所载内容的差异,表明围绕阳明龙场悟
摘 要:价值观念往往由主体意识而生成,亦因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实与表现而成为人生世界的灵魂。但这并不是说价值观念就与主体
摘要:孝、仁、礼虽都是儒学最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和德目,但孝为仁、礼之本。孝为仁之本:孝是仁的情感发生根源;仁之博爱是孝之亲
双行,王霸并用”成为后世对陈亮思想之总结与概括。而从具体文本看,陈亮并不认可朱熹对其思想的界定,他更为认同“道在事中”的
高秀昌,河南邓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士,南开大学哲学博士,西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
崔振鹏,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摘 要】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
陈赟,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241)摘 要:《礼运》作为中国
作者简介:郑淑红,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神学博
徐春林摘要:“心即理”说是陆王心学的理论基石。陆王心学的问题意识是脱离身心性命的学风而导致的主体性丧失,进而造成生命修养
《中庸》之“诚”,郑玄多训为“实”,朱子《中庸章句》则以“真实无妄”解之,然所指不尽相同。一方面,朱子将“诚”视作天地间
摘要:魏晋南北朝三教互动的全面展开使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佛性论等被纳入孝道思想,促成先秦以来的“孝善一体论”在理论形态上发
秦洁:山东日照人,历史学学士,哲学硕士、博士,文学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经学研究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