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被视为现代“龙学”的奠基作,然而相对于《文心雕龙》原著五十篇而言,“黄札”仅有三十一篇,学
景海峰,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摘 要:何为孝?孝的意义与价值何在?这离不开对哲学本体的探讨和对思想义理的阐述,因为
摘要:魏晋文学历来被称为魏晋风流的彰显,原因正在于传统的风雅之道受到冲击。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以仲长统等为代表的士人对
朱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摘 要:以孝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套
摘要:在孔学视域下,道德情感确实不具有本体性,但这并不意味其发生没有基础。情感的发生虽然被作为一种先天的能力,但是其发生
摘要: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基于对春秋时期礼的思考而创立仁学。春秋霸政时期的贵族之礼,已经在西周时期的礼之中有所体现。
中国传统学术的主体是儒学,儒学的根基是经学。中国传统思想的转型与发展,往往是通过经学的变革和转型而完成的。近代经学家皮锡
孔广森,字巽轩,山东曲阜人。其于乾隆四十八年完成其代表作《春秋公羊经传通义》,自谓曰:“余生平所述,讵逮古人?《公羊》一
摘要:浑天思想在船山晚年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张载“执理以限天”的弊端,船山注重吸收和综合“专家之学”的成果,既包括对
摘要:“生之谓性”是说“生而有的”即是性,这是“言性的原则”。但在人性问题中,以何者为性、如何了解人性,才是各家分歧之所
郭美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摘 要:《庄子·人间世》的主题,从其开端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来看,是救世。但颜回所欲拯救的“
摘 要:学记文是一种在集体审美趣味中形成并具有超稳定性特征的文体,与意识形态支撑下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它的变化
摘要:中国孕育了以“礼”或“礼制”为基本标志的政治文明,西方则形成了以“法”或“法制”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传统。中国之“礼”
作者简介:李毅,河南南阳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访问学者,兼任国际
【摘要】近世东亚中日两国都曾涌现过一股“气学”思潮,该思潮否定作为形上实体的天理,主张在气体流行中认识事物之“条理”“物
摘要:魏晋南北朝三教互动的全面展开使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佛性论等被纳入孝道思想,促成先秦以来的“孝善一体论”在理论形态上发
摘要:人工智能演进开启了人与类人互成镜像的“类人世代”。AI类人(Agents)在其“锚定”的社会、理性、价值、德性存在
【摘要】儒家素以君臣名分为大义所在,然而,自汤武革命以后,儒学面对春秋时“君臣无常位”的种种情形,不得不在其理论中容纳了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论衡东西文化而挺立中国文化的价值,成为公认的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依梁漱溟自述,他小时未
【摘要】由家庭中建立起来的伦理感情进而推之于其他社会伦理关系,是儒家伦理教化的基本思路。夫妻关系是家庭伦理的开端。端正夫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