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meta

AI人才争夺战继续,Meta挖来苹果人工智能模型负责人

据知情人士称,苹果公司负责人工智能模型的高管庞若明(音译)将离开公司,加盟Meta平台。庞若明是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经理,他将加入Meta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团队,每年的总薪酬高达数千万美元。庞若明的退出标志着苹果在生成式...

美国AI需求今年保持强劲,Meta、Google、Amazon等美国超大规模云服

美国AI需求今年保持强劲,Meta、Google、Amazon等美国超大规模云服务商24年资本开支(Capex)总和预计同比增长43%。从供给端看,台积电COWOS产能24年底为7万片,25年底预计达9万至9.5万片,较24年增长约33%,支撑2026年美国AI...

华人与AI的碰撞是一种巧合吗据媒体报道,Meta扎克伯格不惜重金挖AI人才组建

据媒体报道,Meta扎克伯格不惜重金挖AI人才组建实验室,据说一年的薪酬超过了一亿美金,这太离谱了。实验室11名核心成员,7名为中国人,这7名中国人分别来自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再次印证了黄仁勋那句话,全世界搞AI的人...
最近扎克伯格高调宣布,招募了11个世界最顶尖的Ai智能专家,11人里有7人是中国

最近扎克伯格高调宣布,招募了11个世界最顶尖的Ai智能专家,11人里有7人是中国

最近扎克伯格高调宣布,招募了11个世界最顶尖的Ai智能专家,11人里有7人是中国人,其余4人分别来自印度、南非、澳洲、英国,7个中国人里有4个清华毕业,一个北大毕业,一个浙大毕业,一个中科大,没错,这7个最顶尖的Ai智能专家,不是什么华裔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最近关于AI领域的国际人才格局又有了新的大新闻。Meta(也就是大家熟悉的Facebook母公司)老板扎克伯格亲自对外宣布,他刚刚组建了一支由11名顶尖人工智能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令人瞩目的是,这11个人当中竟然有7位是中国人。而且这7位不是华裔就是出生在中国本土,而且全部毕业于国内最顶级的高校——4位清华出身,1位北大,1位浙大,还有1位来自中科大。剩下4位则分别来自印度、澳洲、南非和英国。很多网友第一时间关注的是,为什么这次没有出现日本的身影?传统印象里,东亚科技强国日本在AI领域不该“隐形”。但事实就是这么直接,扎克伯格这次没有选择东京大学或日本其他名校的毕业生,而是把更多机会给了中国高校。这也说明中国在ai上的人才培养已经超过了日本。究竟是什么让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AI领域如此突出?国内顶级大学对理工科的重视程度不是一般的高。清华、北大这些高校,计算机、数学、工程等专业的课程体系非常扎实,学生从本科阶段就要面对极强的学业压力和高标准的训练要求。各种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挑战,每年都在各大高校中轮番上演。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仅理论基础打得牢,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极大锻炼。而且,中国高校的教育模式近几年越来越强调国际化。大量中外合作项目、海外交流、国际竞赛和科研实践,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和世界顶级科学家同台竞技。这种开放和交流的氛围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视野和适应力。不少顶尖人才本科毕业后,会选择去欧美深造,再通过大型国际课题和企业项目积累经验,最终被国际科技巨头招至麾下。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团队协作能力。AI领域的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高强度协作。中国高校的本科教育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广度,更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型项目和跨界实践。和一些只强调专业深度但缺乏团队合作氛围的院校相比,这种“宽进严出”的训练模式让中国学生更快适应国际大公司的工作节奏。这次扎克伯格选择的团队里,还包含了来自印度、澳洲、南非和英国的专家。可以看出,Meta在全球范围内优中选优,充分体现出国际科技企业对于团队多元化的重视。不过,亚洲另一强国日本这次未能上榜,也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其实这也说明,国际高端科技企业看重的不是国籍,更不会因为刻板印象给谁“保底”,而是真正以能力和教育背景为核心标准。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大量资源投入理工科发展,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学生们通过各种创新平台、校企联合项目和海外实习,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政策支持和人才流动机制也越来越灵活,顶尖高校早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主动走出去,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当然,能在国际顶尖团队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国高校这些年持续夯实基础,推动学科交叉,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都为AI等前沿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的科技竞争,注定是国际化与多元化的融合,单打独斗已经不现实。对于像Meta这样的国际科技巨头来说,吸纳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打造多元背景的团队,才是持续创新的关键。对于中国高校而言,只有在基础教育、科研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在下一轮全球人才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美国的Meta公司开始出手抢人了!开出年薪1亿美元的高薪,一周内挖走4名中国

美国的Meta公司开始出手抢人了!开出年薪1亿美元的高薪,一周内挖走4名中国

美国的Meta公司开始出手抢人了!开出年薪1亿美元的高薪,一周内挖走4名中国AI智能方面的顶尖工程师。Meta公司财大气粗,它的前身是Facebook,由马克.扎克伯格创立。中国的DeepSeek问世,震惊了全球的人工智能领域,证明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这让美国人嗅到了危机,开始觊觎中国的顶尖人才。网友表示:最主要的是国内论资排辈的情况太严重了,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坐在高位,然后卡着有能力的人不让对方上位,是个人也要心寒的。酒桌文化太严重了!说明我们的AI人工智能确实已经领先美国,领先世界了。能达到这个高度,科学家的厚度肯定是能保证的。走了一两个二心的也不会影响整个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格局。去了美国再想回国就是死路一条,因为美不会让你好过的!对此你怎么看?

早上刚刷到一个新闻:META从OPENAI挖人,其中有五名中国人,分别毕业于北大

早上刚刷到一个新闻:META从OPENAI挖人,其中有五名中国人,分别毕业于北大清华和中科大,每人签约金1亿美元[捂脸哭]书中真有黄金屋啊。
AI行业薪资能有多高Meta年薪大曝光20000000美金,码农身价堪比NBA球

AI行业薪资能有多高Meta年薪大曝光20000000美金,码农身价堪比NBA球

AI行业薪资能有多高Meta年薪大曝光20000000美金,码农身价堪比NBA球星?就在小扎顶配高薪挖人之际,Meta各岗位薪资被接连曝出。先是一份联邦文件曝光,将Meta包括AI研究科学家、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在内的岗位基本工资一次性大揭底。而后,一位来自一亩三分地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超大包:“超级智能ML工程师岗位,一年基本薪资35万美金(约合人民币251万元),四年总包20000000美金(约合人民币1.4亿)。”【图1】网友:让我数数后面几个0️⃣。小扎这一波抢人大战闹的,现在一个AI研究员,薪资就可以这么高了???【图2】干四年就是一个小目标了啊~~【图3】这份曝光的文件来自美国移民局。按照规定,Meta这些科技大厂在招聘国外员工时需通过H-1B签证项目提交包含职位、薪资在内的文件。也是因为这一强制要求,我们现在才能一窥Meta的薪酬水平。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些数字仅反映年薪——不包括股票期权、签字费和其他福利,一旦加上这些,总包通常可以翻两倍或三倍。具体而言,在Meta的各类岗位中,薪资天花板最高的要数软件工程师一职,一年基本工资高达4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4万元),最低也有1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6万元)。当然机器学习工程师岗也不差,年薪最高可达4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5万元)。而且这年头儿,但凡沾点AI,起薪换成人民币几乎都百万打底了。包括但不限于AI研究科学家(17~23万美元)、AI产品营销经理(22万美元)、ML研究科学家(23万美元)等等。此外,和AI一样热门的还有数据分析岗。一眼扫去,相关岗位薪资上限大概都在20多万美元左右。其中数据科学家、数据工程师的年薪高达2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4万元),一般的数据分析师年薪大约为16.8~20.4万美元。甚至,即使是产品经理这样的非研究岗,年薪也经常超过20万美元。文件显示,Meta的产品经理年薪为16~31万美元,产品设计师则为15.9~28.3万美元…虽然目前Meta官方未就上述数据进行回应,但通过对比北美其他几家大厂开出的福利,不难看出小扎是真大方~这不最近要到秋招了,某书上有网友总结了Meta、谷歌、亚马逊、苹果、英伟达等科技企业开出的base薪酬,得出了以下结论:Meta以全岗位薪资碾压级优势登顶。【图4】一OpenAI前研究员曾说过,AI实验室的招聘就像下棋一样。业内人士估计,全球大概只有一千人拥有推动当前大模型革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人才库就这么一些,那科技公司不得努力抢抢,撇开什么老板出奇招、技术愿景等这些方式方法,吸引人才最直接方式就是薪资了。有这么一组直观地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5年,不管是大科技公司还是初创公司,这些顶尖技术人员的薪资涨幅都有了大幅提升。【图5】【图6】现在的Meta可能是其中最激进的那一个。但要放整个科技行业来看,也不算特别夸张。除了Meta,还有谷歌斥资27亿美元重新聘用顶级天才NoamShazeer。离开谷歌之后,他曾创业担任Character.AI的CEO。【图7】甚至初创如OpenAI前CTOMiraMurati的ThinkingMachine,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实质性地进展,但是一直不缺钱。她能给到技术人员的薪资可以达到50万美金。相较之下,Anthropic给40万,OpenAI给的30万,MiraMurati可以说是相当豪横了。【图8】也难怪会有人跳槽了。不过咳咳,还是要为OpenAI正名一下。虽然薪资可能少,但他们员工可是拥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股票期权呀~【图9】去年11月曾爆料,OpenAI自2023年起,一直向技术人员支付50万美元以上的基本工资,最高可达65万美元。如果加上股票,这些人的年薪将达到150万美元。【图10】但就是现在小扎这么一闹,整个行业薪水再次水涨船高。当然也不止国外,国内抢人大战激烈程度也同样拉满。尤其今年年初DeepSeek爆火之后,大家也看到了国内大模型企业和人才实力所在。DeepSeek自己之前被爆出百万年薪招兵买马。其他更有实力的大厂,腾讯华为字节等等自然也不甘落后了。一边各种眼花缭乱的顶尖人才计划,满满看过去都是薪资不设上限。【图11】一边顶尖大牛在各个大厂之间的流动也比往年更加频繁。虽然不清楚个中流转资金具体多少,但花费成本肯定不少。什么字节挖来谷歌DeepMind研究副总裁吴永辉;阿里招揽全球顶尖AI科学家许主洪…但有一说一,相对硅谷薪资,我们的技术研究人才,依然还是更务实一些。

Meta测试AI新功能可主动发起聊天

[Meta被曝测试AI新功能:可根据先前对话内容来主动找你聊天]这一测试在数据标注公司Alignerr内部被称为“ProjectOmni”。据称Meta制定的训练指南指出,该项目旨在为用户创造价值,最终提升用户活跃度与留存率。转自:IT之家

大行评级|Baird:上调Meta目标价至740美元 维持“跑赢大市”的评级

格隆汇7月2日|Baird将MetaPlatforms的目标价从635美元上调至740美元,维持“跑赢大市”的评级。该行称,信息流仍是Meta的主要营收机会,预计仅信息点击广告每年就能带来约150亿至200亿美元的收入。转自:格隆汇APP
2006年谷歌拎着10亿现金要买零收入的Facebook,扎克伯格张嘴就要190

2006年谷歌拎着10亿现金要买零收入的Facebook,扎克伯格张嘴就要190

2006年谷歌拎着10亿现金要买零收入的Facebook,扎克伯格张嘴就要190亿,全硅谷都说他疯了。十九年后再看,那190亿连Meta市值的边都摸不着。彼得·蒂尔当年气得冲进办公室,嗓子都吼哑了:雅虎开16亿你都不卖?我翻出当年的旧报纸,福布斯直接把这事列为商界笑柄,标题刺眼得像路灯下的警示牌。最新财报摆在桌上,Meta用户数冲到29.3亿,差不多能装下五个美国。去年亚马逊想吞一家AI小公司,出价80亿,创始人却拿着扎克伯格的故事当挡箭牌,直接喊价千亿,口气硬得像刚从赌场赢钱出来。MIT实验室有份报告,把科技并购比作赌石2006年谷歌按每个用户45刀估价,现在Facebook一个用户年赚196刀。这账算下来,谁才是真会切石头的?上个月我在饭局上碰到个95后创业者,他拒了腾讯的收购,手里端着酒杯,学着扎克伯格的腔调:他们不懂我的估值。我一口茶差点喷出来。他的校园社交软件,日活数据掉得像秋天的树叶,满地都是。哈佛有个教授早就把这套逻辑拆穿了:拒绝收购靠的是增长曲线,不是嘴皮子功夫。2006年的Facebook,每月用户暴增23%,那才是底气,像握着一把开了刃的刀。再看看现在元宇宙的估值,炒得像地产泡沫,天天有人喊着要造下一个数字帝国。我却想起十五年前死掉的Friendster,也曾拒绝谷歌20亿的报价,结果三年后服务器关机时,只值2500万,连个像样的墓碑都没留下。我们总是盯着赢家通吃的传奇,眼里全是光,却很少低头瞅瞅赌桌底下堆积如山的筹码碎片。那些没押对的,最后连名字都被风吹散了。回头想想,扎克伯格当年的疯,到底是算准了未来的棋,还是只是赶上了好时候?2006年,互联网还像个刚学会走路的toddler,用户增长就是王道,谁抓住了流量,谁就抓住了金矿。可到了今天,光有用户不够了,你得有算法,有生态,还得防着监管的手随时拍下来。我认识一个老程序员,当年也差点投身Friendster,他现在喝咖啡时总嘀咕:早知道就去Facebook,哪怕扫地呢。他眼神里藏着点后悔,又有点自嘲,手指敲着桌子,像在敲逝去的代码。还有件事让我印象深。上周在硅谷有个小型论坛,一个投资人聊起现在的创业者,说很多人拿拒绝收购当勋章挂胸口,却忘了自己的产品连用户黏性都没有。他点了根烟,吐出一圈白雾:远见不是喊出来的,是熬出来的。台下有人点头,有人低头刷手机,可能正查自己公司的日活数据吧。再拉远点看,这场游戏从来不只是数字和估值。扎克伯格当年敢要190亿,是因为他信自己能把社交变成人类的新呼吸方式。而那些模仿者呢?不少人只是照猫画虎,学了个架势,却没摸到核心。我记得有个小公司的CEO,跟我说过他在谈判桌上故意拖时间,就为了显得高冷。结果对方撤资,他半夜还在便利店门口改方案,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他眼里的血丝。这世上最难的事,或许不是拒绝诱惑,而是搞清楚自己手里的牌值多少钱。元宇宙热潮下,新一波人又开始豪赌未来,有人会成为下一个Meta,也有人会沦为另一个Friendster。桌上的筹码推来推去,灯光晃眼,可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不是下一场风暴里的幸存者。你觉得,所谓的远见,真的是看透了明天,还是只是在时代浪头上的侥幸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