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GDP

中国牛市能不能站上5000点呢?我来算一下:美股总市值是美国GDP的1.3-1.

中国牛市能不能站上5000点呢?我来算一下:美股总市值是美国GDP的1.3-1.

中国牛市能不能站上5000点呢?我来算一下:美股总市值是美国GDP的1.3-1.5倍。A股2007年6124点的总市值28.8万亿,国内GDP总值27万亿,股市市值和GDP的比值是107%,总市值/GDP大于1,牛市结束。2015年6月最高总市值71万亿人民币,当年GDP69万亿,A股总市值/GDP大于1,牛市结束。当前A股总市值在100万亿左右,按照2024年我国GDP134.9万亿,2025增长5%,141万亿。如果与gdp持平,还有40%涨幅,也就是5200点左右。刚好超越2015年高点,市场的指数天花板还早。像这两天市场的调整,是牛市中正常的调整。未来国家实力如果越来越强,这种上限也会被抬得越来越高。
42亿美元!世卫一纸涨价令,中国摊牌:美国不填的坑,我们也不认!这一回,世卫组

42亿美元!世卫一纸涨价令,中国摊牌:美国不填的坑,我们也不认!这一回,世卫组

42亿美元!世卫一纸涨价令,中国摊牌:美国不填的坑,我们也不认!这一回,世卫组织倒好,一纸“涨价令”就把这笔账,要摊到各国头上,而明眼人也是一看就懂:这是想让其他国家替美国填那个烂窟窿,中国当然不能认这个冤大头。世卫的经费主要是分两块:一块是“评定会费”,按各国GDP、人口算,是强制要交的,占总经费60%;另一块是“自愿捐款”,各国愿意多捐点就多捐点,主要用于特定项目。以前美国是这两块的“双料大户”,评定会费占比常年22%,自愿捐款也常排第一,比如2014年应对西非埃博拉,美国一下捐了10亿美元,那会儿世卫看美国的眼神都带光。可美国的毛病就是“光说不练”,欠缴会费是老传统:他们不仅欠着世卫2024年的5800万美元会费没给,还把2025年的会费也给冻结了,再加上之前的,足足有28亿美元。更过分的是,美国还宣布要退出世卫组织,这明摆着是不想负责任了!美国这一欠账,影响可不小。世卫组织说了,因为美国拒缴这两年的会费,再加上其他一些国家减少援助,他们在2026到2027这两年会面临5.6亿到6.5亿美元的预算缺口,这相当于他们当前运营成本的四分之一。这么大的窟窿怎么填?世卫组织没办法,只能裁员、缩减项目。现在他们总部的助理总干事从12人减到了6人,各部门主任从70多人减到34人,基层的裁员方案还在酝酿中,连项目人员招聘都全停了,差旅经费也收紧了。就在这种时候,世卫组织不想着去催美国补缴欠款,反而要让其他国家多交钱。他们计划把2026-2027双年度的预算定为42亿美元,可就算预算已经比原来缩减了21%,还是有近19亿美元的缺口。这缺口里,美国欠的钱就占了70%左右,可世卫却要让所有国家都涨20%的会费,这不是明摆着让大家替美国买单吗?中国当然不能同意这种做法。咱们一直都是按时足额交会费的,从来没拖欠过。疫情期间,除了正常缴费,还额外给世卫组织捐了钱、送了物资,光疫苗就砸进去12亿剂次、还额外给世卫组织捐了5000万美元,专门帮助低收入国家修建冷链仓库;2024年登革热疫情爆发,中国又紧急调派了300万份检测试剂过去,够意思了吧?可现在,世卫却要让咱们多交一笔钱,这钱相当于国内一家顶级医院整年的设备更新预算。凭什么呀?就因为美国耍赖?这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中国不是不愿意承担责任,咱们一直都支持世卫组织的工作。其实成员国之前已经同意逐步提高会费比例,把评定会费占核心预算的比例从原来的16%提高到50%,这样能让世卫组织的资金更稳定。可这种改革得是公平的,得是大家一起商量着来,而不是因为某个国家耍赖,就把额外的负担强加给其他国家。说到底,这事儿不只是钱的问题,更是讲不讲规矩、公不公平的问题。美国作为大国,总想着占便宜、甩包袱,这哪像个负责任的大国该做的事?以前交会费积极,那是因为能在世卫组织里说了算,现在觉得不合算了就开始欠账、退群,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中国这次明确表示不认同世卫的“涨价令”,不是不愿意支持全球卫生事业,而是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让负责任的国家为不负责任的国家买单。咱们按时交钱,还额外帮忙,这是尽责任;但要让我们替美国填窟窿,这绝对不行。这不仅是为了咱们自己,也是为了维护国际上的公平正义。要是这次让美国赖账成功了,那以后其他国家也跟着学,那国际组织还怎么运作?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还怎么保障?现在世卫组织最应该做的是去催美国把欠的钱补上,而不是盯着那些按时缴费的国家。美国也该醒醒了,别总想着当“老赖”,作为大国,就得有大国的样子,该承担的责任不能躲,该交的钱不能欠。中国拒绝这个不合理的“涨价令”,做得对!咱们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更不会当这个冤大头。国际社会的规矩,得大家一起守才管用,不能让少数国家坏了规矩还占便宜。
看得很清楚,乌克兰战后重建,东大决不会参与。世界银行算过,乌克兰未来十年重建得花

看得很清楚,乌克兰战后重建,东大决不会参与。世界银行算过,乌克兰未来十年重建得花

看得很清楚,乌克兰战后重建,东大决不会参与。世界银行算过,乌克兰未来十年重建得花5240亿美元,快赶上它2024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了。就它现在的经济状况,根本拿不出这笔钱,说白了就是个“穷光蛋”。战后的乌克兰重建,听起来是个宏大的议题,但仔细一扒,你会发现这事儿根本就不是个钱的问题,而是一个从根上就烂掉的“项目”,一盘谁接谁烫手的死棋。乌克兰现在欠的债已经堆成山了,截至2025年初,总共欠了1620亿美元,相当于1.1万亿人民币。更吓人的是,它全年财政收入还不到500亿美元,连深圳一个市的财政收入都比不上。按这收入水平,全国上下不吃不喝干四年才能把债还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直白,说乌克兰的债务已经超过GDP的106%,远远超过欧盟60%的警戒线,属于典型的“资不抵债”状态。2024年光是还利息就花了90亿美元,政府每年还要亏400亿美元,全靠到处拉赞助过日子,这种家底怎么可能搞重建?再看那些喊着要帮乌克兰的西方国家,全是嘴上功夫。美国说给了1770亿美元援助,泽连斯基自己都吐槽,实际收到的还不到零头,只有760亿美元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武器,现金没见着多少。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都承认,这些援助款里至少70%根本没离开美国,全用来补贴自家军工企业了。通用动力拿了5.76亿美元建新厂,转头就又接到9亿多美元的订单;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海马斯”火箭炮产量翻了倍,股价跟着暴涨。说白了,美国这是借着援乌的名义,给自己的军火商发福利,乌克兰不过是个幌子。欧盟那边也没好到哪去,他们想把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拿出来给乌克兰重建,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立马跳出来反对,最后只同意拿点利息出来,还没多少。2025年上半年乌克兰确实拉到22亿美元外部融资,但这点钱连塞牙缝都不够——它全年光维持政府运转就需要393亿美元。这些所谓的“援助”就像给沙漠里的人递矿泉水瓶盖,看着好像帮了忙,实际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乌克兰自己的操作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一边哭着喊着没钱重建,一边还给潜在的投资方设各种政治门槛。乌外长之前放话说,不允许“支持俄罗斯发动战争”的国家参与重建,这就有点不讲理了,东大一直保持中立劝和促谈,正常做生意怎么就成支持战争了?这种态度谁还敢上门帮忙?就像自己家屋顶漏雨快塌了,还挑三拣四嫌施工队的衣服颜色不好看,纯属本末倒置。更关键的是这重建项目根本看不到回本的希望。乌克兰的黑海港口、重工业基地全被打残了,能源设施毁得七七八八,冬天都得担心没电用。它现在能拿来换钱的东西少得可怜,泽连斯基自己都透露,美国给的贷款是要用乌克兰的矿产资源抵押的。东大企业又不傻,这种连本钱都可能收不回的项目,谁愿意去冒风险?郁东大这边看得明明白白,“一带一路”上有的是靠谱的合作伙伴,干嘛非要去乌克兰填这个无底洞?他们自己债务爆表,靠山又尽玩虚的,还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这种重建项目,别说赚钱了,能把投入的成本收回来都算烧高香。所以不是中国不愿意帮忙,是这事儿从一开始就不靠谱,谁沾谁倒霉。中国不参与,那是真聪明,没跳进这个大坑里。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这地方三十年前富得流油,人均GDP吊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这地方三十年前富得流油,人均GDP吊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这地方三十年前富得流油,人均GDP吊打美国,靠卖军火躺着数钱,街上安全得能让孩子随便撒欢。结果现在满大街难民扎堆,本地人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你猜怎么着?全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三十年前的瑞典,是北欧最耀眼的明珠。这个只有1000万人口的小国,凭借博福斯火炮、潜艇技术和雷达系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闷声发大财,连军火贩子的生意都做得比英法德更体面。1990年代,瑞典人均GDP突破3万美元,比美国高出20%,全民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医疗、教育、养老全免费,失业金高达原工资的90%,街道上的治安好到家长敢让五岁孩子独自去公园玩。转折点藏在“人道主义”的糖衣里。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难民署刚成立,瑞典就抢着当“道德标杆”。当时欧洲战后重建,各国对难民避之不及,瑞典却敞开大门,甚至给难民发放比本国公民更高的住房补贴。2000年前后,瑞典人口老龄化加剧,政府灵机一动:难民不就是现成的廉价劳动力吗?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时,瑞典以“欧洲最慷慨国家”自居,一年接收16.3万难民,相当于每60个瑞典人就要养1个难民。但现实很快给了瑞典一记耳光。这些来自战乱地区的难民,多数连基础瑞典语都学不会,更别说融入高技术含量的就业市场。政府发放的每月4500克朗(约合3000元人民币)补贴,反而让部分人养成了“吃福利”的习惯。更讽刺的是,瑞典的“慷慨”引来了更多投机者——2010年中东动荡后,39万难民在三年内涌入,相当于中国接收5460万难民的规模。经济账更是一笔糊涂账。难民潮让瑞典福利体系濒临崩溃:老龄化导致税收减少,难民补贴却像无底洞。2023年,瑞典财政赤字占GDP的7.2%,公共服务质量断崖式下跌——医院排队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2天,学校被迫削减艺术课程。就连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都看不下去了,2018年将公司总部迁至瑞士,理由是“瑞典税负太重,难以维持创新”。瑞典的困境,本质是“道德优越感”与现实能力的脱节。相比之下,中国在难民问题上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既坚持《联合国难民公约》框架下的国际义务,又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帮助战乱国家发展经济,从根源上减少难民产生。2023年,中国向叙利亚提供价值1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同时与中东国家合作建设工业园区,创造超50万个就业岗位——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如今的瑞典,正陷入恶性循环:想驱逐难民却遭国际舆论谴责,想收紧政策又怕损害“人权灯塔”形象。这个曾经富得流油的国家,用三十年时间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实力的善良,终将沦为自我毁灭的温柔陷阱。当瑞典人在深夜紧闭门窗时,中国的社区志愿者正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功课;当瑞典政府为财政赤字焦头烂额时,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已让近1亿人口摆脱贫困。一个国家的智慧,不在于喊多少漂亮的口号,而在于能否在道义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你觉得,瑞典的教训能给其他国家哪些启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全球第一经济大省诞生!GDP4万亿美元,超190个国家,跻身世界第4。全

全球第一经济大省诞生!GDP4万亿美元,超190个国家,跻身世界第4。全

全球第一经济大省诞生!GDP4万亿美元,超190个国家,跻身世界第4。全球经济的版图,正在被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绘制。衡量实力的尺子,似乎不再只属于国家层面。去年,一个让人有点恍惚的数据出来了:美国加州的经济体量,竟然悄悄超过了整个日本,4.1万亿美元对4.02万亿,一个“省”干翻了一个曾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单独拿出来算,加州自己就能排到全球第四。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据比拼了,这背后是一种更具活力的经济组织模式正在崛起。到底是什么样的配方,能调配出加州和中国广东这种能量惊人的经济引擎?这些超级区域的强大,从来不是单靠一招鲜,它们的核心是一套“硬科技”与“软实力”协同作战的组合拳。加州的牌桌上,一边是苹果、谷歌、英伟达这些能定义全球技术走向的科技巨头,它们的大本营“硅谷”就是全球创新的心脏,其市值几乎撑起了美股的半壁江山。另一边则是年产值超百亿美元的好莱坞,源源不断地向全球输出文化产品,再加上每年超过15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这种“软实力”直接变成了真金白银。广东的故事也异曲同工,硬的一面,有华为的5G技术和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是从制造业大省向上攀爬的坚实阶梯。软的一面则是腾讯和网易撑起的数字娱乐帝国,广东的游戏产业营收,竟然占了全国的八成,这同样是一种独特的、基于数字世界的“软实力”经济。当然再炫酷的科技和文化,也需要坚实的产业地基来承载,从“世界工厂”到“智造高地”的升级迭代,是它们共同的底色,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加州是美国制造业第一大州,拥有超过3.6万家工厂,为那些天马行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落地的可能。别忘了加州还有个不那么显眼但同样硬核的身份,美国的“菜篮子”,中央谷地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高度机械化,产出了全美一半的果蔬,这本质上也是一种高效的“大制造”体系。广东的进化路径则更为经典,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店后厂”模式起步,依靠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吸引了第一桶金。如今东莞的电子产业和佛山的家电产业基础依然雄厚,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广东在工业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领域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漂亮地完成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身,说到底所有经济活动的核心都是人,持续增长的燃料,最终要看对“有效人口”的吸引力。加州的增长动力远不止于去年净增加的25万人口,关键的是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球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过去二十年里,这里创造了420万个高价值的就业岗位,这才是真正的“人才红利”。广东则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人口辩证法”,早它依靠庞大的劳动力红利,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现在,它正努力通过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高新产业,完成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型。看看外部的世界,德国人口比日本少了近四千万,经济总量却反超了过去。,印度号称GDP超越日本,但制造业低端、劳动力技能不足的短板依旧明显,这些都说明,人口的数量远不如人口的质量重要。加州和广东,无疑代表了超级区域经济体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但它们成功的内核是相通的,加州是“原生创新+全球文化引领”的成熟范本,它比广东多出来的那大约2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正是发展阶段差异的体现。而广东则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背景下,通过“政策驱动+产业迭代”奋力追赶的优等生,其成就已经足够非凡。如今广东正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刺激内需等方式,对标着超级区域体的成功要素进行战略布局,未来的全球经济牌桌上,主角可能不再仅仅是国家,而是一个个“富可敌国”的超级区域。

澳大利亚第二季度GDP增速超预期 创2023年9月以来最快水平

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经济增长主要由国内支出推动,其中包括家庭消费和政府消费。不过,公共需求持平—公共投资下降0.2个百分点,抵消了政府支出...央行指出,GDP增长预期下调更多是由于生产率增长前景转弱,而非贸易中断。...
说句大实话,宁波的GDP超过了天津,但是综合影响力和天津还不是一个段位。不知道

说句大实话,宁波的GDP超过了天津,但是综合影响力和天津还不是一个段位。不知道

说句大实话,宁波的GDP超过了天津,但是综合影响力和天津还不是一个段位。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这一点。宁波制造业很强,民也富,山水资源也丰富,但宁波城市城面积比天津小很多,人口密度小,人气相对不足,更重要的是国际性...
很有信心!据塔斯社报道,印度总理莫迪谈到,尽管世界经济形势面临不确定性,但印度

很有信心!据塔斯社报道,印度总理莫迪谈到,尽管世界经济形势面临不确定性,但印度

很有信心!据塔斯社报道,印度总理莫迪谈到,尽管世界经济形势面临不确定性,但印度今年第一季度表现超出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7.8%的增长。莫迪说,对印度来说,即便美国对来自印度的商品关税提高到50%会让我们付出更高昂的代价,但不会损害印度农民的利益。显然,莫迪做好了准备,对印度经济很有信心。

GDP增长5.5%西安高新区2025上半年经济保持稳健增长

9月1日,西安高新区召开2025上半年工作暨“四个高新”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实现1657.58亿元,同比增长5.5%,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态势。细分来看,西安高新区各项经济...
中国看得很清楚,乌克兰战后重建,中国决不会参与。世界银行算过,乌克兰未来十年重建

中国看得很清楚,乌克兰战后重建,中国决不会参与。世界银行算过,乌克兰未来十年重建

中国看得很清楚,乌克兰战后重建,中国决不会参与。世界银行算过,乌克兰未来十年重建得花5240亿美元,快赶上它2024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了。就它现在的经济状况,根本拿不出这笔钱,说白了就是个“穷光蛋”。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个东欧国家的经济直接被按下了“倒车键”:GDP腰斩至1812亿美元,2023年外债飙升至1766亿美元,公共债务占GDP比重逼近90%。乌克兰央行曾无奈承认,2024年仅财政缺口就高达379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仅有440亿美元——连重建费用的零头都凑不齐。更魔幻的是,2025年7月欧盟在罗马会议上承诺的20亿欧元援助,连乌克兰全年融资需求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美国更是玩起了“空手套白狼”,嘴上喊着支持,实际到账资金不足承诺的三成。这种“地主家也没余粮”的窘境,直接把重建变成了“空中楼阁”。世界银行联合欧盟、联合国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乌克兰最急需修复的社会住房领域需要803亿美元,交通基础设施缺口达737亿美元,工业和农业重建分别需要680亿和560亿美元。但现实是,基辅的防空警报至今仍每天响起,刚修好的桥梁可能隔夜就被导弹摧毁。2025年8月,顿涅茨克地区一座刚完成重建的发电站,在启用仪式当天就被炮火击中,这种“重建-摧毁-再重建”的恶性循环,让任何投资都像在“火中取栗”。中国企业的谨慎,更源于对国际政治棋局的清醒认知。乌克兰政府与西方签署的排他性协议中,明确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关键矿产开发之外——这些矿产包括锂、钛等战略资源,正是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原料。但是美国正试图通过重建主导东欧地缘格局,欧盟则想借此扩大经济影响力,若中国入局,势必被卷入美俄博弈的旋涡。2025年3月,乌克兰政府推出的“产业园计划”看似诱人:提供10年企业所得税减免、土地租赁优惠等政策,但附加条件是“投资方需接受国际仲裁监督”——这种将经济合作政治化的条款,与中国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背道而驰。从商业逻辑看,这场重建更像是个“无底洞”。中国基建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超过900个在建项目,这些合作都遵循着清晰的等价交换原则: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项目,中国投入15亿美元换来99年经营权。中老铁路建设,中国提供贷款的同时获得铁路运营权。反观乌克兰,既无法提供稳定的资源置换,又缺乏法律保障的投资环境,甚至可能因西方制裁导致项目中途夭折。2025年7月,某国际工程公司曾尝试承接基辅郊区的一条高速公路修复项目,结果因战区划定变更,设备刚进场就被迫撤离,直接损失超过2000万美元。中国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国际规则的坚守。从朝鲜战争到乌克兰危机,中国始终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外部干涉。不参与重建,既避免了变相介入他国冲突,也为自身发展保留了战略空间。当前,中俄贸易额已是中乌贸易的十几倍,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这种“大账本”上的利益权衡,远比短期项目收益更关键。这场重建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经济合作被政治裹挟,当投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再庞大的市场潜力也可能沦为“镜花水月”。中国企业的“不参与”,不是冷漠,而是对风险与收益的精准计算。当西方忙着用重建资金划分阵营时,中国的定力或许正为未来国际合作提供另一种范式——毕竟,在商业世界里,“不亏本”的生意,才是最好的生意。大家觉得在国际合作中,经济利益与政治风险该如何平衡?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