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航母

戴旭:“中国总是对全球的善意过剩、而武力又稍显不足,这种不平衡,恰恰是最致命的。

戴旭:“中国总是对全球的善意过剩、而武力又稍显不足,这种不平衡,恰恰是最致命的。

戴旭:“中国总是对全球的善意过剩、而武力又稍显不足,这种不平衡,恰恰是最致命的。”他以此提醒,在面对美国的挑衅时,我们绝不能软弱处理!在出手的时候必须给其迎头痛击!中国有这样的军事实力和坚实的后盾。这才是中国军人应有的骨气,如果连军人都不强硬的,那谈何保家卫国。面对美国的挑衅我们绝对不能软弱!你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国家总是微笑示人,却被误读为“好说话”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就在最近,军事专家戴旭一句点破现状:“中国对全球善意过剩,而武力却稍显不足,这种不平衡,是最致命的。”这句话像一颗炸雷,瞬间在舆论场引发剧烈回响。没错,2025年的世界舞台,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风平浪静,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的对外策略再次扑朔迷离。他们一边说要合作,一边却频频在中国周边“秀肌肉”,军舰时不时过来转悠,侦察机飞越敏感空域,联盟小动作不断。而我们呢?依然保持着最大程度的理性与克制。但克制,不等于无底线的退让。戴旭的发言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他说出了一个很多人感受到、却未能清晰表达的事实,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我们的国防力量,从航母到导弹,从隐形战机到太空侦察,实力有目共睹,问题是,我们不能总是在“表达遗憾”和“严正抗议”中循环,有时候,别人听不懂语言,只认得行动。回想一下近几年的一些片段,美军舰穿越台湾海峡,我们跟监警戒,美方制裁中国企业,我们依法反制。这些回应有理有节,但总有人觉得“还可以再硬一点”,这不是民粹情绪,而是很现实的战略判断,国际政治有时就像一场高强度的心理博弈,你越退,对方越进,你越犹豫,对方越放肆。但中国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必须有决定意义。这不是喊打喊杀,而是强调“可信的威慑力”,我国国防部发言人多次明确指出,“中国军队始终做好准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注意这几个词,始终、坚决、捍卫,话说到这个份上,信号已经非常明确,我们不好战,但绝对不畏战。再看现实,2025年的中国军力,无论从装备水平、人员素质,还是联合作战能力,都已跻身世界前列。东风系列导弹被外媒称为“航母杀手”,歼-20隐形战机已成体系部署,山东舰、福建舰航母编队逐步形成远洋战力,这些都不是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国防底气。但光有装备不够,还要有使用的决心。戴旭所强调的“军人骨气”,正是指这种敢战、能战、善战的意志,军人不强硬,何以卫国?这并非鼓吹冲突,而是提醒,没有底线思维的战略是危险的,没有实力支撑的善意是脆弱的。我们要让世界明白,中国讲道理,但也讲原则,中国爱好和平,但从不惧怕压力。最近特朗普政府的一些动作值得警惕,一边说要谈贸易,一边又联合个别国家搞技术封锁,一边声称支持“一个中国”,一边又暗地里推动军售。这种两面手法我们见多了,回应的方式也在升级,从外交上的严词回应,到军事上的实兵演练,再到经济、科技领域的反制措施,中国正在学会“多线应对、同步出击”。我们说“迎头痛击”,不是主动挑衅,而是对等反应。你派一艘军舰来,我未必派一艘去夏威夷,但我可以在相关海域举行实弹演习,你搞技术黑名单,我可以推出自己的标准体系。这是一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智慧,既避免陷入恶性循环,也清晰划出红线。中国这几年在处理国际摩擦时,其实越来越沉着,从东海到南海,从网络空间到外太空,利益到哪里,保障就到哪里,话语到哪里,行动就跟到哪里。这是一种全维度的战略清醒,既不是一味放狠话,也不是软弱回避,而是精准、有力、可控地使用力量。回过头看,戴旭这番话之所以刷屏,是因为它呼应了民众期待,期待中国更加自信地运用实力,更加坚定地维护尊严。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和平发展”主基调,而是让世界清楚,中国人的善意,是有棱角的,中国的和平,是有防护网的。2025年,大国博弈进入深水区,中国不会主动挑事,但绝不怕事,军人有骨气,国家有底气,人民有志气,这,才是我们面对一切挑战的根本答案。
龙国:提议全球禁止部署航空母舰作战美国:反对英国:反对法国:反对龙国:山

龙国:提议全球禁止部署航空母舰作战美国:反对英国:反对法国:反对龙国:山

龙国:提议全球禁止部署航空母舰作战美国:反对英国:反对法国:反对龙国:山东舰,福建舰横空出世众国:呃~龙国:提议禁止研发部署六代机美国:反对英国:反对法国:反对俄罗斯:反对龙国:一下子试飞三款六代机众国:啊~龙国:提议禁止在外太空部署武器美国:反对英国:反对法国:反对德国:反对龙国:五颗超高速激光卫星送入太空美国:上当了!这就是顶级阳谋,先礼后兵!
张召忠五年前的预言应验?英国斥资800亿打造的“双航母计划”,为何最终沦为国家财

张召忠五年前的预言应验?英国斥资800亿打造的“双航母计划”,为何最终沦为国家财

张召忠五年前的预言应验?英国斥资800亿打造的“双航母计划”,为何最终沦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还记得2019年,张召忠将军在节目里说过一句话:“英国的双航母计划,将来可能会成为鸡肋。”当时,很多人觉得他是在夸大其词,毕竟航母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怎么可能“鸡肋”?五年过去,这句话似乎真的应验了。英国苦心打造的两艘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如今不仅没能撑起“大英海军梦”,反而成为财政上的沉重负担。英国曾经是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是其荣耀的象征。虽然帝国早已不再,但英国一直心心念念要重振海军威风。2008年,英国正式启动“双航母计划”,计划建造两艘6.5万吨级的航母,以“恢复皇家海军的世界地位”。这两艘航母分别是“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总造价高达80亿英镑。在英国国内,这个计划被宣传成“国家实力的象征”,甚至有人称它为“21世纪的大英海军名片”。航母可不是造个大铁壳那么简单,它是一整套复杂系统的结合体,涉及舰载机、雷达、动力、电子设备、后勤保障等多个环节。英国虽然有造船传统,但自冷战后期以来,航母技术已经出现断层。航母服役后,最关键的是形成战斗力,也就是航母要带着舰载机、护航舰、补给舰,组成完整的航母战斗群。但英国的情况是。舰载机不足:F-35B造价昂贵,英国原计划采购138架,后来缩减到48架,连一艘航母都勉强够用,更别说两艘。护航舰不足:皇家海军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数量有限,有时为了航母出海,只能抽调大部分主力舰艇,导致“家里空虚”。维护成本高:每艘航母每年光维护费用就要数亿英镑,而英国的国防预算这些年一直紧张,根本负担不起。航母不是一次性投入,后期运营才是真正的“大坑”。维护费用:每艘航母每年需耗费数亿英镑,加上舰载机、燃料、训练等,开销惊人;人员开支:航母编制庞大,英国海军人手本就紧缺,为了两艘航母,还要大规模调配人员;任务分配:英国经常要跟着美国去“刷存在感”,但每次出动都是“烧钱行动”。更大的问题是,英国经济这些年疲软,脱欧后财政压力更大,军费占GDP比例有限,根本无法同时养得起两艘航母。英国议会甚至讨论过“让一艘航母长期停港,以节省开支”。张召忠当年为什么敢说“双航母计划是鸡肋”?原因很简单:航母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经济和工业基础支撑;英国现在的国力,撑不起这样的豪华装备,野心和实力严重不匹配;航母战斗群的运行费用,比建造费更吓人,而英国显然没算好这笔账。事实证明,张召忠的判断一点没错。今天的英国,航母“有其形,而无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大国情结”作祟。英国的“双航母梦”,本质上是一种战略焦虑。在美国的光环下,英国不甘心彻底沦为二流强国,想用航母证明自己还有影响力。但现实很残酷,国力才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航母再大也是海上的“面子工程”。这场价值800亿英镑的豪赌,最终换来的不是“大英帝国的荣耀”,而是财政上的巨大负担。也许未来,英国会不得不让一艘航母长期停靠,甚至出售,以缓解压力。这就是现实,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不花钱的海上霸权。
“泥洪”正在进行“航母化”改装的出云级直升机航母DDH-183出云号,改装后的出

“泥洪”正在进行“航母化”改装的出云级直升机航母DDH-183出云号,改装后的出

“泥洪”正在进行“航母化”改装的出云级直升机航母DDH-183出云号,改装后的出云号可以起降美制F-35B舰载战斗机,成为一艘真正的航母。
曝光!我国一神秘外贸军舰正海试。近日,我国北方某某沿海出现了一艘外形奇特的军舰

曝光!我国一神秘外贸军舰正海试。近日,我国北方某某沿海出现了一艘外形奇特的军舰

曝光!我国一神秘外贸军舰正海试。近日,我国北方某某沿海出现了一艘外形奇特的军舰,后段像056A,舰岛像出口阿尔及利亚海军F15A,舰首更是像054护卫舰。从舰艏B炮位甲板后放的布局来看,这艘护卫舰应该是不搭载垂发系统,倾斜式反舰导弹发射位也无法看清位置,仅舰艇的武器位来看,该舰很可能是一艘出口东南亚/南亚的一艘大型反潜护卫舰。至于是谁,缅甸、柬埔寨、泰国、孟加拉国都有一定可能,但绝对不是巴基斯坦,毕竟这样的舰艇他们已经看不上了。
九三阅兵新武器亮相,泰国改变主意恢复采购中国军备,英防长也“变脸了”。一场即

九三阅兵新武器亮相,泰国改变主意恢复采购中国军备,英防长也“变脸了”。一场即

九三阅兵新武器亮相,泰国改变主意恢复采购中国军备,英防长也“变脸了”。一场即将到来的“九三”阅兵,正让世界目光聚焦于东方。这不单是一场武器的陈列,更像是一次宣言,它要将中国的军事力量从抽象的纸面数据,转变为一种能被切实感知、足以影响他国决策的具象存在。这种力量的“可感性”究竟如何运作?答案或许藏在一艘西方航母的航迹转向和一份东南亚国家的采购合同里。它们从军事和商业两个维度,生动地诠释了这场由力量引发的连锁反应。故事的主角之一,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战斗群。它带着昔日帝国的余晖,开启了一场名为“高桅行动”的亚太部署。起初英国媒体放言,一艘航母足以对抗中国的“辽宁”与“山东”双航母。退役军官更是扬言,核潜艇能轻松击沉中国军舰。7月27日,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在澳大利亚更是声称,一旦台海有事,英国“做好了作战准备”。然而,当“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在南海附近真正遭遇现实时,剧本并未按预想上演。它遇到的,是中国海军的一支双航母编队。那不是一个模糊的威胁,而是一个总吨位超过30万吨的钢铁巨阵,装备着超过4300具垂直发射系统。更关键的是,山东舰上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代表着一种让传统防御体系失效的技术代差。戏剧性的是,英国引以为傲的王牌——F-35B战机,此时却掉了链子。一架因液压故障在印度趴窝超过20天,另一架则因机械问题在日本迫降,苦等备件。最终,“威尔士亲王”号没有穿越南海,而是选择掉头绕行巽他海峡,航程凭空多出1000多公里。这不仅是航线的改变,更是对眼前压倒性力量的默认。海上的“硬碰撞”,迅速转化为外交上的“软转向”。仅仅一个月后,8月29日,身处日本的希利大臣面对媒体,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他矢口否认自己说过要“介入台海”,反而指责媒体报道“完全错误”,并拒绝就任何“假设性推论”发表看法。这种尴尬的背后,不仅有中国舰队的威慑。连美国前国防部官员科尔比都曾公开表示,不欢迎英国来亚太“瞎掺和”。当无法有效施压时,希利便拿出了外交辞令,强调对华政策需要平衡,“合作与挑战”并存。这番话,听起来更像是在为自己找一个体面的台阶。如果说英国的退缩,体验的是中国力量的“威慑力”,那么泰国则感受到了它的“产品力”。泰国采购中国S-26T型潜艇的项目,因德国拒绝出售指定的MTU396发动机而被搁置了三年多。这正是西方利用技术壁垒实施封锁的典型手段。然而僵局被中国自己打破了。中方提供了国产的CHD620柴油机作为替代方案。这并非一个无奈的备胎,而是一次华丽的逆袭。经巴基斯坦的实测证明,这款中国发动机的性能,比德国原版还要高出12%到15%。性能上的超越,彻底打消了泰国的顾虑,内阁最终决定重启采购。这个决策的转变,不再是别无选择的妥协,而是基于更优性能的理性商业判断。它标志着中国的军工产品,正凭借自身的技术硬实力,赢得国际市场的信任。从南海上的对峙,到曼谷的商业决策,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事实: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它正通过一场场具体的遭遇和一次次技术的突破,变得清晰可感。即将到来的阅兵,无疑将系统性地加速这一进程。无论是潜在的对手、盟友还是商业伙伴,都必须在这个日益清晰的力量现实面前,重新校准自己的位置。
网友在路上碰到了小鹏的陆地航母[666]你别说这车看起来真大啊~蘑菇聊车​​​

网友在路上碰到了小鹏的陆地航母[666]你别说这车看起来真大啊~蘑菇聊车​​​

网友在路上碰到了小鹏的陆地航母[666]你别说这车看起来真大啊~蘑菇聊车​​​
中国815电子侦察船,为何各国不能攻击它,应该说不敢攻击它,这船看上去没啥火力,

中国815电子侦察船,为何各国不能攻击它,应该说不敢攻击它,这船看上去没啥火力,

中国815电子侦察船,为何各国不能攻击它,应该说不敢攻击它,这船看上去没啥火力,就两门小炮,跑得也很慢,可偏偏美国航母看见了就得绕着走,海盗更是躲之不及的。从国际法来看,它可是有“免死金牌”的。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的规矩,电子侦察船在公海上想怎么航行走怎么航线,攻击这种非战斗舰艇,跟直接宣战没区别。2017年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在南海碰到815A型“天王星”号时,双方最近距离就差50海里,最后美舰还是绕了个大弯躲开了。这不是美军打不过,是他们算得明白:真对侦察船动粗,中国就能按《公约》第51条的“自卫权”反击,搞不好会引发区域冲突。更有意思的是,815型常顶着“海洋调查船”的名头活动,2023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冲绳海域跟拍“开阳星”号,全程只能用无线电喊“别靠近”,连实质性拦截都不敢——一旦开火,就坐实了“破坏科研自由”的罪名,在国际上根本说不通。光有国际法护身还不够,这船真正让各国发怵的,是它那能“隔空戳瞎对手眼睛”的电子战本事。815A型装的超视距雷达,700公里外就能把航母的电磁信号抓得死死的。2024年美菲搞“雷霆对抗”演习时,“天王星”号当场就截到了F-35A战斗机的Link-16数据链信号,美军没办法,只能临时换加密频段,等于演习进行到一半被人掀了底牌。更厉害的是它的电磁脉冲干扰系统,2019年在南海有回直接让某国驱逐舰的火控雷达歇了12分钟——这种“不伤人但瘫装备”的操作,比直接击沉还狠,对手就算跑了,核心数据也泄露了,之后在战场上根本没主动权。更要命的是,815型能通过卫星把信息传给东风-21D反舰导弹,2021年美军“罗斯福”号航母在黄岩岛附近突然转向,就是因为探测到815A型的雷达锁定信号,知道再往前就可能被导弹盯上。战术上,815型的“组队玩法”也彻底打破了传统舰艇的防御逻辑。它从来不会单独出海,2025年美澳搞“护身军刀”演习时,“天王星”号直接跟052D型驱逐舰“桂林”舰、海警4203舰凑成三角阵:驱逐舰负责防空,海警船管法理上的宣示,侦察船专心抓情报。这种组合配置简直让对手左右为难,若是敢动侦察船,那驱逐舰的红旗-9B导弹马上就到;可若是想拦驱逐舰,又会被侦察船把电磁特征全记下来。而且815型的球形天线罩里藏着量子通信装置,就算被干扰也能自动切备用频段,2022年日本自卫队想用电子战飞机压制“海王星”号,反倒让“海王星”号把EA-18G“咆哮者”的干扰参数摸得明明白白,等于偷鸡不成蚀把米。对海盗来说,815型简直是“海上阎王爷”。亚丁湾护航的时候,有一次海盗快艇想凑过来搞事,815A型直接开大功率探照灯照过去,再让舰载无人机扔声呐浮标搞出水下噪音,海盗小艇在3公里外就吓得扔了武器跑路。最牛的是,815型本身就像是个“信息黑洞”,它收集的电磁信号,能直接变成东风导弹的打击参数,对手在它面前,关键信息一览无余,根本无处可藏。2023年美军“尼米兹”号过巴士海峡时,815A型一路跟着,同步把它的电磁频谱特征记下来,这些数据直接拿去更新火箭军反舰弹道导弹的目标库。所以,别看815电子侦察船它小小的一只,却能在紧张莫测的战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815电子侦察船,为何各国不能攻击它,应该说不敢攻击它,这船看上去没啥火力,

中国815电子侦察船,为何各国不能攻击它,应该说不敢攻击它,这船看上去没啥火力,

中国815电子侦察船,为何各国不能攻击它,应该说不敢攻击它,这船看上去没啥火力,就两门小炮,跑得也很慢,可偏偏美国航母看见了就得绕着走,海盗更是躲之不及的。大海上,有这么一类怪船。它跑得不快,身上几乎没什么武器,只有两门小炮和几挺机枪充当门面,可偏偏连航母战斗群见了都得绕着走,好好的跨国军演也能被它搅黄。这就是中国的815型电子侦察船,一个不靠拳头,专攻大脑和神经的狠角色。先说说为什么没人敢动它?从规矩上来讲,815型电子侦察船是正经的军舰,只要在公海上航行,就完全符合国际法。要是哪个国家敢主动攻击它,那性质就变了,不再是简单的海上摩擦,而是对中国这个主权国家的军事挑衅。这种事儿的后果太严重,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冒这个险,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一艘“看似普通”的船,引发更大的外交和军事冲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这船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它背后站着的是整个中国海军的体系,要是真有人敢对它下手,那后续可能面临的就是中国海军的航母、驱逐舰、潜艇,甚至还有来自陆地的各类武器装备。为了打掉这么一艘“看着没多少火力”的侦察船,去招惹一整套强大的军事力量,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稍微有点脑子的都不会做这种赔本买卖。815型电子侦察船的核心能力是收集电子信号,要是哪个国家因为怕被侦察就动手,反而等于变相承认自己的电子系统可能已经被摸清了,只能靠“物理清除”来解决问题。这不仅会暴露自家的技术短板,还等于帮中国证明了这艘侦察船的价值,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人会愿意干这种“自爆”的事儿。至于美国航母见了要绕着走,也不是怕它那两门小炮,而是怕船上的侦察设备。815型电子侦察船能捕捉到几百公里外的雷达信号,连太空中的军用卫星信号都能监测到。航母要是离得近了,自身的电子信息很可能被收集,后续行动的保密性就没了保障,所以只能尽量避开。而海盗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只敢欺负没反抗能力的民用船,815型电子侦察船再怎么“火力弱”,也是正规军舰,真要是惹急了,两门小炮和机枪也足够让海盗吃大亏,海盗自然会躲得远远的。别看815型电子侦察船跑得慢、火力不强,但它靠的是“脑子”和“耳朵”在海上立足,这种独特的作用,让它成了大海上没人敢惹、也惹不起的存在。
未开场先炸锅!9.3阅兵还没动,美国就急得跳脚:中国装备戳中它的“软肋”

未开场先炸锅!9.3阅兵还没动,美国就急得跳脚:中国装备戳中它的“软肋”

未开场先炸锅!9.3阅兵还没动,美国就急得跳脚:中国装备戳中它的“软肋”8月28日,根据国内媒体报道,对于我们的阅兵,美国国防部声称,中方阅兵综合演练装备,这将给美国的“宙斯盾”系统以及航母防御体系带来重大的挑战。美国“海军新闻网”还表示,中国巨型无人潜航器表明解放军正在谋求水下无人领域战略优势。这反应也太不正常了!要知道,美国这些年在西太平洋可是下了血本的。去年刚在日本佐世保基地加了艘带“宙斯盾”的驱逐舰,转头又拉着菲律宾改苏比克湾,想把这儿改成“前沿盯梢点”—说白了,就是想搭个“多层防护网”,把西太平洋的控制权攥在手里。可中国阅兵演练一亮相装备,美国立马慌了:那些能超音速突防的导弹,根本不是“宙斯盾”能拦住的;还有新的反舰武器,直接盯着航母防御的“命门”来。美国急的哪里是“中国发展”,是怕自己花几十年搭的“霸权防护墙”,被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戳出个窟窿!再看美国揪着不放的巨型无人潜航器,更能看出它的“双标套路”。现在全球谁不搞无人装备?英国去年就测了“马林鱼”无人潜航器,专门用来查水下情况、排地雷;法国还拉着德国一起搞“海上无人战队”,计划2030年前让无人装备跟军舰配合作战。中国搞巨型无人潜航器,说白了就是顺大流—咱们80%的外贸货都靠海运,水下安全直接关系到吃饭、赚钱的大事,这装备用来查水下隐患、护贸易通道,再正常不过。可美国呢?它自己2019年就把“虎鲸”超大型无人潜航器派出去了,那玩意儿能装鱼雷、带巡航导弹,妥妥的攻击型装备,却偏偏说中国的是“谋优势”,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这次“急眼”,还藏着自己的“烦心事”。最近它在欧洲被乌克兰危机缠着手脚,又要管能源又要送武器;到了中东,沙特这些老盟友还老跟中国走近,一会儿签石油合作,一会儿谈基建—美国本来想把资源都堆到印太,结果两头扯后腿,精力早被分散了。反观中国,国防发展从来都是“守好自己的门”:辽宁舰、山东舰要么在近海训练,要么去远洋护航,从没像美国航母那样,满世界晃悠搞威慑;卖武器也守规矩,从不往冲突地区送攻击性装备。美国自己一边递武器拱火,一边对中国指手画脚,说白了就是怕自己的“世界警察”位置坐不稳。还有个细节美国故意不提—中国的装备,从来都带着“民生底色”。新型预警机、运输机,平时能飞灾区救地震、洪水的老百姓;就算是那艘被美国盯着的无人潜航器,除了护海疆,还能去南海找可燃冰,帮着搞能源开发。美国眼里只看见“能打仗”,却故意忽略这些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用处,说到底就是用“霸权思维”瞎解读,生怕别人知道中国发展国防是为了护家、为了民生。其实美国真正该想的,不是怎么给中国“贴标签”,而是怎么适应“不是只有它说了算”的世界。中国搞9.3阅兵,不是要跟谁比高低,是要告诉大家:咱们有能力护好自己的国、自己的人,也从来没想过欺负别人。美国要是还抱着“别人好就是我不好”的歪心思,看见中国正常发展就急得跳脚,最后只会把自己困在“焦虑圈”里。毕竟,靠威慑别人换安全的日子,早该过去了。中国不会因为谁急眼就停下脚步,该护的家要护,该走的和平路要走。至于美国的“过度紧张”,与其用来盯着中国,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少搞点双标、多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