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上大学时,有一同班同学,关系挺好的。他父亲是当官的。第一次知道这事,是在大
当年我上大学时,有一同班同学,关系挺好的。他父亲是当官的。第一次知道这事,是在大一军训。那天暴雨突至,我们在操场淋成落汤鸡,他却被一辆黑色轿车接走了。室友们凑在一起猜测他的家境,有人说看见车标是奥迪,有人说司机给他撑的伞是进口牌子,我默默听着,想起他前几天帮我捡起掉落的军训帽时,手指上沾着和我一样的防晒霜——是学校超市卖的最便宜的那种。他叫林辰,平时总穿洗得发白的校服裤,背着个旧帆布包,里面装着和我们一样的课本,只是书皮总包得整整齐齐。军训结束后分宿舍,我们居然被分到了对门,他宿舍的饮水机坏了,常来我们宿舍接水,每次都会带袋小饼干,说“我妈寄多了,分你们吃”。饼干是普通的梳打饼,和我妈给我寄的一模一样。有次上高数课,我忘了带计算器,急得满头汗,林辰悄悄把他的推过来:“用我的。”那是个旧计算器,边角都磨圆了,他说“这是我爸当年考研用的,挺顺手”。后来才知道,他父亲是市里的领导,按说买十个八个新计算器都不算事,可他总说“旧的还能用,扔了可惜”。大二那年,学校组织义务支教,去山区给孩子们上课。报名的人不多,因为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住的地方连热水都没有。林辰第一个报了名,还拉着我一起去。出发前,他背着个巨大的背包,里面装着二十几本童话书,说是“我爸战友家的孩子用过的,都挺新”。到了山区,他给孩子们上体育课,把自己的运动鞋脱下来给没鞋穿的小男孩,光脚在泥地里跑,笑得比谁都开心。晚上备课,他总把唯一的台灯让给我,说“你视力不好,我用手电筒就行”。支教回来后,林辰的脚磨出了好几个水泡,却逢人就说山区的孩子多可爱,说“他们的眼睛比城里的星星还亮”。有个孩子的父亲病了,没钱买药,他悄悄寄了五百块钱,没告诉任何人,直到那孩子寄来感谢信,我们才知道。有人说他“作秀”,他听见了也不辩解,只是把信小心翼翼地夹在课本里,说“能帮上忙就好”。大三时,林辰竞选学生会主席,对手是个家里开公司的同学,到处发传单、请吃饭。林辰没那么多钱,就带着几个同学去各宿舍调研,把大家反映的问题一条条记下来,写成厚厚的提案。竞选那天,他没说漂亮话,只是念了提案里的内容:“宿舍楼道的灯该换了,晚自习教室的桌椅该修了,食堂的菜价能不能再降两毛……”最后他以高票当选,下台时被同学围住,他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的”。有次我妈来学校看我,带了些家乡的特产,我分了一半给林辰。他非要请我们吃饭,在学校门口的小饭馆,点了三个家常菜,说“这家的鱼香肉丝做得地道”。我妈偷偷问我:“这孩子看着挺稳重,家里是做啥的?”我刚要开口,林辰笑着说:“阿姨,我爸是普通公务员,我妈是老师,跟您一样,总怕孩子在外面吃不好。”后来我妈说:“这孩子,一点架子都没有,真好。”毕业前,我们一起去招聘会,林辰拿着简历,和我们一样排着长队,被面试官问得满头汗。有个公司的HR认出他,惊讶地说“您是林局长的儿子吧?怎么不早说”,他摇摇头:“我来找工作,靠的是自己,不是我爸。”最后他进了一家设计院,不是最有名的,但他说“这里的项目能用到我学的专业”。参加工作后,我们还常联系。有次我去他的城市出差,他请我吃饭,还是在小饭馆,说“这家的馄饨和学校门口的味道一样”。他住的地方是单位的宿舍,不大,却收拾得干净,墙上挂着他在山区支教时和孩子们的合影。“我爸总说,做人要接地气,”他给我盛馄饨,“住大house不如住得踏实,穿名牌不如穿得舒服。”去年同学聚会,有人说林辰的父亲退休了,有人说他自己升了部门主管,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林辰却拉着我看他手机里的照片——是他带着设计院的同事,给当年支教的山区学校设计的新教学楼。“下个月就能开工了,”他眼里闪着光,“孩子们以后不用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了。”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我突然明白,真正让人敬佩的,从来不是家境有多好,地位有多高,而是不管身处什么位置,都能守住本心——林辰可以穿名牌,却选择朴素;可以靠父亲的关系走捷径,却选择自己打拼;可以对山区的孩子漠不关心,却选择付出真心。他让我知道,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用所拥有的做了什么。就像他那个旧计算器,虽然普通,却帮很多人解过难题;就像他那件旧校服,虽然不显眼,却裹着一颗和我们一样滚烫的心。生活里最珍贵的,往往不是那些闪闪发光的标签,而是标签之下,那个真诚、善良、踏实做事的人。林辰就是这样的人,他让我相信,无论起点如何,只要守住初心,认真生活,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赢得别人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