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纯电车

8月份,理想MEGA的上险量居然达到了3,163台。作为50万以上

8月份,理想MEGA的上险量居然达到了3,163台。作为50万以上

8月份,理想MEGA的上险量居然达到了3,163台。作为50万以上的纯电MPV,这个量可以说yylx了吧?42how新能源汽车理想汽车​​​
同样的十万预算买纯电车,如何选择才不会出错?说实话,这个十万预算的价位里,

同样的十万预算买纯电车,如何选择才不会出错?说实话,这个十万预算的价位里,

同样的十万预算买纯电车,如何选择才不会出错?说实话,这个十万预算的价位里,可选的纯电车着实不少,最近就有人问我名爵MG4和零跑B01这两款车怎么选?其实就从定位来说,两款车除了价格有一定的重合,其他方面的差异还是非常显著的。尽管二者都是紧凑级车型,但是MG4是一个两厢车的造型,而B01则是妥妥的A+级三厢轿车,兼顾家庭和日常通勤需要。不过更大的差距体现在配置层面,MG4整体给人的感觉好像配置水平还停留在同价位的燃油车时代,就比如说全系前置前驱,后悬架还是非独立悬架,所以相对来说它更适合城市通勤代步。而零跑B01采用的是后多连杆独立悬架,并且是后置后驱,配合160kW最大功率的电机,B01可以带来更好的操控性、动力性,后排也能保证良好的乘坐舒适性。所以说,B01的适用场景要更多一些。除此之外,智能化差异也不容小觑。B01是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在同价位中其他大部分车型往往最多采用纯视觉方案时,B01顶配车型更是给到了激光雷达,在雨雾天气有更好的识别能力。相比之下,MG4只有顶配才配L2级辅助驾驶,更没有激光雷达,所以在辅助驾驶方面二者高下立判。当然,二者在设计、座舱体验、环保、售后服务等方面也都有所差异,那么对于用户来说,想要选对车,或许还是要好好对比一番。值得一提的是,零跑B01上市以来累计交付已经超过万台,说明了市场也很认可零跑B01的表现,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0万家用纯电车对决:零跑B01vsMG4,谁更好?在十万级的价位里,现在

10万家用纯电车对决:零跑B01vsMG4,谁更好?在十万级的价位里,现在

10万家用纯电车对决:零跑B01vsMG4,谁更好?在十万级的价位里,现在可选的纯电车可太多了,比如说秦PLUSEV、小鹏MONAM03、MG4、零跑B01等等,但如果你觉得相同价位大家都差不多,那就大错特错了。咱们就拿MG4和零跑B01来说,虽说价位相近,但前者只是一台入门的紧凑型SUV,而后者则是一台不折不扣的A+级轿车,两款车在定位上就有着显著差异,而这也意味着后者的空间更大,更适合家用的需求。不过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除了空间,智能化恐怕更是不得不关注的一点。在这方面,零跑B01也有着绝对的优势,它可是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顶配车型甚至还给你搭载了激光雷达,在雨雪天气时,识别也能更加精准,这在同级别同价位车型中可以说非常少见。相比之下,MG4仅顶配版本才配备L2辅助驾驶,激光雷达就更别想了。在车机芯片方面,B01的8295芯片不管是当下的算力,还是应对未来的软件更新迭代的冗余也要优于MG4的8155芯片。另外在动力方面,MG4的表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了,全系最大电机功率仅120kW,这就导致它的动力输出相对平缓,在遇到上坡或者一些急加速时可能会信心不足,而相比之下B01的最大电机功率是160kW,遇到需要提速超车等场景也更加从容。当然,除了上述这些点,其实MG4和B01在智能座舱、设计、操控、环保安全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对于希望购买一台真正适合全家人出行的纯电车用户来说,零跑B01或许才是更加全面的选择。
换成纯电车才知道的三个真相,以前是自己吓自己,被别人忽悠了

换成纯电车才知道的三个真相,以前是自己吓自己,被别人忽悠了

可开了纯电车之后才发现,谁没事天天跑高速,大部分都是在市区代步,走到哪里都能充上电。就算去跑高速,非节假日的时候从来都不需要排队充电,有时候充电桩上都没有一辆车。如果是节假日,现在也不再有问题。越来越多服务区...
我今天就说句大实话,混动车和纯电车相比,纯电车才是真正省心又省钱的选择。混动汽

我今天就说句大实话,混动车和纯电车相比,纯电车才是真正省心又省钱的选择。混动汽

我今天就说句大实话,混动车和纯电车相比,纯电车才是真正省心又省钱的选择。混动汽车听起来确实诱人,市区用电跑长途用油跑,但如果开时间长了,问题就出现了。混动车本来电池就不大,起步也只有55km的纯电续航里程而已。这点可怜的续航里程连一辆电动自行车的续航都比不上,又怎么能满足平时日常通勤的需求。家中有充电桩还好一些,要是家中没充电桩,那么混动车就只能当做燃油车来开,到那时又哪来什么好的行驶体验。混动车保养费用还特别高,毕竟是有两套系统的。电池,电控和机油,机滤,火花塞全部都要做,比纯电动汽车高了三倍都不止。系统内部太复杂也会导致出问题的概率提高,真不如像纯电动汽车那样,就是简单的三电系统,没啥毛病可出。所以,最好还是买纯电动车好一些。很多人觉得纯电动汽车有续航里程焦虑,但却从来不看看我们国家的充电基础建设到底强到了什么地步。以前大家跑高速时担心找不到充电桩,但现在,每个服务区都有了充电桩,而且充电桩的数目绝对比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枪要多,比利差不多是在1.5倍左右,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核实一下。这些在外面的充电桩基本都配备了快充系统,只要车带800V快充,那么在外面充电根本就不是困难的事情。十几分钟就能充满电,和燃油车又有什么区别。最强的就是,纯电动汽车跑的里程数越高也就越划算。我因为工作的原因,一辆车5年跑了13万km,总保养费用还不到2000块钱。如果是普通的燃油车,按照每1万km保养一次算,这就需要保养13次,每次500元就是6500元。而若是混动车的话,价格就要更高了。也不必考虑电池衰减问题,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实测循环寿命达到了2000次。如果一个星期充一次电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电池可以持续使用50多年,几乎能陪人一辈子了。而现在,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经济可靠的纯电动车型。20万级别就能拿到续航超过700km的,也不用担心长途问题。10万元就能选择城市代步车辆,灵活还便宜,且具有不错的科技感和时尚感。所以,别再被混动车的可油可电给欺骗了,销量排行榜就是最好的证据。这些年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一直都在上升,抢占的可不光是燃油车的市场,还有混动车的市场。【来自懂车帝车友圈】
5年内若不想换车,听我一句劝:就买纯电汽车,别选混动车

5年内若不想换车,听我一句劝:就买纯电汽车,别选混动车

5年内若不想换车,听我一句劝:就买纯电汽车,别选混动车我今天就说句大实话,混动车和纯电车相比,纯电车才是真正省心又省钱的选择。混动汽车听起来确实诱人,市区用电跑长途用油跑,但如果开时间长了,问题就出现了。混动车本来电池就不大,起步也只有55km的纯电续航里程而已。这点可怜的续航里程连一辆电动自行车的续航都比不上,又怎么能满足平时日常通勤的需求。家中有充电桩还好一些,要是家中没充电桩,那么混动车就只能当做燃油车来开,到那时又哪来什么好的行驶体验。混动车保养费用还特别高,毕竟是有两套系统的。电池,电控和机油,机滤,火花塞全部都要做,比纯电动汽车高了三倍都不止。系统内部太复杂也会导致出问题的概率提高,真不如像纯电动汽车那样,就是简单的三电系统,没啥毛病可出。所以,最好还是买纯电动车好一些。很多人觉得纯电动汽车有续航里程焦虑,但却从来不看看我们国家的充电基础建设到底强到了什么地步。以前大家跑高速时担心找不到充电桩,但现在,每个服务区都有了充电桩,而且充电桩的数目绝对比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枪要多,比利差不多是在1.5倍左右,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核实一下。这些在外面的充电桩基本都配备了快充系统,只要车带800V快充,那么在外面充电根本就不是困难的事情。十几分钟就能充满电,和燃油车又有什么区别。最强的就是,纯电动汽车跑的里程数越高也就越划算。我因为工作的原因,一辆车5年跑了13万km,总保养费用还不到2000块钱。如果是普通的燃油车,按照每1万km保养一次算,这就需要保养13次,每次500元就是6500元。而若是混动车的话,价格就要更高了。也不必考虑电池衰减问题,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实测循环寿命达到了2000次。如果一个星期充一次电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电池可以持续使用50多年,几乎能陪人一辈子了。而现在,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经济可靠的纯电动车型。20万级别就能拿到续航超过700km的,也不用担心长途问题。10万元就能选择城市代步车辆,灵活还便宜,且具有不错的科技感和时尚感。所以,别再被混动车的可油可电给欺骗了,销量排行榜就是最好的证据。这些年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一直都在上升,抢占的可不光是燃油车的市场,还有混动车的市场。
纯电车之所以常采用科幻、激进的设计,源于其独特的工程结构和用户需求。电池平铺底

纯电车之所以常采用科幻、激进的设计,源于其独特的工程结构和用户需求。电池平铺底

纯电车之所以常采用科幻、激进的设计,源于其独特的工程结构和用户需求。电池平铺底盘、电机体积小,释放了前舱空间,允许更低车头、更流畅线条,显著降低风阻。空气动力学优化对纯电车续航提升更为关键,因此出现主动尾翼、半封闭轮毂等燃油车难以实现的设计。同时,纯电车天生具备智能基因,大屏、语音控制、高阶智驾等科技配置更易集成,内饰也更注重体验与舒适。这些设计虽可能牺牲部分实用性,但在续航和科技感优先的电动市场,反而成为核心竞争力。
我是发现了,电车后排根本就不是给人坐的,坐上去实在太难受

我是发现了,电车后排根本就不是给人坐的,坐上去实在太难受

我是发现了,电车后排根本就不是给人坐的,坐上去实在太难受。我一哥们买了一辆纯电车,高高兴兴说要带我去兜兜风,然后我一高兴,前排后排都试了试。前排做起来没任何问题,加速的时候也挺猛的,但是做到后排之后,立马就感觉不一样了。我也是开了20多年车的人,小时候坐车晕车,但后来开车之后再也没晕车,坐其他的车也没有晕车,可这次坐的电车后排以后,真的会晕车的。我这哥们也是开了20多年的车,不可能是驾驶员技术的问题,那就只能是电车本身的问题。比如说电车的动能回收系统,底盘调教太软,前驱后驱问题之类的。毕竟电车发展速度还是太快了些,很多电车的悬挂是照着油车来的,而背了1t重的电池包,又让悬挂负重左右摇晃,加速度不均匀,导致人的平衡失调眩晕。希望以后电车能改变这个问题吧。
增程车普遍来自纯电平台,纯电平台对于电池的支持就像油车对于油箱,容量可以随意调整

增程车普遍来自纯电平台,纯电平台对于电池的支持就像油车对于油箱,容量可以随意调整

增程车普遍来自纯电平台,纯电平台对于电池的支持就像油车对于油箱,容量可以随意调整,有明确的上下限,并非核心竞争力,更多是主观选择。1、更大电池给用户提供更长纯电续航,发动机单纯用来消除续航焦虑。既如此,发动机便不需要大,小型化即可,只需做到电池亏电时,用户具备一个临时补能的能力,油耗、体验可置于一旁,推动大电池增程迈向纯电动汽车。2、在意亏电时的整体体验,电池也不需太大。如若要求增程产品在亏电时有较好的体验,亏电时发动机功率应等同于满电时电动功率,此次无论是电池重量,还是发动机功率都是关键,车身重量需求亏电时的整车功率越多,最终变成拖着大电池跑高速。3、增程大电池使得产品不极致。大电池增程既要求平台对大电池的支持,有要求引擎舱有足够的体积,是以纯电车型具备更高的设计自由度以及更大的空间布置的优势被增程剥夺。4、成本和重量通过增加电池容量来提高售价,这种思路在远离普通用户,用户需要在单位售价下更大的电池,但是不是无限大也确实是一个问题,大电池带来的重量不光是动态性能问题还有过分消耗问题。豪华永远不可能只靠堆硬件就能达到。不如提高电池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投入,将增程系统的纯电体验、增程体验以更低的价格带给普通用户,实现普及,就像丰田、本田的HEV。如果增程系统工作时,与纯电无异,谁又会恐慌电池电量不足呢?你说,是不是?【来自懂车帝车友圈】
【新能源车主续航焦虑越来越小:8月纯电车销量大增38%增程车份额仅剩7.7%】

【新能源车主续航焦虑越来越小:8月纯电车销量大增38%增程车份额仅剩7.7%】

【新能源车主续航焦虑越来越小:8月纯电车销量大增38%增程车份额仅剩7.7%】根据乘联分会数据显示,8月纯电动汽车爆发式增长,批发销量81.5万辆,增幅高达38.5%,份额来到63.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被视为续航焦虑“救星”的增程式汽车,市场份额急剧萎缩,仅占7.7%。​​​(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