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烈士陵园

老山前线,三名甘肃籍的战士留一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几十年后,老兵马仲海拿着烈士

老山前线,三名甘肃籍的战士留一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几十年后,老兵马仲海拿着烈士

老山前线,三名甘肃籍的战士留一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几十年后,老兵马仲海拿着烈士徐明和包双全的遗照在烈士陵园留下了一张特殊的合影!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无恙慰英魂!向英雄致敬
1979年,四川一农民得知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悲痛不已,谁料,当他打开烈

1979年,四川一农民得知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悲痛不已,谁料,当他打开烈

1979年,四川一农民得知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悲痛不已,谁料,当他打开烈士证书后,却震惊的发现,上面的名字和自己的儿子竟然一样,只不过不同姓,此后,他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自己的儿子......在四川阆中的乡间小路上,人们常能看到一位老人,背影佝偻,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一步一步走向远方,这个画面,持续了整整三十八年。蒲仕平出生在四川阆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还处在百废待兴的年代,他家的房子是土砖垒的,屋顶用茅草覆盖,下雨天总有几处漏水。蒲仕平三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留下父亲蒲运海一个人拉扯他长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农民独自抚养孩子是何等艰难,蒲运海常常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回来时月亮已经高高挂在天上。1976年,蒲仕平满二十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那时候,参军入伍是农村青年最向往的出路之一,一天,蒲仕平悄悄去县城报了名,直到入伍通知书下来,蒲运海才知道这件事。就这样,蒲仕平成为了成都军区直属工兵团的一名普通士兵,在部队里,这个农村来的小伙子吃苦耐劳,训练总是拼尽全力,还常常偷偷加训,凭借出色的表现,他很快被提拔为侦察连连长。1979年初,中越边境的紧张局势升级,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作为侦察连连长,蒲仕平所在的部队是最早被派往前线的。临行前,蒲仕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谁能想到,这竟成了父子间的最后一次通信。1979年2月底,蒲仕平带领几名战士执行侦察任务,深入敌占区域,任务完成后撤退时,突然被敌人发现,面对危险,蒲仕平毫不犹豫地命令战友先撤,自己断后。就这样,年仅24岁的蒲仕平,永远留在了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几天后,蒲运海收到了一纸阵亡通知书,上面写着: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遗体未能送回,望节哀,没有具体时间,没有具体地点,甚至连儿子的名字都写错了,"卞仕平"而非"蒲仕平"。这个错误,成为了蒲运海寻子路上的第一道坎,从那天起,蒲运海的生活只剩下一个目标:找到儿子的墓地。那时他才四十多岁,身体还算硬朗,每天干完农活,他就骑着自行车往县城跑,拉着民政局工作人员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询问儿子的下落。就这样,蒲运海开始了他漫长的寻子之旅,他走访了云南和广西两省的24座烈士陵园,行程累计超过10万公里,为了节省路费,他常常搭乘长途货车,有时一天只吃一碗面。寻子路上,蒲运海也曾被骗,有一次,有人谎称知道蒲仕平的墓地位置,骗走了他3000元,相当于当时一年的工资。到了2000年,蒲运海已年过65,腿脚不好,改用三轮车出行,儿子的照片早已洗了十几份,贴在塑封袋里随身带,以防损坏。转机出现在2015年,那一年,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启动了"英烈寻亲"DNA数据库项目,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上了蒲运海。当时的蒲运海,已年逾八旬,听到这个消息,先是愣住,尽管如此,他还是配合提供了DNA样本,科技的力量,给这个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的寻子之旅,带来了一线希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也在汇聚,2017年,阆中爱心联谊会在得知蒲运海可能找到儿子墓地的消息后,立即发起了"圆梦之旅"活动,他们准备带着蒲运海和亲属前往云南屏边烈士陵园。3月31日那天,天还没亮,爱心车队就到了蒲运海家门口,蒲运海穿着新做的中山装,怀里抱着装有家乡泥土的布包,坐上车时,手还在微微发抖。2018年,蒲运海寻子38年的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寻子》,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多个奖项,更重要的是,它让更多人关注到了烈士家属的境况。影片播出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寻找无名烈士"的热潮,许多与蒲运海有类似经历的烈士家属,也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寻找亲人的墓地。烈士走了,但烈士的家人不能不管,那些烈士年轻的时候,为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拿着枪冲在前面,把命都献出去了。
1979年,女兵郭蓉蓉在执行转运烈士遗体的任务中牺牲,成了反击战中我方牺牲的唯一

1979年,女兵郭蓉蓉在执行转运烈士遗体的任务中牺牲,成了反击战中我方牺牲的唯一

1979年,女兵郭蓉蓉在执行转运烈士遗体的任务中牺牲,成了反击战中我方牺牲的唯一女兵。但多年以后,人们发现烈士陵园里郭蓉蓉的墓碑是错的,连骨灰也遗失了……而千里外,一老者竟捧出了骨灰盒~2月26日的深夜,在中越边境的高平地区一条盘山公路上,突然发生了一场枪战。24岁的女兵郭蓉蓉倒在血泊中,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唯一牺牲的女性军人。但令人痛心的是,她的骨灰在三十二年后才真正回归故土。而这段曲折的归家之路,却见证了一位普通女兵不平凡的牺牲与永恒的光荣。1955年,郭蓉蓉出生于山东烟台福山区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她听着解放军故事长大,心中早早埋下从军报国的种子。十六岁那年,她北上投奔北京任教的兄长郭成志。在北京的那段日子里,她白天学习芭蕾舞技巧,夜晚帮着哥哥料理家务。四年时间里,日复一日的晨起练功、汗水浸透练功服,塑造了她坚韧的意志。1974年,从《白毛女》的踮脚尖到《沂蒙颂》的腾空跃的郭蓉蓉,终于如愿考入了54军162师宣传队,成为一名文艺兵。初入军营时,她只是没有军籍的编外人员。但对待每次演出,她都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在《白毛女》《沂蒙颂》等芭蕾剧目中绽放光彩。1976年盛夏的一场慰问演出中,她在跳完《红色娘子军》选段后突然晕倒,军医诊断是低血糖发作。而醒来后她第一句话却是问"明天还能不能上台",这种执着让师长韩怀智印象十分深刻。四年后,1978年9月,表现优异的她终于如愿入党,并被调任师政治部电影队放映组长,成为正排级干部。凭借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她很快晋升为电影队队长。1979年初战争爆发前一周,她本在北京探亲。她穿着崭新军装与哥哥合影,照片上笑得眉眼弯弯。当得知部队即将开赴前线时,她连夜写下请战书:"我虽是女兵,但更是党员。前线需要放映员,更需要后勤保障人员。"最终她被编入伤烈组,负责烈士遗体的登记、清理和转运工作。战场上炮火连天,郭蓉蓉和战友们日夜穿梭于前线与后方之间。她不仅要准确记录每位烈士的身份信息,还要组织遗体掩埋和运输,工作强度极大。郭蓉蓉和战友们每天要处理数十具遗体。而她总是细心擦拭烈士面庞,认真核对每份身份信息,夜深时还会为牺牲的战友唱一支安魂曲。2月26日,伤烈组接到紧急任务,奉命从越南高平地区转运四十具烈士遗体回国。当晚十一点左右,车队行驶在危机四伏的边境公路。行至班姆地段时突然遭遇伏击,越军从三面山丘同时开火,首车轮胎当即爆裂。郭蓉蓉所在的后车也突遭越军伏击。时任伤烈组组长的邹世明后来回忆,郭蓉蓉当时正在第二辆卡车的驾驶室,子弹穿透车窗击中她的颈部动脉。战士们试图反击,但越军投掷的燃烧弹引燃了车辆。战友邹世明目睹她倒下却无力施救,在紧急撤离中只能带走伤员。次日当增援部队赶到现场,剩下的只有烧毁的车架和散落的骨灰。邹世明含泪收集起郭蓉蓉的残余骨灰,用军装仔细包裹带回国内。战后,郭蓉蓉被追授三等功。师长韩怀智评价其贡献不亚于一线作战士兵。岁月流转,当福山区烈士陵园建成准备迁葬时,竟无法找到确切位置,致使墓碑误刻姓名,英魂不知所归。当战后追授三等功的证书送到烟台时,郭家父母哭得昏厥过去。由于当时父母年纪较大,无法前来领取骨灰,最终她的骨灰由兄长郭成志接收。但因悲伤过度,竟将妹妹的骨灰临时安葬在青岛某招待所的松树下,未做任何标记。正是这一无心之失,导致后来福山区烈士陵园修建时,工作人员无法找到确切埋葬位置,只得设立一座衣冠冢,甚至连墓碑名字都刻错了偏旁。这一错就是三十余年。2011年清明,当局重启寻找工作。陵园管理处在整理史料时发现骨灰遗失问题,辗转联系到已转业多年的邹世明。退伍多年的邹世明终于道出真相。他私下保存了部分骨灰,每年清明、中元、她的生辰与忌日都会默默祭奠。深藏内心的愧疚让他数十年来未与战友联系,这份沉默的守护成为最终迎回英烈的关键。当他把红布包裹的骨灰盒交还组织时,盒盖上还留着1985年手写的"蓉蓉"二字。经有关部门协调,邹世明献出了珍藏的骨灰。2011年4月5日,郭蓉蓉烈士迁葬仪式在福山区烈士陵园隆重举行。这一次,墓碑上终于刻下正确的姓名,以庄严仪式重新安葬。如今,每至清明,总有人献上鲜花,缅怀这位用生命履行后勤保障使命的女兵。据退役军人事务部统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共有21名女兵荣获战功,郭蓉蓉是其中唯一牺牲的正式女军人。郭蓉蓉虽未像战斗英雄那般广为人知,但她以女性之躯扛起战场后勤重担,确保每位烈士得到应有尊严。主要信源:(郭容容-百度百科、烟台大众网——福山籍女烈士郭蓉蓉曾掀起对她学习热潮)
【#小学生给烈士留言报效祖国#】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安徽省潜山市烈士陵园出口处

【#小学生给烈士留言报效祖国#】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安徽省潜山市烈士陵园出口处

【#小学生给烈士留言报效祖国#】#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安徽省潜山市烈士陵园出口处的留言墙上,许多孩子用稚嫩的笔迹书写了对先烈的敬仰之情。其中来自黄泥中心小学603班的学生是这样写的,“敬爱的烈士们,你们为新中国成立,...
麻栗坡烈士陵园又一幕悲伤的画面,“滚雷英雄”韩跃奎烈士的母亲趴在儿子的墓碑上失

麻栗坡烈士陵园又一幕悲伤的画面,“滚雷英雄”韩跃奎烈士的母亲趴在儿子的墓碑上失

麻栗坡烈士陵园又一幕悲伤的画面,“滚雷英雄”韩跃奎烈士的母亲趴在儿子的墓碑上失声痛哭……​韩跃奎(1963年4月—1984年),贵州籍烈士。在1984年4月28日老山收复战中,韩跃奎所在部队面临敌人铺设的大面积雷区,由于地形复杂,部队实施的两次大规模扫雷失败。​陵园里的松柏长得密,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倒像把老太太的哭声往远处送。墓碑上的韩跃奎笑得年轻,军帽下的眼睛亮堂堂的,可他母亲眼里的泪,早把墓碑前的石缝都打湿了。她手里攥着块洗得发白的手帕,是当年给儿子缝在军装口袋里的,如今一遍遍擦着墓碑上的名字,嘴里碎碎念:“奎子,娘来晚了……”​那时候的雷区哪是“区”,是催命的网。山是陡的,石头是尖的,敌人埋的雷有大有小,有的藏在草里,有的嵌在石缝里,扫雷的机器刚开过去,“轰隆”一声就炸了,连带着炸起半人高的土。两次扫雷失败,部队卡在半山腰,前面是阵地,后面是战友,再耗下去,不定要多牺牲多少人。​韩跃奎那会儿才21岁,是班里的新兵,可他站出来的时候,腰杆挺得比谁都直。班长拽他胳膊:“你疯了?”他没回头,就扯下胸前的红领章塞给班长:“要是我没回来,给俺娘寄回去。”说完就趴在地上,朝着雷区爬。​他爬得慢,每挪一下都要停半秒,怕碰着引线。爬过的地方,草被压倒了,军裤磨破了,露出血迹也没顾上。快到雷区中心时,他突然回头朝战友们笑了笑,然后猛地拉了炸药包的引线,朝着最密的那片雷群滚过去。“轰隆——”一串巨响过后,山都抖了抖,等烟散了,原本密密麻麻的雷区,炸出了一条窄窄的路。​战友们冲过去的时候,只找到他一只鞋。后来清理战场,把能找到的碎片凑起来,也没能凑齐。他娘来陵园,还是部队的人陪着来的,路上没哭,到了墓碑前,摸着那张黑白照片,才崩不住——她总说儿子壮实,能扛事,哪成想再见,就只剩一块刻着名字的石头。​有人说这是“傻”,可这傻里藏着啥?是知道“往前冲”比“往后躲”重要,是明白“我牺牲”能换“战友活”。现在的年轻人逛陵园,可能对着墓碑鞠个躬就走,可得想想,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个像韩跃奎这样的娃,有等着他回家的娘,是他们滚过雷区、守过阵地,才有现在安稳的日子。​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匠心细琢敬英烈!花都革命烈士陵园提质改造工程庄严竣工

匠心细琢敬英烈!花都革命烈士陵园提质改造工程庄严竣工

历经3个月的封园修缮,近日,广州市花都区革命烈士陵园以“功能更完善、精神更彰显、环境更肃穆”的崭新风貌正式重新开放。这一由花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组织、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提质改造工程,是...
中国最孤独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位于海拔4280米的生命禁区,其中安葬的

中国最孤独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位于海拔4280米的生命禁区,其中安葬的

中国最孤独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位于海拔4280米的生命禁区,其中安葬的,绝大多数都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为国牺牲的年轻烈士,很少有亲人来这里祭奠他们,因为来这里一趟万分艰难。昆仑山上的风,带着冰碴子,刮在脸上跟小刀子割似的,4280米的海拔,就是你站在这儿,吸一口气还没平原一半多的氧气。康西瓦烈士陵园就扎在这片“生命禁区”里,离最近的县城得开400多公里山路,沿途全是光秃秃的山,一眼望不到头,有时候开半天都见不着个人影。这里的雪从十月份就开始下,要到第二年五月才慢慢化,只有夏天那俩月,路边能冒点淡绿的小草。其余时候,整个陵园就裹在雪地里,只有雪山、疾风,还有旁边喀喇喀什河的水声,陪着那一百多座墓碑。这陵园的来历,得倒回1965年5月,那时候为了纪念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牺牲的烈士,新疆军地专门拨了专款,派了十几个战士来修。现在这儿长眠的烈士已经有115名了,最近添的名字里,有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牺牲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陈祥榕牺牲的时候才18岁,跟咱们身边刚成年的孩子一样大,他之前在日记里写“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现在他的墓前,总有人用马克笔把这句话写在橘子上,那是他生前最爱吃的水果。还有2019年在训练场上倒下的魏正杰,才20岁。你去陵园里看,好多墓碑上的生卒年月一算,好多烈士都没活过25岁,都是花一样的年纪,就这么定格在了昆仑山上。来这儿祭拜的人,从来就没断过,新兵下连,班长第一件事就是带他们来陵园“报到”。新兵跟班长说:“我以前总觉得英雄离得远,现在才知道,英雄就是这么年轻的人。”老兵退伍前,也一定要来跟烈士道别,他们会带一瓶当地的白酒,倒在墓碑前,酒顺着冻土渗下去,就像跟老战友喝最后一顿酒。除了兵,跑新藏线的司机师傅也常来,还有远处的牧民,会带着自家的哈达来,把哈达系在纪念碑的栏杆上,风一吹,五颜六色的哈达飘起来,像在跟烈士们打招呼。康西瓦在维吾尔语里是“有矿的地方”,但对守在这儿的边防军人来说,这的精神矿藏,比任何金矿银矿都金贵。咱们常说的“喀喇昆仑精神”,不是写在墙上的空话,神仙湾哨所的士兵巡逻,要爬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峰,雪深能没过膝盖,走一步滑半步。他们手里的枪冻得冰手,可没人敢松劲,因为他们知道,脚下的路,前辈们当年也这么走过来的。这种精神早不光在高原上传,好多地方的普通人都在学,甘肃两当县有个“陈红军民兵连”,2021年成立的。里面有农民、老师、个体户,去年夏天当地发洪水,他们扛着沙袋往河堤上冲,救了好几个被困的老人。陈红军的爸爸现在是连队的终身荣誉指导员,每次看民兵训练,他都要讲儿子在部队的事儿,讲着讲着就红了眼:“我儿子没做完的事,你们接着做,我高兴。”河南延津县有“肖思远民兵连”,漯河有“王焯冉民兵连”,这些人平时上班干活,一有任务就穿上迷彩服,跟部队里的兵一样能扛事。就连中小学生都知道这里的故事,每年都有学校组织孩子给边防哨所写慰问信,信里画着国旗、雪山,还有歪歪扭扭的字:“叔叔们,天冷了要多穿衣服”“我以后也要当解放军,保护祖国”。2022年的时候,当地还修了11座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桥,有座“祥榕桥”就架在喀喇喀什河上,牧民们路过的时候,总会停下来摸一摸桥栏杆,用哈萨克语说句“谢谢孩子”。陈祥榕生前用过的头盔,现在成了连队授枪仪式上的信物,新兵接过枪的时候,都要对着头盔敬个礼;肖思远以前所在的班叫“肖思远班”,现任班长说:“每次点名,我们都会喊‘肖思远’,全班一起答‘到’,就像他还在我们身边一样。”昆仑山上的风还在刮,一会儿吹过纪念碑上“保卫祖国边防的烈士永垂不朽”的金字,把那些字擦得更亮;一会儿吹过墓前新鲜的花束,花瓣晃来晃去,像在跟来人打招呼;一会儿又吹过巡逻士兵的脸,把他们的脸吹得通红,可他们的腰杆始终挺得笔直。这里的氧气只有平原的一半,冬天温度常常跌破零下三十度,冻得石头都能裂开口子,可从来冻不住人们心里的敬意。那些18岁、19岁就留在这儿的生命,没来得及看遍世间的风景,却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千万人的风景,他们化作了比雪山更坚定的界碑,立在祖国的西边。海拔4280米的康西瓦,从来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精神的起点。那些年轻的烈士,就像一颗颗种子,把“守土有责”的念头种在了每个人心里。
他是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中年龄最大的烈士,他也是在10年

他是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中年龄最大的烈士,他也是在10年"两山轮战"中我

他是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中年龄最大的烈士,他也是在10年"两山轮战"中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人员!​张正光烈士,1949年11月出生在云南省武定县,1969年4月张正光应征入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前线时张正光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昆明军区陆军第14军40师119团副政委。​1984年的老山前线,山石被炮火炸得焦黑,空气里总飘着硝烟味。张正光本不用总往最前沿的阵地跑,团部有一堆统筹的事等着他,可他脚不沾地——早上带炊事班往3号高地送热饭,中午蹲在猫耳洞跟新兵讲隐蔽要领,傍晚又拿着望远镜在观察所盯敌人动向。​战士们都知道这位副政委“不爱惜自己”。有回阵地遭炮击,新兵小王吓愣了,是张正光扑过去把人按进掩体,一块弹片擦着他胳膊划过去,留下道血口子。他抹把血笑:“怕啥?咱站得稳,阵地就塌不了。”他兜里总揣着个小本子,记着每个战士的家乡、生日,谁家里有困难,他总想法子托人捎信、寄钱。​那年7月12日,敌人反扑得厉害,炮弹跟雨点似的砸向阵地。张正光在前线指挥,通讯员拉他往防炮洞躲,他摆摆手:“我在这儿,战士们心里踏实。”话没说完,一发炮弹落在不远处。等硝烟散了,战士们在碎石堆里找到他时,他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发出的作战指令,本子上沾着血,字迹却依旧工整。​他牺牲时35岁,比园里不少烈士大上近二十岁。按理说这个年纪,在后方也能发挥作用,可他偏要扎在前线。有人说他傻,可战士们懂,他是把每个兵都当成了自家兄弟,把阵地当成了必须守住的家。​如今麻栗坡的松柏长得笔直,他的墓碑前总摆着新鲜的野花,有老兵来扫墓,还会对着墓碑念叨:“副政委,当年你护着的阵地,咱一直守得牢牢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把生死抛在脑后,替咱挡住了枪林弹雨。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深深感动,普京总统和特朗普总统会谈后没有马上回去,而是到了阿拉斯加烈士陵园进行祭

深深感动,普京总统和特朗普总统会谈后没有马上回去,而是到了阿拉斯加烈士陵园进行祭

深深感动,普京总统和特朗普总统会谈后没有马上回去,而是到了阿拉斯加烈士陵园进行祭拜,单膝下跪,不是跪一次,是每一个陵墓前都下跪,为什么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对战士的尊重,普京总统这种祭拜,我记得有很多次了,为什么...
1949年,3名侦察员误入一间破旧牛棚,一名战士刚躺下,突然一阵疼痛,伸手往草堆

1949年,3名侦察员误入一间破旧牛棚,一名战士刚躺下,突然一阵疼痛,伸手往草堆

1949年,3名侦察员误入一间破旧牛棚,一名战士刚躺下,突然一阵疼痛,伸手往草堆里一探,碰到的竟是个圆滑冰冷的东西,没想到三人凭借此物立下奇功。出生在贫苦农家的齐进虎,小时候家里吃不上饱饭,他父亲是村里的农救会会长,从小灌输他“人要有骨气”的观念,年纪不大,他就跟着村里的民兵练拳操枪,别人练拳出汗,他练拳练到胳膊脱臼;别人打靶图个热闹,他打靶追求精准到寸,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在村里种一辈子地。日本鬼子横行的那些年头,他跟着父亲给村里传送消息,给部队带路,到了1945年,八路军来征兵,他头一个跑去报名,那一年他刚满二十岁,部队里看中他的身手和脑子,让他当了侦察兵,侦察兵这活儿又苦又险,可他干起来却像鱼进了水。他第一次立大功,是在孟良崮战役前,那时候战场局势紧张,部队急需敌人的情报,齐进虎带着几个人连夜潜入敌后,翻过封锁线、躲过巡逻队,半路上还截住一个通信兵,从他身上搜出整编74师的部署资料,这份情报送回去没几天,敌人最强的一支部队就被打了个稀巴烂。紧接着的济南战役,他又冒着生命危险抓了个敌军军官,把城防布置摸了个清清楚楚,后来部队打进济南城,红旗插上城头,齐进虎又一次记了大功,他成了部队里公认的侦察模范,军长点名都要他带队。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打到渡江阶段,南岸的敌人盘踞黑沙洲,布下重兵,这个沙洲卡在江心,是我军南渡的关键障碍,不解决它,大部队寸步难行,齐进虎被派去执行侦察任务,他带着几个老兄弟,趁夜色划着小船摸上黑沙洲,刚上岛没多久,就遭遇敌哨,情况紧急,他们只能分头躲避,三人被困在岛上,船也被打沉了。敌人很快封了江面,所有能漂的东西都被收走,连岛上的渔民都被赶走了,他们成了孤岛上的“幽灵”,岛上没船,没粮,没退路,情报却已掌握,他们硬生生撑了几天,靠着蚕豆叶和野草充饥,水是从泥塘里滤出来的,食物塞进肚子里像吞刀片,白天躲在芦苇荡里,夜里摸黑侦察,三十多个地堡、五个重机枪阵地的位置都记在脑子里。就在所有人以为出不去了的时候,他们藏身的牛棚里,齐进虎用脚踢到一个东西,他扒开发霉的干草,找到了那只椭圆形的木盆,当年农家人用它洗澡、采菱角,粗糙厚重,看起来还能用,他把盆翻过来,不停按压,用指甲抠每一块榫口,反复检查,他心里明白,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三个人开始在夜里练习驾驭这个“船”,没有桨,就用钢盔;没有舵,就用竹竿,盆太轻,江水急,刚开始一上去就翻,几次差点被江水卷走,他们不停调整姿势,互相配合,学习如何分配重心,练了三夜,终于能让木盆在水面上缓慢前行。他们选择在风大浪急的夜晚出发,那天是1949年4月20日,江边漆黑一片,天上没有星光,齐进虎把情报装进油布袋,紧贴胸口,三人抬着木盆,悄悄滑入水中,盆刚入水就被江流推得左右摇晃,浪头一个接一个打在盆上,他们不敢说话,也不敢停下,只能用钢盔一点点划水。探照灯扫过江面,他们趴在盆底装死,水漫进来,他们用钢盔舀水,走得慢是因为不敢快,快了就翻,他们靠感觉判断方向,靠肌肉记忆协调动作,江水像冰一样刺骨,手脚早就麻木,只有心跳还能提醒他们,他们还活着,还在前进。六个小时之后,天边终于亮了,北岸的哨兵发现江面上漂来一个黑点,等木盆靠岸,三个浑身湿透、脸色灰白的男子从盆里爬出,手指依旧死死抓着盆沿,他们的眼睛里没有恐惧,只有坚持,他们带回的情报,被迅速送到前线指挥部,炮兵根据坐标调整射击,黑沙洲敌军的火力点被一举摧毁。几天后,百万大军强渡长江,黑沙洲成为突破口,齐进虎和他的战友也继续参战,战后,他因为这次木盆渡江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状,那只木盆也被送进了博物馆,成了一级文物,盆底的三道弹痕,是它参与战斗的印记。可惜的是,这位侦察英雄没能看到和平降临,他在朝鲜战场上执行任务时踩雷牺牲,年仅二十五岁,荣成烈士陵园里立着他的铜像,他的手中,握着那个曾经载着三条命、撬动一场战役的小小木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