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昨晚(9月17日晚)写道:“德语媒体:效法中国产业政策,是学错了重点。《明镜》评论认为,华盛顿和布鲁塞尔计划以‘中国方式’扶持本国关键产业,阻止中国巩固其主导地位,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中国的成功模式。”美国和欧洲这些年为了应对中国的崛起,开始频繁推出自己的“产业政策”,表面看起来是学中国的样,扶持关键行业、给补贴、拿政策压市场,搞得热热闹闹。但问题是,他们学的只是表面,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实质上却没抓住中国真正成功的关键。说到底,中国的产业发展不是靠一两个政策拼凑起来的,而是一个长时间、多层次、系统化推进的过程。中国能在很多领域后来居上,不是简单靠政府撒钱,也不是单凭一纸文件,而是长期投入、组织动员、产业链配合、市场与政策并行。现在美国和欧洲看中国电动车、光伏、芯片这些行业发展得快,就急着出台自己的一整套“对抗方案”。补贴、关税、限制中国企业进入市场,甚至还想用行政手段干预产业走向,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学中国搞“国家主导”,但其实只是学了个架子,里子根本不一样。中国的企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场规模、技术积累和整个社会的配合,没有这些基础,靠几笔补贴和一堆命令,是扶不起产业的。反观西方国家,他们想要复制中国的成功,却往往忽视了这些“底层结构”,他们以为政府拿钱扶一扶,就能把关键产业搞起来,实际上却常常事与愿违。一方面是缺少足够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没那么牢靠,有时候政策一变,企业就跟着变,缺乏长远规划。这种短期导向的“应急式产业政策”,很难像中国那样形成稳定发展。另外一个被忽视的点,是中国的政策执行力,很多时候,中央一个大方向定下来,地方政府就能迅速配合,配套措施马上跟上,从审批、用地到人才引进,各个环节都有人盯着落实。而西方国家的政策推进常常受限于体制、利益冲突和政党轮替,政策说变就变,企业很难有长期预期。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模仿中国的政策框架,也很难起到中国那样的效果。现在西方国家在技术竞争上越来越焦虑,特别是看到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这些领域不断突破,更是急得不行。但盲目模仿搞产业政策,不但可能资源浪费,还容易错失真正的创新机会,与其学中国的“外壳”,不如踏踏实实研究中国是怎么把产业链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做法也不是完美无缺,但至少它是有效的,这种效果,不是靠模仿就能复制的。西方若真想追赶,就得重新审视自己的制度、产业结构、社会动员能力,而不是一味批评中国、一边又偷偷学。真正的竞争,不在于谁喊得响,而在于谁能沉得住气,把产业基础一点点夯实,把技术实力真正练出来。参考资料:观察者网《五角大楼东施效颦“中国模式”,国内先掐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