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59旅2个干部在买粮食时,和县大队起了冲突,还开了枪,西北局要求枪毙2人,军法处长莫文骅却说:“没我签字,谁也别想动!”(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南宁解放之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宁亭子一匹马,邕江津头两声雷。”这其中的“一匹马”,指的是从亭子莫屋角村走出的莫文骅将军。他不仅是南宁首任市长,也是原解放军装甲兵政委,一位名副其实的开国中将。而“两声雷”则指的是来自津头村的雷经天与雷沛鸿,前者是原广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后者是著名教育家。莫文骅素有“儒将”之称,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讲究实事求是、秉公办事,从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下定论。在他担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军法处处长期间,就曾发生过一件影响深远的事。那是1941年,陕北夏日酷热。西北局组织部长陈正人突然来到留守兵团驻地,找到莫文骅,传达西北局的一项决定——要求处决王震所部359旅的两名干部,原因是他们违反了纪律。莫文骅并未提前接到任何正式通知,也没有看到切实的证据,他感到事有蹊跷,于是没有立即执行命令,而是决定亲自调查清楚。莫文骅快马加鞭赶到359旅驻地,当面与王震沟通,并找到了涉事干部了解情况。原来,几天前这几名干部因征粮问题与当地县政府发生争执。双方情绪激动之下,发生了肢体冲突,甚至还传出枪声。县政府方面坚持认为是八路军干部开枪威胁,事情最终闹到了西北局。莫文骅没有轻信任何一方说辞,而是亲自赶到事发地点——县政府大院。他在土墙上找到弹孔,并请县政府人员拿来当地配备的步枪,亲自试射比对。结果发现,弹痕特征与八路军配发的枪支不符,反而与县政府使用的步枪完全一致。事实证明,开枪的是县政府人员,而非359旅的干部。真相水落石出,两名干部洗清冤屈,恢复了职务和工作。莫文骅并没有一味批评,而是叮嘱他们今后要注意工作方法、严守纪律,避免再因沟通不当引发误会。人们常说“军法无情”,但莫文骅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更重视调查真相。这一作风的形成,离不开毛泽东对他的深刻影响。早在抗大时期,莫文骅就因一起干部违纪事件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当时一名干部违反规定与在校女青年恋爱,毛泽东批示应予降职处分。莫文骅却以个人名义去信求情,甚至使用了“收回成命”这样的不当措辞。毛泽东对此非常不满,当面批评他定下的纪律自己却不遵守,并要求必须按原决定处理。这件事让莫文骅深刻认识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另一次教训发生在1939年冬。莫文骅在视察部队期间听到一些官兵反映,说群众支持不够、边区政府配合不力。他没有核实就匆忙致电边区政府副主席高自立,请求协调解决。毛泽东得知后,专门召集朱德、任弼时、肖劲光、林伯渠等人一起开会,严肃批评了莫文骅。毛泽东指出,军民关系处理不好,部队应当先检讨自身问题,而不是埋怨地方政府和群众。他还强调,共产党员办事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多方调查后再下结论。这次批评对莫文骅触动极大。他后来常提醒身边同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也正是因为吸取了这些经验,他才能够在359旅事件中冷静研判、细致取证,最终避免一桩冤案。莫文骅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重视思想教育和纪律建设,但也始终坚持以事实为准绳、以公正为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晚年仍笔耕不辍,常以诗文抒怀,文风流畅自然,在将领中独具一格,留下了不少佳作。他的一生始终践行着“实事求是”四个字,而这不仅源于个人品格,更来自于革命实践中的深刻锤炼。正如那首顺口溜所传颂的,莫文骅就像一匹稳健的战马,踏实而坚定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