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油车不久将被淘汰!周鸿祎表示:未来没人买油车了,油车像当年的诺基亚一样。并强调,再豪华的油车,就像当年的诺基亚豪华手机一样,它肯定比不上一个智能手机。即认为新能源成市场趋势,油车将会被淘汰!周鸿祎将燃油车类比为“诺基亚”,认为其将被新能源车彻底淘汰的观点,虽反映了技术更新迭代的趋势,但这一论断过于绝对化。结合当前行业现状与用户需求,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技术替代的局限性:类比逻辑存在缺陷周鸿祎强调新能源车以“智能化”颠覆燃油车,如同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但是汽车与手机属性本质不同。核心功能差异:手机智能化是刚需(如触控交互、互联网接入),而汽车的核心使命是安全、可靠地完成出行。燃油车成熟的机械结构、低维修成本及无续航焦虑的优势,使其在工具属性上并未被完全超越。使用场景分化:偏远地区、长途出行或军用领域,燃油车因基础设施适配性(加油站普及)和稳定性仍不可替代。正如网友调侃:“若电车真全面领先,为何部队清一色用柴油车?”。市场现实的渐进性:替代非淘汰,共存是主流数据表明新能源车增长迅猛(2025年一季度销量307.5万台,同比增47.1%),但燃油车基数仍大(同期341.7万台)。行业呈现“渐进替代”而非“瞬间淘汰”:政策与消费理性博弈:尽管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中国推“双碳”目标,但消费者选择更多基于实用需求。2025年1月乘用车销量TOP20中,燃油车占12席,新能源仅8款,说明经济性(油车低价、低维护成本)和耐用性仍是工薪阶层优先考量。新能源痛点未根治:电池冬季缩水、换电成本高(如比亚迪车主换电池费用堪比新车价)、充电排队等问题,削弱了用户体验优势。产业生态的重构:油车转型而非消亡传统车企并未坐以待毙,而是通过技术融合寻找新定位。高端市场留存情怀价值:燃油车的机械魅力(如引擎声浪、操控感)如同“胶片相机”,在收藏、定制领域仍有需求。保时捷推混动车型、劳斯莱斯探索氢能,证明燃油技术可通过革新延续生命。“诺基亚悖论”的启示:诺基亚手机业务消亡,但其通信技术与专利仍支撑企业存活。同理,燃油车产业链积累的制造工艺、供应链体系,可赋能新能源转型,形成共生生态。趋势不等于终局,理性看待技术迭代新能源车代表方向,但断言燃油车“诺基亚式消亡”忽略了行业复杂性与用户多样性。未来更可能是“电车主流化”与“油车小众化”并存**的格局。正如某分析师所言:“不是燃油车不够好,而是时代的赛道已经在赛跑。”真正的颠覆者,需在解决续航、成本、基建服务设施后,由消费者投票,而非仅靠政策或用比喻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