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二氧化碳

英国萨里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锂-二氧化碳“呼吸”电池,这种电池在放电时能

英国萨里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锂-二氧化碳“呼吸”电池,这种电池在放电时能捕获二氧化碳,同时存储更多能量。该电池使用低成本催化剂,克服了传统锂-二氧化碳电池效率低的问题,并有望在电动汽车和工业领域应用,甚至...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里边的情况直接让无数科学家傻眼了。上世纪90年代有个轰动全球的大新闻,美国人在沙漠里造了个玻璃房子,关进去八个小年轻做实验。这事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之所以做这一实验,就是想着要是哪天地球住不了人,能否自己造个家园。这事儿得从老美那个叫巴斯的大老板说起,1986年就砸进去两个亿,在亚利桑那州黄沙地里盖了个大玻璃罩子。要知道这罩子可不简单,里面什么都有,五层楼高的热带雨林、小沙漠、沼泽地,连人造海洋都给整出来了。最绝的是连天气都能造,下雨刮风四季变换全凭机器控制,外人看着就跟把地球装进罐头似的,科学家们管这叫"生物圈二号",意思就是照着咱们地球这个"一号"原样复制的。1991年秋天,八个志愿者穿着白大褂钻进去了,四男四女都是精挑细选的,有医生有农学家,还有个搞海洋研究的。刚进去那会儿可新鲜了,白天种菜养鱼,晚上住小别墅,健身房图书馆要啥有啥,外面记者天天围着转,电视上天天播他们的日常,全世界都等着看这出"人造地球"的大戏。不可否认的是,前几个月生活确实挺好,玻璃罩里种的水稻比外头长得还快,西红柿结得跟小灯笼似的。志愿者们还搞了个小农场,鸡鸭牛羊养得肥嘟嘟的,有个女志愿者在日记里写:"在这儿过日子比城里还舒坦,空气都是甜丝丝的。"奈何好景不长,半年后怪事就来了,先是种的庄稼开始蔫,明明按时浇水施肥,稻穗却越长越瘦,接着养的蜜蜂全死光了,虫子倒是一窝窝地冒出来。最要命的是氧气越来越稀薄,里面的人成天脑袋发昏,跟高原反应似的,有个小伙子晚上睡觉憋醒,发现氧气浓度跌到了海拔4000米雪山的水平。科学家们在外头急得跳脚,偷偷摸摸往里头灌氧气,这事儿后来被媒体捅出来,成了大笑话,说好的完全封闭呢?更邪门的是水泥墙开始"吃"空气,二氧化碳全给吸进去了,原本设计的循环系统全乱了套,淡水变臭,庄稼绝收,连蟑螂都活不下去。熬到两年期满开门那天,外头等着的人全傻眼了,八个志愿者瘦得皮包骨,眼窝子发青,跟难民似的,玻璃罩里一片死气沉沉,热带雨林成了枯枝败叶堆,人造海里漂着死鱼。最打脸的是氧气含量跌到危险值,要不是中途偷偷输氧,这些人早憋死了。后来专家们总算明白了,地球这个系统太精妙,根本不是人类能复制的,就说土壤里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少一种都能要了植物的命。还有空气里各种气体的平衡,差个小数点都能要人命,那个水泥墙更是个大笑话,谁想到建筑材料会偷吃二氧化碳?这事虽然失败了,倒让大伙儿看明白了地球的宝贵,天天呼吸的空气、脚底下踩的泥土,那都是几十亿年才攒出来的家当。现在砍棵树可能觉得没啥,真要自己造片树林试试?连片叶子都养不活!后来美国航天局拿实验数据研究太空站,发现好多问题在地球上根本不是事儿,微生物自己会调节空气,植物知道怎么跟动物共生。如今那个玻璃罩子还立在沙漠里,成了旅游景点,去过的人都说,站在那个破败的玻璃房子前头,看着外头生机勃勃的沙漠灌木,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地球母亲",有些东西,真不是钱和技术能换来的。信息来源:挑战自然极限,他们在美国荒野中创造了一个“迷你地球.--澎湃新闻

植物晚上会和你抢氧气?植物在夜间确实会进行呼吸作用,就像人类一样,吸入氧气,呼出

植物晚上会和你抢氧气?植物在夜间确实会进行呼吸作用,就像人类一样,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和我们“抢氧气”。在正常的居住环境中,植物的数量相对有限,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也微乎其微。以常见的室内绿植绿萝为例,一平方米的绿萝叶面积,每小时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大约在0.001克左右,这样的消耗对于室内空气含氧量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现代建筑的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流通性较好,室内空气会不断与外界新鲜空气进行交换,进一步稀释了植物夜间呼吸作用对氧气含量的影响。所以,大可不必担心植物夜间会与我们争抢氧气,它们更多时候还是我们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好帮手,在白天持续为我们提供清新的氧气,为生活增添生机与活力。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里面的情况直接让无数科学家傻眼了。原本文质彬彬的研究人员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的人被打伤了半边脸,有的人磕掉了一颗牙齿,还有的人身上即便没有挂彩,也一脸灰败地躺在地上出气多进气少。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腐烂的味道。科学家立刻把八位研究人员送去医院,当医生把吸氧机插进鼻孔的那一刻,他们的脸色终于缓和过来。“你们到底经历了什么?”科学家急不可耐地问道。一位研究人员捂着头心有余悸地说道:“太可怕了,这段经历简直是太可怕了!”短短两年时间里,研究人员到底经历了什么?一切还要从两年前那场实验说起。在完全封闭的环境里人能够生存多久?上世纪90年代很多科学家都非常好奇。尤其是在美国航天科技和国际空间站发展起来之后,大家更想探究宇航员在空间站能呆多久?人类还能不能去其他的星球?为了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斥资1.5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打造了一个微缩型的地球。这里完全仿照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有海洋,沙漠,山地,丘陵,平原。科学家们从世界各地收集了4000多种生态物种,按照全球分布格局将它们放进微缩地球中。除此之外,他们还专门辟出一块肥沃的农田,种上树苗和蔬菜瓜果。为了追求1:1还原,科学家们甚至还突破极限做出了人造珊瑚。生态圈四周有水泥墙封堵,不过每面墙都有面向外界的通风口,穹顶则用一块能够透光的玻璃覆盖,保证微缩地球与外界的时间始终一致。做好这一切之后,科学家们将这个微缩地球命名为生态圈2号,用来致敬地球这个生态圈1号。科研团队面向全世界征召了四男四女八名研究人员,不仅要求他们有强健的体魄,智慧的大脑,还要求他们有独立生存和科研的能力。研究人员们赶到生态圈2号门口时心肺不已,他们跃跃欲试地接受了检查,随后在全美人民的共同祝福下进入生态圈,开始了一场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生态圈就像是个扩大版的度假区一样,刚开始研究人员们兴奋地看来看去。他们上午去海边的沙滩上晒太阳,中午回家睡午觉,下午采取动植物的样本去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又会坐到庄园里喝酒聊天。本来这一切非常美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们发现生态圈里的其他物种正在悄悄灭绝。最先死亡的是鱼类,因为海水无法循环,导致海水越来越浑浊,鱼群只能翻开肚皮飘在海上,缺氧而死。紧接着是农场里的植物,当生态圈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失衡时,植物们叶子焦黄,瞬间蔫了下来。再后来就是以植物为食的人类和动物。直到最后他们甚至连粮食都没有了,被生存本能刺激着,为了一口吃的大打出手。短短两年时间里,生态圈2号从鸟语花香的微缩地球变成了到处都是腐烂气味的垃圾堆。最终生态圈2号实验宣告失败,实验场地被哥伦比亚大学全面接管。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明明生态圈2号已经构建了非常完整的氧气内循环系统,外界的两台机器也在不断向内部输氧,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个样子呢?地球的循环系统就是这么充满奥妙,并不是单纯融合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就能模拟出来的。如果人类肆意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砍伐植物,猎杀动物,那么人类就像是生态圈2号的八位研究人员那样,早晚有一天会濒临绝境。澎湃新闻:挑战自然极限,他们在美国荒野中创造了一个“迷你地球”#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1991年,美国耗资1.5亿美元,制造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那就是将4男4女关在

1991年,美国耗资1.5亿美元,制造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那就是将4男4女关在

1991年,美国耗资1.5亿美元,制造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那就是将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期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要干什么,可当实验结束后,再次打开房门,里面的情况直接让科学家和无数人们傻眼了。你们说人造地球有没有戏呢?美国在1991年就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可是实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4男4女被投入到这处打造的生态圈,8个人与外界断开联系独自实验,而且还是为期两年时间,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虽然说此次实验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但还是不可否认他对于人们的启发。毕竟人工手搓出来一个地球,听起来就非常的震撼,当初大名鼎鼎的实验,正是“生物圈二号实验”初心是为了应对即将来可能发生的灾害,以及提前建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所进行的。因此,美国耗费1.5亿美元,在沙漠中建造了这块占地12000平方米的小型地球。如果不知道12000平方米有多大,可以参考7000平方米的足球场,这处生物圈的建造,足足快达到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面积了。其中你能想象到的都有,不管是小型海洋,又或者是山川高峰,甚至是热带雨林都应有尽有。8名拥有丰富生存经验的科研人员,一同进入其中生存,在这里,他们不需要遵守外界的规则,也不需要上班劳作。一切都要靠着自己,就等同于他们抛弃了外界社会的一切规则,听起来就十分的新奇,同时又忍不住令人向往。然而一开始进入的时候,8人同样抱着这样的幻想,开始的时候几人种植农作物,外部还会提供食物和饮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物就要靠着自己获取,饮用水和一些必须补充营养的物质,才会被送进其中。4男4女在里面开垦自己的荒地,以及打造自己的家园,刚开始其乐融融好不快活。但是这要建立在没有任何困难发生的情况下,一旦外部因素产生变化,那么团结一词就显现的极为重要了。实验中,是没有氧气输送的,其内原有的氧气,虽然不足以令几人生活,但是种植的树木和植物,会源源不断的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是慢慢的,8人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植物所释放的氧气,实在是太少了。而且除了8人要进行吸入氧气,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导致氧气的减少,因此他们出现了轻微缺氧等情况。其实这一实验到这里就已经失败了,可外部人员还是决定定期输送氧气,继续进行下面的实验。然而,氧气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又接连发生,首先是长期压抑的环境,令几人之前发生矛盾。再到后面的环境的变化,导致被投入的大量动物死亡,生态链遭到了破坏,很多动物泛滥成灾的现象发生。逐渐的,这块有人工打造的生物圈就开始崩溃,种植的农作物也不约而同的遭到破坏。这进一步的加深了几人之间的矛盾,他们甚至出现了人类最原始的性格,那便是占领底盘,争抢食物。后面为了阻止矛盾,外部人员再次进行干预,对他们支援了食物,并且要球几人共同将这里经营好。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呢?地球的环境,是经过无数年的演变才形成的。一草一木对于地球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哪怕是一些微生物,甚至是细菌,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而且地球上还有很多的物质没有被发现,表面上虽然准备充足,但一些细微的差距,还是导致了整个生态圈的崩溃。最终实验在进行到第21个月的时候,由于生态圈崩溃,实验也被迫终止,人造地球的想法还是太不现实了。毕竟用时间演变成为的地球,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被制造出来的,这也就意味着,地球只有一个,是不可复制的。虽然说失败了,但还是警醒了人们保护地球的决心,像什么移民火星,移民月球这种情况,想要实施起来难度困难得多。所以说地球只有一个,不可能被复制,人类也不可能打造出来一个一模一样地球。因此,这项实验提醒了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健康,给未来的后辈们留下来一个健康的地球。负责,除非人类掌握更高文明的手段,要不然只能是像这项生物圈二号实验一样,最终发生一些列崩塌,从而灭亡。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人们应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信息来源:挑战自然极限,他们在美国荒野中创造了一个“迷你地球.--澎湃新闻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里边的情况直接让无数科学家傻眼了。1991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一个巨大的玻璃穹顶成了全球焦点。八个科学家,四个男人四个女人,被锁进这个叫“生物圈2号”的封闭世界,目标是两年内靠自己打造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像未来移民外星球那样生存。科学家们信心满满,公众也瞪大眼睛等着看奇迹。可两年后,当那扇门再次打开时,里面的景象却让所有人傻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实验的初衷听起来挺牛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们琢磨着,地球的生态系统那么复杂,能不能人造一个“迷你版”出来?要是成功了,不仅能解锁地球生命运转的秘密,还能为人类未来移居太空打基础。于是,“生物圈2号”诞生了——一个占地3.14英亩的超级建筑,里面有热带雨林、沙漠、海洋甚至农田,总共塞进了3800多种动植物。八个“生物圈人”带着高科技设备和满腔热情,信心十足地走了进去。一开始,一切看着还挺顺利。他们种庄稼、养鱼、观察生态循环,试图证明人类能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里活下去。外面的科学家和媒体也炒得热火朝天,说这是“人类未来的希望”。可没多久,麻烦就来了。氧气含量开始下降,庄稼长得不好,动物接连死掉,连团队内部都开始吵架。到了1993年开门那天,里面几乎是一团糟,远不是当初设想的“完美小世界”。氧气问题是最扎眼的。实验开始没几个月,氧气浓度就从21%掉到了14%,人喘气都费劲。科学家后来发现,是土壤里的微生物太活跃,把氧气消耗得太快,而光合作用补不回来。他们不得不偷偷往里输氧,这事儿暴露后,实验的“纯净性”就被质疑了。食物也不够,本来想靠种地自给自足,结果产量低得可怜,八个人饿得瘦了一圈,只能靠储备粮撑着。生态系统更是乱套。设计时想着让动植物互相平衡,可现实是,蟑螂和蚂蚁疯长,成了“统治者”,好多珍稀物种却没挺过去。热带雨林缺氧蔫了,海洋里珊瑚也死得差不多了。科学家原计划靠这些生态互相调节,结果发现,地球的自然平衡根本不是随便就能模仿的。团队内部的矛盾也挺棘手。八个人被关两年,压力大到爆棚,早就分成两派互相看不顺眼。虽然他们硬撑着完成了实验,但这内讧让外界觉得,整个项目不光是科学上的失败,连人性都暴露得挺狼狈。不过,说实话,能坚持两年不散伙,也算有点韧性。实验结束后,数据倒是堆了一堆。科学家们分析了氧气循环、二氧化碳变化、生态竞争啥的,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的细节。比如,土壤微生物对氧气的影响远超预期,这点后来还启发了气候研究。虽然没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但这些发现多少给生态学添了点新思路。公众的反应也很分裂。有人觉得这实验就是个笑话,浪费钱还啥也没证明;可也有人觉得,哪怕失败了,至少让我们看清了地球的复杂性。媒体倒是逮着机会使劲报道,把“生物圈2号”炒成了热门话题,连电影和纪录片都出来了。现在回想,这实验的影响还真不小,至少让普通人开始琢磨:我们跟自然到底是啥关系?后来,“生物圈2号”没废弃,变成了研究基地。科学家们在那儿继续搞实验,研究气候变化、生态恢复啥的。虽说当初的豪言壮语没实现,但这地方还是有点用的。反过来想想,要是真成功了,也许我们会更狂妄,以为自己能随便造个“地球2.0”。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预测,地球大气层将失去维持生命的能力——随着二氧化碳的减少,光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预测,地球大气层将失去维持生命的能力——随着二氧化碳的减少,光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预测,地球大气层将失去维持生命的能力——随着二氧化碳的减少,光合作用将崩溃......啊这......《巴黎协定》会怎么看[笑着哭]​​​
就在前几天,中船集团放出了一件让国际同行都睡不着的神器全球最大的甲醇双燃料船用发

就在前几天,中船集团放出了一件让国际同行都睡不着的神器全球最大的甲醇双燃料船用发

就在前几天,中船集团放出了一件让国际同行都睡不着的神器全球最大的甲醇双燃料船用发动机。这玩意儿重达1953吨,能把400多头成年大象装进钢铁壳里,功率高达64500千瓦,简单说就是能驱动一艘能装16000个集装箱的巨轮在海上飞驰,速度比外卖小哥还快。最牛的地方在于,这台发动机可不是吃传统柴油的,而是甲醇。根据官方介绍,95%的动力都靠甲醇搞定,剩下那5%的柴油只是为了点火,真是个调皮的气氛组。这样一来,二氧化碳的排放瞬间减少了7.5%,这就相当于让7万多辆燃油车一年都不出门了。不过,可能你心里会想:甲醇这么环保,咋以前没人搞呢?其实,归根结底就俩字:怕死。甲醇这玩意儿真心不简单,闪点才11C,着火的可能性比汽油还高,一旦船舱里漏了点,瞬间就能变成海上迪厅灯光秀。更搞笑的是,国际海事组织早就规定,船用燃料的闪点得高于60C,这标准把甲醇整整踢出了海事圈二十年。不过,中国的工程师们脑子真挺活,给输油管道整了个双壁防护,里面充满氮气当保安,一有甲醇泄漏立马就警报响。想让甲醇在发动机里乖乖工作?简单,得把压力提到600巴,听着像是把燃料放在海底6000米的地方狠狠榨一榨。而且,还得在这过程中喷水降温防止污染,这一整套操作比米其林大厨还要讲究。国外也不是没玩过甲醇动力,北欧的瓦锡兰公司研发过四冲程的双燃料机,德国的MAN公司也尝试了两冲程高压喷射,但无奈在功率和稳定性上,都被中船的酒精怪兽给甩在了后头。其实,这背后的商业算计可是很精明的。甲醇的价格不到柴油的40%,而港口加注设备的改造费用比LNG低一半,船东们心里一盘算,省下的油钱足够再添两艘新船。难怪国际海事组织刚出了碳减排的新规,全球的船队就纷纷来中国下单谁不想在2050年的碳中和期限前,开着环保新船,以免被罚污染税呢?在航运领域,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是实打实的收益,中国制造的实力,向来不靠花哨的外表来撑场面。别小瞧这台1953吨的钢铁猛男,它背后可是凝聚了一整代中国工程师的较劲:与国际标准拼搏、与技术封锁斗智斗勇、对抗那种环保就得牺牲利润的伪命题。这台酒精心脏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闯出一片天,靠的可不是空谈情怀。去年,丹麦马士基下了12艘甲醇动力船的订单,可没想到发现中国的发动机可以直接用在旧船上,结果把新船的订单砍了一半用老船换中国芯的成本,比买新船省了1.8个亿,这笔账连路边摊的大叔都能算清楚。更让欧美同行心里不爽的是中国的供应链布局。那些甲醇燃料罐需要的低温钢材,河北的钢厂就能直接造出来;数字控制系统里的芯片,合肥的企业也是专门定制的。相比之下,欧洲造的类似发动机,换个传感器就得等上三个月的国际物流。如今全球各大港口都在扩建甲醇加注站,而中国的船用燃料企业早已带着移动加注船杀到鹿特丹港这就好比在别人刚挖完基础的时候,你已经把自己的连锁酒店开到了人家家门口。最让人惊叹的办法就是他们的商业模式简直是降维打击。传统的船舶改造动力系统得进船坞待上三个月,而中国团队推出了模块化拆装的创新方案,把1953吨的庞然大物分解成42个标准集装箱大小的单元,直接在码头就能组装调试。去年,希腊的一位船王就趁着卸货的间隙改装了发动机,从停工到复航仅用了23天,航运论坛立马被刷屏:这效率是给船装了USB热插拔接口?当然,也有人在一旁冷嘲热讽:不就是把陆地上的甲醇技术搬上船嘛?他们貌似忘记了海上的环境有多么严酷虽然甲醇的燃烧在陆地上也能实现,但若是设备晃动几下也只是冒点火星,而在风暴中的巨大船只上,发动机必须在横摇15度的情况下依然稳定输出。为了应对这个挑战,中船团队设计了个三维动态补偿系统,原则上跟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差不多,当然这次要控制的可不是火箭,而是相当于30层楼高的钢铁货轮。这次技术突破最让人痛快的,莫过于打破了环保就得高价的旧说法。回想十年前,欧洲推行LNG动力船,光是燃料存储系统就得花500万美元,搞得船东们一边掏钱一边骂骂咧咧。现在,中国的方案把门槛直接压到了200万美元以内,还能用现成的化工副产品当燃料。难怪挪威的船王在采访时抱怨:我们还在琢磨怎么给发动机镶金边呢,没想到中国人早就把性价比拉到了马里亚纳海沟了。从更高的角度看,这场甲醇革命其实是中国制造再次展现出其通关密码:通过超高的成本控制支持技术不断创新,再用庞大的市场规模来分摊试错的费用。记得十五年前我们还是卖衬衫换集装箱船,如今却是用自家造的发动机推动全球贸易。这种策略的厉害之处在于当你以为赶上对手了,其实对方早已换了赛道。那些在实验室里熬夜的工程师或许没意识到,他们微调几个燃油参数的举动,正在重新定义价值4000亿美元的国际航运市场。二十年前,谁能想到义乌会承包世界杯周边商品?现在没谁敢保证十年后海上巨轮上会不会都印着甲醇动力中国方案。这种变化可不是空谈,而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一旦生存压力来临,所有船东都得变得精打细算。所以别再拿中国制造的量大管饱说事儿,这台能吃甲醇吐出千瓦的钢铁大家伙,显然是工业皇冠上新添的璀璨明珠。它像是在提醒我们:从被卡脖子到卡别人脖子,其实只差一群不怕困难的工程师,和那种愿把实验室当自己家拼命干的狠劲。

国内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工程项目启动

4月27日下午,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一期)项目在吉林省松原市启动,这将是国内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记者在项目启动会上获悉,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设计总长近4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