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不缺粮食,不缺能源,关起门来是可以过日子的,而且它的经济一直一般,普通民众对此没有太大的期待。中俄两国,一个是横跨欧亚的资源大国,一个是崛起于东方的制造强国。虽然两国在地理上毗邻,历史上也曾并肩作战,但它们的国情却有着天壤之别。就拿过日子这事儿来说,俄罗斯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不缺粮食,能源储备更是丰厚,理论上讲,就算关起门来,也能维持基本运转。俄罗斯的广袤大地是它坚实的后盾。那肥沃的黑土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粮仓。以往,俄罗斯粮食产量相当可观,大量的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不仅能满足国内民众的温饱,还能大量出口,在全球粮食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像2022年,俄罗斯粮食丰收,出口量大幅增长,为国家赚取了不少外汇。不过,今年情况却不太乐观。气候捣乱,春季反常霜冻、夏季高温干旱,让农作物遭了殃。据国际战略研究所俄罗斯和欧亚问题副研究员彼得・弗兰科潘指出,预计2025年俄罗斯全年粮食总产量将降至1.3亿吨,相较于2022年的峰值,下降幅度高达18%。7月的粮食出口量更是降到了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即便如此,俄罗斯多年积累的粮食储备以及自身的农业基础,短时间内保证民众不饿肚子还是没问题的。再看看能源方面,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拥有海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西伯利亚地区仿佛一座挖不尽的能源宝藏。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油气出口国,过去,欧洲很多国家都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暖、发电。虽说西方制裁不断,限制俄罗斯能源出口,可俄罗斯迅速调整策略,将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到去年年底,亚太地区在俄罗斯能源出口中的比重从之前的39%左右,飙升至超60%,友好国家占比更是达到90%以上。只是当下,俄罗斯国内却陷入了燃油危机。2025年9月17日,圣彼得堡交易所92号、95号汽油批发价格再次突破历史高点,相比年初上涨逾40%。按理说,俄罗斯有100多家炼油厂,年产能达3亿吨,本应能满足国内需求。但需求端,夏季民众旅行出游需求大增,又碰上秋收季,农业用油进入高峰期;供应端,炼油厂检修加上乌克兰的袭击,约11%-14%的炼油产能陷入瘫痪,市场调节机制也失灵了。这一系列状况,让俄罗斯国内加油站排起长队,油价一路飙升。从经济层面看,俄罗斯经济结构相对简单,油气、粮食、军工等大宗商品在经济中占比很大。这种结构虽说不够多元化,可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有一定的抗打击能力。比如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能通过收缩开支、调整汇率等手段,维持经济基本运转。不像一些制造业密集、产业链复杂的国家,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俄罗斯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只有1.45亿左右,地广人稀,在资源分配等方面压力相对没那么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科技创新方面逐渐掉队,经济发展也缺乏强劲动力,长期处于一种平稳甚至有些停滞的状态。普通民众经过这些年,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经济节奏,对于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并没有过高的期待。他们更看重的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只要能有面包吃,有房子住,日子也就这样过下去了。俄罗斯政府也致力于保障民众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在面对外部压力,像西方制裁等情况时,俄罗斯可以选择关起门来,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构建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体系,保证国家机器继续运转。但这也并非长久之计,后续俄罗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在资源依赖的模式下实现经济的创新发展,如何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等。中国则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离不开全球化的海洋。俄罗斯固然有它的辉煌,但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两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信源:新浪财经《俄咨询机构IKAR将2025年俄国小麦产量预估上调至86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