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力挺中国,与中方步调一致,在中方宣布9月3日大阅兵后,克宫发表声明,确认二件事:一是普京将破纪录访华4天。二是俄罗斯这次与中方同步,也举办抗日战争80周年活动。中国为啥要在9月3日搞大阅兵?那是因为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自然就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次日中国将其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而俄罗斯选择在同一天举办相关活动,本质上是对西方试图篡改二战史观的反制。近年来,某些国家不断弱化中国在东方主战场的贡献,甚至将苏联的牺牲与纳粹相提并论,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迫使中俄必须用行动发声。普京此次访华的四天行程暗藏玄机。首站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正值开发银行落地的关键节点,中俄将借此敲定能源合作细节,尤其是「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技术方案。随后的双边会谈中,预计将签署20余份合作文件,涵盖从北极LNG-3项目到人工智能驱动的能源管理系统等前沿领域。而压轴的阅兵式更具象征意义:当中国的歼-35隐身舰载机与俄罗斯的「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同框,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对西方「阵营对抗」思维的直接回应。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阅兵将首次成体系展示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空警-600舰载预警机与歼-35的组合,将使中国航母编队的远洋作战半径突破2000公里;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10马赫的速度,更是让现有反导系统形同虚设。这些装备的亮相,既是对历史先烈的告慰,也是对那些试图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势力的警示。更深层的动因在于中俄战略协作的深化。当西方持续对俄制裁、对中国科技封锁时,两国在能源、军工、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已从「互补」升级为「共生」。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其中能源贸易占比超三分之一,而人民币在双边结算中的比例已攀升至78%。这种深度绑定让两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了更强的韧性。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各异。日本媒体惊呼「后背发凉」,担心中俄联手会影响其在东海和北方四岛问题上的立场;欧洲智库则担忧,中俄在二战史观上的合作可能动摇西方主导的国际叙事体系。而美国国内的分歧同样显著: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对中国的阅兵式表现出兴趣,另一方面又在科技领域加大对华遏制力度。这场阅兵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于军事展示。当中国用歼-20的隐身机翼裁剪新秩序蓝图,用袁隆平的水稻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它传递的是一种「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智慧。正如天安门城楼上那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而俄罗斯的同步行动,恰恰印证了真正的大国协作不应是零和博弈,而是携手维护国际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