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极物
极物君语:
物价并非东北的全部,真心不该被辜负。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东北有自己的货币系统。”
提名今年在互联网上热度“长盛不衰”的地域,东北当属其中之一。
其中的关键词,便是物价——
由于在东北买东西分量足、价格低,甚至低到出乎意料,一时间,东北俨然成了实惠神话的代名词。
“比我命还长的香肠”“七块钱三个肉菜的盒饭”等词条下,无数人对这片土地心生向往。
但这之中,也有东北人开始犯嘀咕:突然一下子都夸东北了,我还有点不安呢?
事实上诸多夸赞背后,一些“捧杀东北物价”的担忧,似乎正在互联网悄然蔓延。
1
传闻中的大东北,
是真是假?
这种不安并不是没有来由的,最近一段时间,东北就在热搜上“翻了车”。
起因是一则关“100元吃遍东北早市”所谓视频在网络上爆火。
但饶是见多识广的网友们,也被视频中的物价惊的够呛:一块钱四个油糕、十块钱一整屉包子(14个)、一块五一个鸡蛋汉堡……
伴随“100块钱够吃饱二三十个人”的文案,算是狠狠火了一把。
但翻开评论区,却画风一转——
不少外地IP的网友心动不已“准备冲”,而更多东北网友的反应是:
同一个地方的没见过这样的物价;如果这么干,老板真得赔死。
更有当地网友直接赶到早市验证:的确和视频中所说的价格有出入。
事件随即发酵,博主则再次发布一条视频,道歉并回应价格的“真相”——
由于自己一行来的比较晚,许多食品是低价处理的。
加上同行有外地人,不断强调自己的外地身份,也让老板“半卖半送”。
简单总结:这段视频,确实有夸大说假话的成分。
事已至此,“泼天的道歉”来了,最开始的视频也删了,东北网友的担忧却并没有散去。
关于“这么点事到底值不值得道歉”的争论也仍在在继续。
因为“东北物价系列”走红的视频,这并不是第一个。
每逢秋冬,东北总会“热搜”加身。
短视频中,东北卷饼、炸丸子、盒饭、油条……寻常食物,因为低价与量足,此时被赋予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最近更有人打出了“拿两万块钱去东北旅游,回来还剩一万八”的口号。
与网上许多地区动辄成百上千的价格比起来,短视频里东北的物价确实诱人。
早市中两块五一个的鸡蛋汉堡,让人垂涎欲滴,也让人不禁赞叹怎么如此便宜。
图源:微博@生活气息档案馆
摊开巨大的卷饼加鸡蛋、土豆丝、豆皮、辣条、烤肠、火腿片,总共也才十几块。
图源:微博@爱上长春事儿
对于在都市生活工作已久的年轻人而言,人间烟火叠加物价美丽,很难不向往。
图源:微博@新浪新闻,原载“凤凰生活报告”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容浮出水面,情况却开始不对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刻意强调物价低,甚至渐渐开始造价与炒作,成为一些自媒体追求的套路。
图源:抖音评论区,下同
这一边“35元能买一车火龙果”等价格宣传漫天,让人疑惑“东北这边物价低,是否真已经夸张到魔幻的程度”。
那一边各种关于“东北菜量大”“东北啥都大”的套路也时常爆火。
内容不断夸张渲染,博眼球,不到让人感叹“震惊我全家”的态度不算完。
是商贩弄虚作假,还是网红故意为之,已经是掰扯不清的问题。
但由此导致的问题却初见端倪,不少人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东北根本不便宜!!!”
一则关于“20元吃垮东北早市”的视频中,博主因为“6块钱的鸡蛋饼”以及最终花了28元而直呼:
被东北早市骗了!
如不少网友说的:块八毛钱的,可能就是日常抹个零头的事。
但对于偌大的地域来说,却可能是信誉受损的大事。
东北地大物博,且如早市、自家小馆等少了许多人工、房租成本。
物价相对低是事实,个别极其便宜的有,却远远不能代表全部。
如今年年初播出的《哈哈哈哈哈》第三季中,邓超手捧的一束花就成为了短视频剪辑的小热门:
初到齐齐哈尔,节目组给每位嘉宾随机准备一个红包,用这些钱买一件串门的小礼物。
邓超拿到的红包,里面只有六元钱,但直接捧回来一束手捧花。
六块钱一捧花,这似乎成为了东北物价的新标杆。
但被忽略的是,这束花其实是靠邓超“刷脸”得来的,老板几乎无偿赠送。
不仅如此,很多人都刷到过短视频中“点几个菜够吃”的经典桥段——
东北人或东北饭馆服务员再三劝阻“吃不了”的情况下,依旧爆点N个菜上桌端上桌。
“饼比脸大”震惊南方人一整年、“吃半天菜受了一点轻伤”的夸张套路适时出现。
100元够30个人吃饱、4个菜三个人吃好几天的话题轮番收割一批流量。
东北菜也曾陷入被质疑“造假”的漩涡
不断通过刻意造假、夸张曲解等方式捧杀东北后,一次又一次小小的负面消息,会像滚雪球一般,让人猝不及防:
本来其实就已经算是便宜,为什么一定要越吹越离谱呢?
图源:图虫创意
2
《原来东北xxxx》,
流量密码不是这么用的
如今随着热度提高,不仅东北物价,东北人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标签。
“羡慕东北独生女”“东北人人均e人”等话题纷纷进入公众视野。
恍惚间似乎已经让很多人忽略了真实的东北,到底什么样。
东北物价真的便宜吗?其实在相关文艺评论区中,即使是本地人之间的交锋,也层出不穷。
图源:微博@新浪新闻
一部分东北人坚称自己从来没见过这么便宜的物价,甚至说视频中出现的,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价格。
但另一部分则宣称,自己家乡那边,确实如此便宜。
或许一名网友点出了真相——“你们总是用一个地方定义三个省。”
一亿人居住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大地,一个地区的生活经验往往不能替代另一地区。
生活经验的复杂性,也往往不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标签简单概括。
由于地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蔬菜等资源丰富。地缘优势下,东北的物价,尤其是食品方面呈现整体的优势。
加上近年来人口不断溢出,生活成本与消费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物价相对较低。
但东北也有着二三四线城市间的区别,也有着不同地域间的差异。
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的物价,和三四线城市比起来,自然显得更高一些。
四五十块钱一份的外卖有,人均二三百还吃不饱的餐馆有,四百多块一锅的铁锅炖有,更贵价的海鲜也有。
“原来东北物价这么便宜”,这句充斥在社交网络中的流量密码,更多只是造成刻板印象的以偏概全。
关于东北菜,很多人在网上大概也刷到过这样的“六字箴言”:却黑,胶黏,齁咸。
重口味、烹饪简单、动辄大盆/大锅起步,一度成为了东北菜的标签。
事实上人们印象中的东北菜量大,可以归结为农耕时代适应自然气候的表现。
东北天寒地冻,小份菜做好端上桌之后,往往容易凉。
在过去,菜的分量大些,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
东北人对炖菜似乎情有独钟也是缘于此,热热乎乎在锅里炖上一大锅,随吃随取,保暖效果也能变得更好。
图源:梨视频(夏厨陈二十)至今对于部分老一辈东北人来说,“锅里还有”似乎仍是一句格外令人踏实的话。
不过这些应对当地环境而形成的传统习俗,在今天并不完全适用。
现代人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远非过去能比,炒菜、小份菜也不再是遍寻不到的存在。
“东北人也是人,不是什么来自大胃王星球的特殊物种。”
至于是个东北人就幽默,能够与人搭腔、自来熟、甚至时不时就能整一手“好活儿”——
所谓东北人的“幽默”,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或缺。
曾经的东北地大物博,但天气寒冷、人口稀疏,面对萧瑟与肃杀,乐观外向的性格,成了生存的必备特质。
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就分析了个体行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无数种选择,但是一个地域、一种文化中,这些选择是有所限定的。
当特定行为构成了一定模式,就组成了该种文化之下的社会面貌。
可以说,在东北,外向与幽默,实际是广袤东北文化下的一种社会角色。
但本尼迪克特尤为强调,个体与社会并不是呈现对抗关系。并不是说,一种文化中个体必须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
汪苏泷也在节目中说,话不能掉地上,其实挺累的
个体呈现差异化,才使得一种文化更加丰富,也更加完整。
说白了,真实的东北是复杂的、难以一言蔽之的,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拥有自己独特的地域魅力。
3
真实的东北,
不需要虚假的热度
似乎从许久之前,我们对东北的印象,就处在一种持续的想象之中。
90年代,春晚上的赵本山、潘长江等东北小品演员,将东北的印象引至“喜剧之乡”。
图源/小品《红高粱模特队》
能歌善舞、幽默乐观口音突出的方言,成为人们对东北人的统一定义。
随着《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视剧播出,这种印象又统一附着在马大帅、赵四等喜剧明星身上。
《马大帅》中的“水库浪子”彪哥是一代人的精神图腾
实际上,一直到东北文艺复兴与悬疑剧热之前,对东北的普遍印象,仍然是宋小宝、沈腾为代表的喜剧演员的气质。
《乡村爱情》斗舞经典片段
随着在《人世间》《漫长的季节》等剧作播出,人们逐渐以新的视角审视东北沃土时,这里才显现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一面。
传说中的街溜子、社会摇也好,网友、喊麦为代表的土味搞笑气质也罢。
当东北的复杂性刚刚开始显现,东北人当然不希望网络的捧杀,让它再度回到某种充满刻板印象与偏见的想象之中。
图源:《漫长的季节》
真实的东北什么样?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实地看一看。
或许你会发现,这里有着丰富廉价的早市供应,但也有着与其他地区相距不大的生活消费水平。
如果你还想问:东北人到底啥样?东北人的回答可能是——
“害,一个鼻子两个眼睛,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该咋样就咋样。”
像在熟人面前活蹦乱跳,但在生人面前也会转为社恐。
但白山黑水热情、豪放、幽默的整体气质,还是会让你感觉到东北特有的亲切。
如果你是外地人,饭馆老板娘会在点菜时提醒:这些够了,不行再加。
陶醉于冬天的雪景与冰雪大世界时,身边也有东北人说一句:多穿点吧,别冻得哆嗦的,还呲个大牙,露个大脚后跟——
这种时候,别管什么“物理攻击”还是“魔法攻击”了,听他们的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