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庆超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统一战线。团结就是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2024年是实现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一百周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战线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时阐明了无产阶级“联盟”思想,指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团结统一和争取同盟军的重要性。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的临时章程规定:“每个国家的工人运动的成功只能靠团结和联合的力量来保证。”国际工人协会内部要“彼此结成亲密合作的永久联盟”。列宁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并阐发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1920年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提出《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同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极细心、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1922年初,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阐明了被压迫民族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列宁接见中国部分代表,要求中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团结一致推动中国革命发展。1922年,列宁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工人统一战线”和与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的主张。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反法西斯国家中国、美国、英国等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重要法宝。
《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首次提出建立统一战线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宣言认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策略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奋斗目标:“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共二大深刻分析中国各阶级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面来”“中国幼稚资产阶级为免除经济上的压迫起见,一定要起来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奋斗”,工人阶级有伟大势力,“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
中共二大宣言认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策略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的任务和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的统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指出:“在全国各城市,集合工会、农民团体、商人团体、职教员联合会、学生会、妇女参政同盟团体、律师公会、新闻记者团体等,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中国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要扩大“民主的联合战线的主张”,为此提出了具体计划。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发端,奠定大革命时期建立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战线扬帆启航。
西湖特别会议就国共合作问题基本达成共识
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推动下,中共中央于1922年6月发表陈独秀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指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它的党纲虽不完全,而表示于公众的三民主义和发展实业计划,都是民主主义的色彩。”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承认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中共二大制定《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后,为了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中共中央派李大钊、陈独秀同孙中山等会晤,商谈国共合作问题。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题研究国共合作问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西湖特别会议发扬民主,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先加入国民党,同时劝说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西湖特别会议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形式由“党外合作”转变为“党内合作”,从而为实现国共合作迈出重要一步。历史证明,西湖特别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政策由党外合作转为党内合作的转折点,开启国共合作的伟大开端,亦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历史的伟大开端。因此,西湖特别会议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大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西湖特别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内部就国共合作问题达成共识,“更多地注意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并开始参加现实的运动”。对中共中央西湖特别会议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孙中山作出了积极响应。西湖会议一周后,孙中山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议,在上海举行国民党改组会议,孙中山、陈独秀等国共两党领导成员参加,孙中山解释了联俄联共政策,得到大家赞同。接着,孙中山派遣由国共两党成员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奔赴苏联考察,其间曾出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会议,并参观红军学校。“知道红军的组织,和共产党森严的纪律,遂为后日回国改组国民党和开建党军之一动机”。随后,孙中山主持的国民党改组工作在共产党帮助下,全面展开,成效显著。
中共三大作出与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决策
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制造“二七惨案”,屠杀发动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工人运动领袖和骨干。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认识到,要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的统治和掌握着武装力量的封建军阀,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力量是不够的,应该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工人阶级和民主力量的联合战线。
1923年6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共三大集中研究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总结中共二大以来工作特别是京汉铁路大罢工经验教训,着重阐明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必要性。会上,传达贯彻了共产国际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与会代表根据西湖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精神。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等文件指出:“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并规定了保持共产党政治上的独立性的基本原则。实行国共合作,有利于共产党走向全国,使各地共产党组织获得迅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向前发展,掀起大革命风暴。因此,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里程碑。
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共中央西湖特别会议后,李大钊承担着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任。“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力以赴地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建党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李大钊是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谭平山任共产党的党团书记,代表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共产党人在“大会上的表现是十分出色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由共产国际代表、孙中山聘请的国民党中央组织训练员(后来任国民政府顾问)鲍罗廷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起草,共产党人瞿秋白翻译,孙中山同意。《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重新解释,包含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这就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章程》确认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次大会的宣言和章程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选举产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祖涵(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占委员总数四分之一。通过国共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成为国共联合战线的组织形式。但是,国民党内的地主、买办、官僚、政客和南方军阀仍然占有一定地位,成为国民党右派的主要基础。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成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起点。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改组或建立国民党各级党部,革命力量更加壮大。在北方,李大钊成为北方地区国共两党领袖,并与冯玉祥等建立了密切联系,有力地推动了北方革命运动持续发展。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共三大后,中共中央机关在广州一段时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期间,与国民党上层人士有广泛接触。1923年6月25日,毛泽东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谭平山等以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成员的身份,致信孙中山,建议国民党“在上海或广州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委员会,以期合力促进党员的活动和广泛开展宣传”。1923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机关迁到上海,毛泽东亦来到上海。1923年9月16日,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受国民党中央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毛泽东回长沙,在湖南筹建国民党组织。因此,1924年1月,毛泽东以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湖南地区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文献记载,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共有五次发言。会后,毛泽东作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出席了孙中山主持的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决定派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分别到上海、北京、汉口等特别区,组织国民党的执行部,指导和监督当地党务。毛泽东被派到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现在,台湾地区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馆里,仍然保存着毛泽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期间给国民党中央的有关报告和文献。据毛泽东回忆,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期间,曾与毛泽东亲切长谈,并亲笔将毛泽东的名字列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里面。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回忆说:“孙中山这个人我见过,在座的同志看见过他的还有。他是1925年去世的。当他致力于国民革命三十九年的时候,我见到了他,那时他已将近六十岁。当时国民党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座的林老(林伯渠)也是参加的一个。我们以共产党员的资格出席国民党的代表大会,也就是‘跨党分子’,是国民党员,同时又是共产党员。当时各省的国民党,都是我们帮助组织的。那个时候,我们不动手也不行,因为国民党不懂得组织国民党,致力于国民革命三十九年,就是不开代表大会。我们参加国民党以后,1924年才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由我们起草,许多事情由我们帮它办好,其中有一个鲍罗廷,当顾问,是苏联共产党员,有一个瞿秋白,是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员。孙中山这个人有个好处,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就找我们,鲍罗廷说的话他都听。那时候叫做‘以俄为师’,因为他革命三十九年老是失败。我们当时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有很多人反对我们,说中央委员会的委员是三十六天罡星。”
共同创办黄埔军校 建立革命武装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形成后,建立革命武装力量提上日程。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正式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指出:“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孙中山向黄埔军校学员强调:“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毛泽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期间,曾主持黄埔军校上海地区招生复试工作,任黄埔军校上海招生工作考官,主管上海及长江流域以北地区的考生。在此期间,毛泽东选拔了共产党员蒋先云、张际春等到黄埔军校学习。当时北方地区的山西没有黄埔军校考点,进步青年徐向前无法参加初试。经过研究,毛泽东决定让徐向前参加复试。尔后,徐向前顺利进入黄埔军校。据统计,在上海地区招收的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有一百多名,约占第一期学员总数百分之二十,其中包括在上海被录取、没有赴黄埔军校报到的著名共产党员方志敏。1954年10月18日,毛泽东主持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说:“我还曾经在上海为黄埔招过一期学生,地址是上海环龙路44号。”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是国共合作的革命军事学校,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聂荣臻等先后在黄埔军校从事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中国共产党各地组织选派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进步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第一期有蒋先云、陈赓、左权、许继慎、徐向前等,教官和职员中的共产党员有金佛庄、徐成章等。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最大区别是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特别是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朝气蓬勃,大胆创新,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加强政治教育,指导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活动,奠定军校政治工作重要基础。共产党人恽代英、聂荣臻等任政治教官期间,为政治工作和用革命思想教育学员作出很大贡献。黄埔军校政治工作制度逐步推广到国民革命军。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将黄埔军校的校军扩大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其他各军也统一改称国民革命军,在各军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各军副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大多为共产党员,周恩来、李富春、朱克靖、罗汉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军的副党代表。毛泽东回忆说:“搞军队也是国共合作,当时的主要干部,军队的与各党的,都有国共两党的人。第一军是蒋介石当军长,恩来同志是党代表(周恩来是副党代表,负责实际工作,起着党代表的作用),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党代表是李富春同志,第六军党代表是林老(林伯渠)。那个时候也就是联合政府,军队是政府的主要部分,所以联合政府以前就有过。”随着形势发展,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经孙中山同意,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部分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改组“大元帅大本营”铁甲车队,建立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随后,铁甲车队扩建为叶挺独立团。铁甲车队和叶挺独立团成为人民军队的开端。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和统一战线形成,有力推动革命发展。大革命狂飙突进,赤帜飞舞。统一广东为革命根据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群众运动。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连战皆捷,北伐战争势如破竹。在共产党组织和工农运动大力支持下,革命力量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就在这时,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扩大了革命影响,锻炼了人民群众,留下了革命火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地区,大部分是受过大革命影响的地区。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完全符合国情和形势需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