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夫丹青之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蜀地多奇崛,岷峨孕灵秀,有曾刚者,生于锦城,长于翰墨。其执笔卅载,墨渖淋漓,彩华璀璨,融古铸今,自成家法。昔以写生筑基,今凭学养登峰,观其近年之作,如揽山河于尺素,纳烟霞于寸缣,诚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典范。今作斯赋,析其笔墨精微,彰其艺道升腾。




一、学养深厚,根基磐固
曾子治艺,首重修持。幼承吴祥辉之蒙养,得窥门径;少拜黄纯尧之师门,深悟玄机。遍历国家画院,问道周绍华、曾来德诸贤;穷究历代名迹,汲养石涛、宾虹诸法。更以双足丈量巴蜀,青城幽涧藏其屐痕,峨眉云海入其胸壑。四十载临池不辍,廿余册著述传灯,《山石谱》《云水诀》等书,皆以庖丁解牛之智,剖传统笔墨筋骨。
其学也博,贯通诗书画印;其思也邃,涵泳儒释道禅。尝谓:「一石含大千气象,寸楮纳亘古沧桑。」故其作画,必先澄怀味象,待胸中丘壑氤氲,乃纵笔挥洒。昔年写生,务求形肖;今朝造境,重在神完。譬如《龙啸》悬于天阙,虬松蟠空,飞瀑裂帛,非徒状自然之貌,实乃铸华夏精魂。
二、彩墨交响,法度新创
观曾子丹青,最妙在色墨相生。承水墨之玄澹,取西画之明艳,施朱磦以破沉闷,泼石青而增幽深。尝见其作:晨曦初透,以藤黄濡染层林;暮霭将合,用花青皴擦远岫。云气浮动处,赭石与墨韵交融;泉流激荡时,钛白共笔势翻涌。此等设色之道,非徒炫目,实开彩墨山水新境。
至若笔法之变,尤见匠心。石獾硬毫勾勒,力透楮素;羊须柔锋渲染,气贯虹霓。写山石则中侧锋并用,或如斧劈凿痕,或似卷云舒卷;绘林木则浓淡墨交叠,时而双勾夹叶,时而没骨点苔。尤善「破墨法」,趁湿积染,使色墨渗化,若晨雾漫林,似暮烟笼江,恍惚间有光影流转之妙。
其章法经营,尤重势韵。巨嶂立轴,取高远之势,层峦叠嶂直逼霄汉;长卷横披,用平远之法,汀渚沙痕渐入苍茫。尝见八尺《青山不老图》,主峰巍峨若擎天玉柱,辅以曲涧环流,烟岚横锁,虚实相生处,尽显「咫尺千里」之思。此等布局,既承郭熙「三远」遗韵,复融现代构成理念,可谓古法今用。
三、天人合一,道技相生
曾子作画,最贵在「以心接物」。每对素绢,必先静虑澄神,待造化生机灌注毫端,方始落笔。其写蜀山秀色,非描摹实景,乃吞吐烟霞:青城之幽,化为墨韵氤氲;峨眉之奇,幻作笔势峥嵘。观其《巴山夜雨》,墨色苍润,仿佛能闻竹露滴响;赏其《蜀江春晓》,彩华绚烂,依稀可触桃李芬芳。
近年变法,尤重「离形得似」。昔者刻画精微,务求一树一石皆合物理;今则笔简意赅,但取万壑千岩之神韵。譬如《云岭禅音》,山形浑沌若太古初开,墨色迷离似鸿蒙未判,唯留朱砂小寺点醒画面,恰合「空山不见人,但闻钟磬声」之诗境。此等蜕变,实乃学养浸润所致,所谓「读书万卷,笔墨自醇」。
更见瓷画相参,破界出新。以釉彩代水墨,借窑变为天趣,《山水瓷韵》系列,青花晕染若云山幻化,釉里红点缀如枫林醉染。此等跨界探索,非徒炫技,实将水墨精神注入当代工艺,使传统丹青焕发新生。
四、薪火相传,艺道绵长
曾子不仅独善其身,更以传道为任。执鞭杏坛,于老年大学授山水真诀;设帐京华,在彩墨画院育桃李芬芳。其教学也,不尚空谈,每以示范为先:展素绢,调丹青,笔走龙蛇间,丘壑自现。观者但见水墨交融,色阶渐变,恍若亲历造化生成。
更见赤子情怀,心系家国。戊子年献《龙啸》于天安门,壬辰岁呈《青山不老》庆华诞。此等巨制,非唯技艺精湛,更蕴「笔墨当随时代」之思。千钧笔力写就山河壮丽,万丈豪情铸成时代强音。
至若著述等身,惠泽后学。《写生选》示人以师造化之门径,《技法丛书》授笔墨之圭臬。尤可称道者,将山石皴法析为程式,云水画法演为口诀,使玄奥画理,化为可循之法,泽被学子何止万千。






结语
赞曰:蜀山苍苍,锦水泱泱。曾子墨韵,既古既昌。承宾虹之浑厚,得抱石之激昂;融西画之色彩,铸时代之华章。昔年写生立根基,今朝学养破天荒。观其画,如听黄钟大吕;味其道,似饮玉液琼浆。愿此彩墨,永焕辉光,照艺林之通衢,引后学之津梁。
嗟乎!丹青妙道,在乎心手相师;艺境升华,端赖学养滋养。曾刚先生以终身之学,证艺术真谛;用如椽之笔,写大好河山。其艺也,已臻「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其道也,正合「笔墨当随时代」之思。吾辈观之,岂徒赏心悦目?实可藉以悟天人合一之道,察中华美学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