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厌学和休学的孩子,家长一般是刚开始心碎完全不接受,到被迫接受,再到接受,最后到一次次满怀期待,又一次次失望。
父母太煎熬了。这时家长失望,孩子愧疚。
看着孩子一次次保证说要回到学校,要走出家门,可是总是说到做不到。
孩子越来越内耗,觉得自己没有做好,让家长失望了,而父母也不敢再相信孩子。
慢慢的,亲子关系的信任被消磨殆尽,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无望。
我很理解家长的煎熬和悲伤,无奈与绝望,但更想告诉父母一句话:
家长要学会透过孩子表面的行为和语言,看到孩子内心的需要,这样才能迎来真正的复学成功。
家长越是焦虑孩子为什么还是不上学?为什么总是说到做不到,就会越让孩子恢复的时间滞后。
这时家长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先稳住自己的心态,该干嘛干嘛,面对无法改变的孩子,多去后退一步,学会这三个思路:
第一个思路:厌学不是世界末日,只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困境之一。
孩子上学的确很重要,学习也很关键。属于孩子学习的黄金年龄期也的确只有那么几年。
可是孩子已经厌学或休学时,再纠结于学习重要这个方向 ,就容易将孩子的厌学和休学灾难化和极端化。
的确,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上学是个想获得好的生存质量一个捷径。
但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厌学和休学了,就认为孩子这辈子都完了,无望了,觉得孩子这辈子都废了。
要是家长每天心里都这样想,甚至比孩子还消极和绝望,那么想让孩子恢复心力,回到学校,希望很渺茫。
家长不妨换一种思路,孩子只是遇到了暂时的卡点,那是因为之前的错误教育而让孩子压抑了情绪。
先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再解决孩子复学的问题。
如果孩子能在家里休息的这段时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面对困境时能慢慢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另一种成长。
第二个思路:学会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需要
父母往往只看到孩子不学习,不上学,每天只玩手机和躺平的行为。
但父母很少去想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可能跟躺平的行为并不同步。
也就是说,孩子在躺平和摆烂,以及不去学校的行为中,孩子内心也是痛苦和煎熬的,他们躺平得并不安心和开心。
只是孩子当下遇到了卡点,无法支撑自己的行动力。
那些厌学和休学的孩子,并不是不想上进,而是内心有太多的煎熬和想法,给了自己太大的压力,所以才困住了自己的行动力。
越是孩子休学和厌学之时,父母更应该去理解孩子的痛苦,以耐心和爱来为孩子赋能,让孩子重新找回迈步的勇气。
第三个思路:关注眼前的问题,不过焦虑扩大化和灾难化思维
当孩子休学或厌学时,父母总是想办法说服孩子赶紧回到学校,却忽略了孩子面临的困难以及内心的恐惧以及爱面子的心理。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只是催孩子赶紧复学,大概率是没有效果的。
孩子连心理关都过不去,更别提孩子在学校如何呆得下去了。
除了情绪的煎熬,孩子还要面对学业的困难。不管孩子之前成绩如何好,但耽误了太多课程时,学习是非常吃力的,重新融入环境也需要时间和各种磨合。
解决孩子面对当下的困难,安抚孩子焦虑和担心,才能打消孩子的不安和恐惧,才能助力孩子慢慢回到学校,回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