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生心
编辑| 生心
——【·前言·】——
一个从甘肃天水走出的泥瓦匠,一个华尔街投行出身的精英女性,这对看似不搭调的夫妻组合,却在三十年里搅动中国房地产风云。
潘石屹与张欣的名字,始终与北京国贸三期、望京SOHO的玻璃幕墙紧密相连,却也因“清仓中国”的操作被贴上“套现离场”的标签。
2014年上海外滩地王易主时,没人想到这只是序幕。七年内,这对夫妇以近乎决绝的姿态抛售中国核心资产,却在纽约曼哈顿接连买下通用汽车大厦等百年地标。
当曹德旺将百亿身家投入福耀科技大学,刘强东豪掷150亿支持中国乡村振兴时,潘氏家族向哈佛、耶鲁捐赠的1.15亿美元,在国内舆论场炸开惊雷。
某报的质问犹在耳边:“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中国市场不需要。”
如今定居纽约的潘石屹,仍在社交平台分享着晨跑照片,而SOHO中国的市值已从巅峰期的600亿港元跌至不足80亿。
这场持续十年的资产大迁徙,究竟是精明的商业预判,还是企业家精神的褪色?
1992年的海南岛,热浪裹挟着金钱的腥味,25岁的潘石屹挤在破旧招待所里,盯着墙上的海南省地图,用红笔圈出儋州市一块荒地。
彼时海南房地产泡沫尚未破裂,这个甘肃天水农村走出的年轻人,靠着倒卖砖厂和炒地皮,在八个月内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当泡沫破灭时,他带着五斤橘子和一沓现金逃回北京,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反复提及的“商业启蒙”。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5年,在香港一场酒会上,潘石屹遇见刚从华尔街归来的张欣。
这位14岁赴港打工、后考入剑桥大学的投行精英,仅用四天便决定与这个“穿涤纶西装、说话带西北口音”的男人结婚。
两人的结合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中国新商业阶层的隐喻”,张欣引入西方资本运作理念,潘石屹负责关系与土地谈判。
1997年,他们联手拿下北京第一机床厂旧址,建起中国首个SOHO概念楼盘“现代城”,每平方米售价高达1.3万元,是当时北京均价的3倍。
2007年,SOHO中国香港上市当天,潘石屹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敲钟,公司市值冲破600亿港元。
望京SOHO扭曲的金属曲面、银河SOHO的流线型穹顶,这些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建筑成为新世纪初中国城市的见证。
2012年公司宣布转型“自持物业”,试图从开发商变身“中国版铁狮门”,却因租赁市场不成熟陷入困境。
北京光华路SOHO三年空置率达40%,上海外滩SOHO为招租将月租金从35元/㎡腰斩至18元。
抛售从2014年开始变得密集且坚决,上海海伦广场、静安广场先后以52.3亿、85亿易主,接盘者不乏复星、吉宝等巨头。
最戏剧性的是2017年虹口SOHO交易:潘石屹宣称“永远不卖”,却在半年后以35.7亿转手。
这些交易中始终活跃着张欣的身影,她将纽约曼哈顿的办公室设在通用汽车大厦40层,那里能俯瞰她2013年斥资7亿美元购得的港务局长途巴士站大楼。
2014年他们向哈佛捐赠1500万美元成立助学金,张欣解释“资助在哈佛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但次年其幼子便入读哈佛。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指出:“教育捐赠本应获得尊重,但动机与结果的错位必然引发质疑。”
2021年6月16日,SOHO中国公告栏突然跳出一行加粗文字:黑石集团拟以236亿港元收购公司91%股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三个月内两度延长审查期,最终以“涉嫌垄断”叫停交易。
对比案例在此刻形成巨大反差,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宣布捐资100亿建福耀科技大学时,网友翻出他七年前的采访:“真正的企业家不能把财产带进棺材,得留给社会。”
京东刘强东向第三方基金会捐赠6200万的消息,恰好与SOHO中国出售失败同日发布,有自媒体制作对比图:潘氏家族海外资产清单长达27项。
收购流产当月,她在LinkedIn转发纽约新购写字楼效果图,配文“永恒的价值需要跨越周期的眼光”。
位于麦迪逊大街的19世纪建筑,被她改造成研发中心,单粒售价298美元的产品介绍页写着:“为人类延长黄金生命周期”。
而在北京,望京SOHO租户收到通知:2022年起租金下调15%,创十年最大跌幅。
记者追踪发现,潘氏家族通过34家离岸公司持有曼哈顿11处物业。
更戏剧性的是,SOHO中国年报显示其负债率仅43%,远低于恒大98%的暴雷红线。“他们不是被迫撤退,而是主动切割。”
纽约中央公园的晨雾中,潘石屹仍在坚持日更跑步打卡,身后的曼哈顿天际线矗立着十余栋“潘氏楼宇”。
北京望京SOHO的租户们发现,大堂电子屏悄然撤下了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换成“灵活办公空间招租”的蓝底白字。
中国慈善联合会2023年报告显示,房企捐赠榜前十名门槛已升至2.3亿元,而SOHO中国连续四年未上榜。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最新论文指出,中国企业家移民潮中,像潘氏家族这样公开宣称“永远持有中国资产”却清仓式撤离的不足5%。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的警告在业界流传:“当资本与土地剥离,企业家便成了无根之萍。”
在甘肃天水潘集寨,那座由潘石屹捐建的小学仍在运转。
教室外墙斑驳的捐赠铭牌上,“2005年”的字样模糊难辨,就像这对夫妇留给中国商界的最后印记。
出自《生心故事汇》丨生心
本故事引用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别举报,可通知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