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生心
编辑| 生心
——【·前言·】——
闽西山区深处的紫金山曾是一块被地质图标记为“贫矿”的荒山,1992年,一位戴着厚框眼镜的地质技术员站在山脚下,用锤子敲下一块岩石样本。
他叫陈景河,34岁,刚刚接手一家县级矿产公司——账上负债300万元,员工不足百人,年利润仅够维持基本工资。
十年后,这座“废矿”竟以200吨黄金储量震惊世界,国内矿业界哗然。
2024年,国际金价冲破每盎司2400美元大关时,这位福建商人掌舵的紫金矿业市值单季暴增1320亿元,有人算过一笔账:金价每涨1元,他的公司账户就多出500万元。
闽西的雨季总带着黏稠的湿气,1993年的紫金山矿区,陈景河蹲在泥泞的矿坑旁,手里捏着一块灰扑扑的矿石。
他的团队刚完成勘探报告:紫金山金矿平均品位仅0.3克/吨,按国际标准属于“无开采价值”的贫矿。
澳大利亚兴盛资源公司的报价单已摆在县政府的办公桌上,用500万美元买断开采权,相当于这家县级公司150年的利润。
陈景河把计算尺重重拍在桌上,他翻出十年前的地质笔记,在泛黄的纸页边缘写下新公式:传统露天开采成本每吨矿石需50元,若改用堆浸法,成本可压至5元。
这个被教科书称为“仅适用于高品位矿”的技术,被他硬生生套用在紫金山的低品位矿脉上。
工人们用铁锹将矿石堆成十米高的锥形山体,金颗粒在塑料布上析出的瞬间,老矿工颤抖着喊出:“出金了!”
1997年的千吨级爆破成为转折点,外资代表站在观测点摇头:“你们要用炸药掀掉整片山头的风化层?这需要至少两千万资金。”
陈景河带着爆破队连夜计算装药量,将成本压缩到380万元,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覆盖在矿体上的60米废土层被掀开,原本需要十年剥离的工程,三个月便完成。
黄金储量从预估的5吨暴增至上百吨,相当于当时中国黄金储备总量的四分之一。
2000年,陈景河把全员大会开成了技术研讨会:“我们要把每克黄金的开采成本从90元降到60元。”他推行全员持股时,连食堂厨师都分到了原始股。
2003年港股上市当天,一位老技术员盯着屏幕上的股价自语:“当年堆浸池漏液,我们用手捧毒液往回舀,现在这些苦都值了。”
贵州水银洞金矿的收购被视为疯狂之举,2001年这座“卡林型金矿”因无法解决渗透难题被七家企业抛弃,陈景河却带着地质锤在矿洞里住了半个月。
他发明“加压预氧化”技术,用高压釜将含砷金矿“蒸煮”提纯,硬是把3克/吨的贫矿变成年产4吨黄金的聚宝盆。
该技术后来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教材,标注着“中国式创新突破”。
2015年寒冬,国际矿业巨头开始抛售资产,陈景河在董事会上用红笔圈出地图:“澳大利亚的帕丁顿金矿、刚果(金)的卡莫阿铜矿,这些‘烂摊子’我们全要。”
当他在秘鲁白河铜矿签约现场,用西班牙语说出“La tecnología china transformará esta montaña”(中国技术将改造这座山)时,南美矿工们举着安全帽欢呼。
国家黄金管理局原局长王德学曾评价:“陈景河把‘不可能’三个字从字典里抠掉了。”
2020年紫金矿业刚果(金)铜矿投产时,当地部落长老指着高压输电网说:“二十年前法国人留下的生锈铁轨还躺在草丛里,中国人却建起了非洲最大的铜钴矿。”
2024年4月15日上午9点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突然跳出一片血红,黄金期货价格冲破每盎司2400美元。开盘五分钟涨幅超过7%,市值单日增加180亿元。
这场狂欢的伏笔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埋下,陈景河办公室的保险柜里锁着一份发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2005年的战略会议摘要:“金价跌破300美元/盎司时,务必启动全球抄底。”
2015年国际金价跌至1049美元/盎司的谷底,他顶着董事会压力,用38亿元收购澳大利亚帕丁顿金矿。
这座被必和必拓判定“资源枯竭”的老矿,经紫金技术团队改造后,2023年产金量反超巅峰时期40%。
刚果(金)卡莫阿铜矿的巨型电铲正在昼夜轰鸣,这座全球第四大铜矿被力拓集团挂牌出售时,评估报告写着“电力缺口至少需要十年解决”。
陈景河的工程师在雨季蹚着齐腰深的泥水架设输变电线路,用中国特高压技术将刚果河的水电直送矿区。
现在每吨电解铜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200美元,仅此一项每年多赚60亿元。
西北戈壁滩上的尾矿库突然热闹起来,2023年紫金矿业从废渣中提取稀散金属的技术取得突破,原本每吨30元的尾矿砂,经纳米筛分后身价暴涨百倍。
环保组织发布的卫星图片显示,甘肃某废弃矿区重新长出耐金属植被,照片配文是“矿山疮疤变绿肺”。
陈景河调来福建土楼防渗技术团队,用糯米灰浆混合高分子材料封堵裂隙,仅用预算的三分之一就让矿山复产。
紫金矿业2023年矿产铜成本比全球平均低18%,黄金低23%,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在闭门会议上感叹:“我们在非洲用五年时间,走完了欧美矿企三十年的路。”
福建上杭县的紫金矿业总部大楼前,八十岁的原爆破队长每天清晨准时擦拭纪念雕塑。
这座用千吨级爆破残留的矿岩铸造的丰碑上,刻着陈景河的手写体:“给石头第二次生命。”
陈景河的书架上摆着三件特殊纪念品:一块紫金山原始矿石、一瓶贵州水银洞金矿的毒砂标本、一枚塞尔维亚铜矿改造时熔炼的首枚铜锭。
2024年股东大会上,68岁的他指着全球矿产分布图说:“我们还有37处待激活的‘石头心脏’。”
夜幕下的紫金山,无人运输车仍在矿道里穿梭,岩壁上的石英反射着金光,像极了三十年前那样。
出自《生心故事汇》丨生心
本故事引用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别举报,可通知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