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对孩子略知一二,就不难发现惊人的问题。孩子对自我一无所知,既不知道自我是谁,也不知道走向何方。自我丢失得不见踪影,却浑然不觉。不仅如此,孩子对世界也一无所知,对世界也很冷漠。
教育不是传授知识么?怎么对自我和世界都毫无见识?学校传授的什么知识?原来,学校传授的是古老的知识,既远离自我,又远离社会。徘徊在古老的知识小溪里,却对社会的大海全然不知,也对自我的世界全然不知。
教育不是培养智慧么?怎么对自我和世界都没有智慧呢?因为知识并不是智慧,记住浮力定律,并没有科学智慧。知识是蕴含智慧,但孩子必须亲自去探索,以知识为原料,以自我经验为参照,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从而形成对知识独有的认识,即思想,才称为智慧。
可是教育并不让孩子探索知识,却把孩子赶下题海,并认定刷题海就是培养智慧。是这样吗?刷题就是运用知识定理解题,从而对知识定理形成敏感性,也就是条件反射。在海量操练中,孩子确实有技能,但条件反射不等于智慧,否则马戏团的猴子就很聪明了。
教育犯了两大错误,一是把知识禁锢在书本上,远离生活经验,成为圣经一样的教条;二是不把孩子当作探索知识的主人,却沦为被迫操练的仆从。如此,孩子对自我和世界都毫无见识,哪来思想的智慧?
其实,教育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把孩子当作教材,引导孩子探索研究自我生命,却迷失于教条似的古老知识。
教育不仅要让孩子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人,更要成为探索自我的主人。经验主义大师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让孩子知,并化知为行,知行合一。
我们的教育是远离生活,把知识教条视为神圣,把技能操练视为神圣,不是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塑造孩子美好的品质,而是让孩子被迫接受从天而降的古怪的知识。
我们从不反思,牛顿定律是拿来启蒙孩子探索科学的热情,还是用来海量刷题应对高考?科学定理是用来探索自我的科学天赋,激发探索科学的求知欲,还是用来制造科学蒙昧?
原初的教育并不深奥复杂,不过就是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教材,引导孩子探索自我生命和客观世界,培养孩子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思想智慧。
如果书本知识还有意义,显然只因为成为孩子探索世界和自我的一种路径。编写教材者不仅要呈现知识,更要还原知识的诞生过程,让知识充满情感和逻辑乐趣,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凭自己的头脑思索,从而对知识形成自我独到的思想。
在德国一个边远的镇小学,教师完全打破教室的概念,带领孩子到码头去观察各种海鱼,然后再查找资料,确认自我观察的结果,深刻认识鱼类,把餐桌上的鱼变得鲜活的见识。
在实验室认知一个化学知识,远比用讲授的方式,让知识从天而降来得有趣味。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可把知识学习的目的弄成刷题,知识不仅无趣,反而令人厌恶。调查孩子,有多少孩子还对知识拥有天然的探索兴趣?
知识不是拿来强迫孩子记住的教条,更不是拿来操练题海,谁在未来用牛顿定律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如果自我真正成为学习探索的对象,孩子就会发现自我是无比美丽的生命,是无价的宝石,只等着自我去雕琢。
自我是谁?走向何方?自我是自爱的信仰者,执着追求生命价值,让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赢得尊严的幸福。
自我是谁?走向何方?自我是爱的信仰者,执着追求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快乐,在道德实现中赢得信仰的幸福。
孩子不懂得自爱的真理,生命就在自暴自弃的黑暗中摸索,才患上种种心理疾病,才沦为空心人,才制造人生悲剧。
孩子不懂得爱的真理,生命就在贪欲的黑暗中挣扎,才沦为石化人,无缘爱他人的幸福。
教育是很忙,迷失在知识的歧途中,沦落在题海的操练中,不仅不塑造美丽的生命,反而让生命陷落于黑夜,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