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67 :种植园与三角贸易

1、在地理大发现之前,葡萄牙人已经在马德拉、加纳利、圣多美等大西洋岛屿上种植甘蔗并生产蔗糖。这些岛屿靠近西非,种植园主购

1、在地理大发现之前,葡萄牙人已经在马德拉、加纳利、圣多美等大西洋岛屿上种植甘蔗并生产蔗糖。这些岛屿靠近西非,种植园主购买黑奴作为劳动力,开启了贩奴的历史。

2、马德拉岛原本覆盖着大片森林,但由于制糖业需要大量木材作为燃料,每年砍伐大量森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到了16世纪初,马德拉的蔗糖产量达到高峰,但随后因森林被砍光,制糖业崩溃,马德拉岛变得光秃秃的。

3、1492年10月,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带去了甘蔗,并种植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甘蔗在加勒比海岛屿上生长良好,但制糖需要大量资本和劳动力。由于欧洲对糖的需求增加,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在美洲和加勒比海岛屿发展制糖业。

4、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下令从加纳利群岛聘请制糖技术人员,并从西非购买奴隶。到16世纪30年代,伊斯帕尼奥拉岛已有四十三座糖厂,蔗糖成为最重要的产业。到17世纪初,巴拉圭亚森松的糖厂多达二百座,西班牙帝国糖产量过剩。

5、葡萄牙人看到蔗糖的巨大利益后,在巴西东北部发展制糖业。他们从西非购买黑奴来砍伐森林、种植甘蔗、建造糖厂。1526年,巴西开始出产蔗糖,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甘蔗基地和蔗糖产地。到1610年,巴西共有四百座糖厂,年产五万七千吨蔗糖。蔗糖在欧洲成为炫富手段,甚至有用蔗糖制成的教宗像。

6、蔗糖的生产过程复杂且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紧密合作。甘蔗成熟后必须立即收割并迅速加工,以确保糖分不降低。生产过程中,工厂和农场必须紧密结合,劳动分工明确,包括种植、除草、收割等专门队伍。收割和榨汁过程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收割队需与糖厂工人同步协作。

7、工人负责将甘蔗放入碾压机,由公牛驱动榨出甘蔗汁,随后运去熬糖。糖浆蒸煮过程中不能冷却,工人需轮班持续工作,保持锅炉热度。这种高强度劳动导致高死亡率,工人和动物都如同机器般运作。17世纪的制糖厂通常需要超过两百人,负责运输、维护设备和管理仓库,涉及先进技术、大量人力和巨大资金投入,因此制糖业与近代大工业和大资本紧密相关。

8、从全球历史的角度来看,新大陆的蔗糖产业是大西洋“三角贸易”的关键部分。这种贸易模式涉及将欧洲的工业品如朗姆酒和枪支运到非洲,再将非洲的黑人奴隶运到美洲殖民地,最后将蔗糖从美洲运回欧洲。这种贸易模式得益于大西洋的暖流环流,使得航行条件优越,加快了奴隶贸易的速度。

三角贸易示意图

9、美洲的气候适宜种植甘蔗、咖啡和可可,同时拥有丰富的金银矿产资源,促进了种植园和采矿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然而,种植园经济的残酷性导致奴隶死亡率高,超过了奴隶儿童的出生率,这进一步刺激了长期的奴隶贸易。

10、在美洲,制糖业是体力劳动最繁重的行业之一,需要从年初到雨季连续运作,包括收割、榨汁、蒸煮和熬炼。天气对甘蔗种植影响巨大,旱情和暴雨都会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质量。新大陆的甘蔗种植园主要依赖奴隶劳动,采用较为粗放的生产模式。

11、相比之下,中国农民则采用更为精细的种植技术,如反复犁地、育苗、移植、施肥和防止倒伏等,以确保高产。新大陆的种植园主为了节省成本,不重视土壤维护,导致土地迅速退化,甘蔗园不断扩张,吞噬了大量原始森林。

12、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虽然出产大量粗糖,但制糖厂很少在当地进一步精炼这些粗糖。粗糖一般被运回欧洲的大城市精炼,精炼后可以细分成不同品类,并提炼出糖蜜用于酿造朗姆酒。欧洲糖厂的收益几乎与新大陆生产粗糖的糖厂收益相当。

13、沾了制糖业的光,制糖副产品朗姆酒也成为风靡一时的商品。大航海时代,船上的淡水无法保持洁净,所以船上水手更愿意喝朗姆酒。慢慢地,朗姆酒变成海船上的标配。水手离不开朗姆酒,海盗离不开朗姆酒,就连后来的英国海军也有朗姆酒配给制度。

14、新大陆种植园主希望在当地完成精炼,但市场在欧洲,只有欧洲大城市的中间商才知道应该把糖卖到哪里。新大陆产糖区的繁荣,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归根到底,还是靠残酷使用非洲奴隶和低运输成本。而且蔗糖又非常适合长途贸易,尤其适合与棉花或烟草同船,因为棉花和烟草体积大而重量轻,而蔗糖的重量大,正好可以作为压舱物。

15、在17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获得了巴巴多斯和牙买加等殖民地,迅速加入了植蔗制糖的竞争,建立了许多甘蔗园。巴巴多斯岛开辟了九百多个甘蔗种植园,18世纪接收了25万名非洲奴隶,牙买加接收了66万名。

16、英国殖民者将种植与加工一体化,并引入新技术,如铸铁碾子和蒸汽机,使英国在蔗糖贸易中获利最大。1750年,蔗糖成为新旧大陆贸易中最有价值的商品,英国从西印度群岛殖民地进口大量蔗糖。

17、18世纪,英国蔗糖消费大幅增长,1700年每人年均食用四磅糖,1800年增至十八磅,1900年增至九十磅。蔗糖价格在1630到1680年降低一半,英格兰蔗糖消费增长四倍,之后几十年又翻两番。蔗糖从药品变为食品,成为日常消费品。

18、1800年前后,蔗糖在法国农村仍是奢侈品,农户通过悬挂糖块来节约使用。人类学家西敏司的研究表明,1750年前糖的主要消费者是富人,1850年后变为穷人,标志着糖从奢侈品变为日常用品,为英国民众提供廉价热能,并影响新的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