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鲜|BlingBling的刀鱼不灵了吗?

啊巧吃喝 2024-05-12 01:47:21

刀鱼来了。亮晶晶,如一把匕首。

嫩到筷子几乎夹不起来,只有一点点放进嘴里抿;每一口大小都被限定了,卷着舌头在「刺里找肉」;在浓香的猪油之下,刀鱼特殊的香气袭来,再以吴语区专属的甜味收口 —— 无法说话,无法赞美,无法分神,刚打开嘴唇,还没流露出一个音节,「啊,卡刺了」。当然也不是真「卡」,密密麻麻的 Y 型肌间软刺,像小爪挠过。前人恨鲥鱼多刺,要我说刀鱼才是多刺之王。

古法蒸刀鱼。

得慢啊,慢慢品。在口中滞留的时间足够长,这让我不得不张开所有感受器,忘记杂事,去感受眼前这条鱼:小小的身材,有一种迷人而矛盾的美感。那些所有限制它的,全都是成就它的。

很久没有在餐桌上拥有这样专注的 10 分钟,竟然有如此美妙和填饱肚子完全无关的事务。我变成了刀鱼的拥趸。老实说,价格是不能忽视它的最大理由:这条只有二两五(125 克)的刀鱼,花了我 500 多块钱。

2024 年,我在长江边的小城江阴吃刀鱼。那天距离清明,还有一周时间。

如果把金钱视作伟大的一般等价物,刀鱼的价格则让它位列当代餐桌淡水鱼之王。在长江禁捕的 2021 年之前,长江刀鱼的最高价格曾达到万元一斤,并非有价无市。作为「江刀」替代品的「海刀」,2024 年清明期间也达到了 8000 元一斤的高价。

白天,冷清的江阴食品城。

走过江阴菜市场,这里曾是市里最大的刀鱼交易市场。当然,如同所有鱼鲜供应链,最好的货得到源头和码头去找,这里只有基础通货。白天的市场有些冷清,玻璃上贴着刀鱼产地说明书「本店销售的刀鱼均为海刀,产地浙江」。与水产店的销售攀谈,她说了个趣事,「前两年特地打包了几条好刀鱼去舟山看朋友,结果啊,刀鱼在那边都没人吃。没想到现在卖上了浙江的刀鱼。」

吃海鲜更多的浙江人对这种多刺小鱼无感,但浙江刀鱼卖到江阴,价格超过顶级海鲜,而江阴本地的刀鱼禁止捕捞 —— 当代还有哪种鱼比刀鱼更令人不解?

江阴食品城中的商铺在门窗上粘贴刀鱼产地说明。

还是先说说这些「刀」的来历。刀鱼学名刀鲚(Coilia ectenes),又称长颌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在长江、钱塘江、黄河、海河、辽河等均有发现。每年春季,刀鲚性成熟以后逆流而上进入长江中下游产卵繁殖,孵化后的幼鱼顺流而下进入海中。刀鱼最长的寿命是 6 冬龄,并不是长寿的鱼。根据 1977 年的捕捞数据,1 冬龄刀鱼平均为 10 克,2 冬龄平均为 60 克,3 冬龄平均为 91 克,4~6 冬龄平均超过 150 克,超过 250 克(三两)更为罕见。

根据种群位置特征区分,每年洄游到长江段的刀鲚称之为「江刀」,近海周围还未入江的刀鲚为「海刀」,而有一种长期定居长江中下游的太湖、巢湖中的刀鲚,称之为「湖刀」。定居型刀鲚被认为是低值渔品,而溯江洄游中的刀鲚则天然高贵。

由浙江运送来的刀鱼在交易市场汇聚。

1908 年德国人曾经根据洞庭湖标本发现一种新品种鲚鱼,命名为「短颌鲚」,后来无法被认定为有效新物种,近代仍归刀鲚之下。刀鲚的兄弟凤鲚(Coilia mystus)洄游时间远晚于刀鲚,且洄游时通常抱籽,油润酥香,是平易近人的下酒小菜,上海人叫作「烤籽鱼」;在广东也会被制作成廉价的凤尾鱼罐头。另有七丝鲚(Coilia grayii)常居于闽江和珠江,定居河口,常年有渔汛。

不同的种群生理、地理特征有所不同。生物学上的亲疏远近,在人类生活中自有一套秩序,即「海刀不如江刀,湖刀不如海刀」。凤鲚呢?它是不参加这场竞赛的。

江阴食品城中一箱泛着银光的刀鱼。

靠江吃江,靠海吃海,长江两岸的江苏人历来以淡水鱼为尊。江人认为海鱼有海腥味,而海边的人觉得淡水鱼无味刺多。因为鱼的生活环境和进化状态不同,海鱼吃的是鲜爽,淡水鱼吃的是细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偏好。从长江的中心视角来看,有「江味」的鱼是好鱼。

每年最早 2 月中旬,刀鱼从崇明岛登陆;到达江阴时已经是 3 月上旬,继而到达南京;到达芜湖、安庆已经是 3 月下旬;4 月上旬,到达鄱阳湖,最远到达洞庭湖时至少是 4 月中旬。崇明比洞庭早 60 天遇见刀鱼。

脱落鳞片的刀鱼被认为是次品。

章师傅是江阴本地老厨师,他说,「当刀鱼洄游到长江,正是身上最壮的时候。江水让它身上的盐分退掉,游到江阴这段是最好的。再往后,常州那段就不行了,会越来越瘦。往前南通那段也不行,它还有海味。」

看似是江水的魔力让刀鱼从海入江发生了质变,但如果是「咸淡水限定」和「季节限定」会更为通顺合理。长江下游长期倒灌,在入海口形成一个微妙的咸淡水区,以江阴为分割线 —— 这也是不在纯淡水中生活的凤鲚上溯江阴就停止的原因 —— 而咸淡水区的营养最为丰富。刀鱼洄游之时正是孕育繁衍之前,体内存储大量营养物质,体态最为丰腴,恰在刀鱼一年最好吃的时候游到了长江人的嘴中。

江阴申港刀鱼养殖基地。

「一鲜二肥三当时」基本可以概括所有吃鱼法则。吃刀鱼,是此时此地,是分秒必争,刀鱼成为长江口春天的信号。「明前鱼骨软如绵,明后鱼骨硬似铁」,便是一切关于刀鱼传奇的集大成者。清明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继承了所有古诗文中描写的刀鱼光环和传说,也因为叠加节日,成了历年刀鱼售卖的大日子和价格巅峰期。也因为供需不匹配,在江刀鼎盛的那些年,出现过一天 5 个价格的奇谈。

和刀鱼打了 20 年交道、有「刀鱼王」之称的张永亮对清明刀鱼有另一番朴素的认知,清明只是古人根据经验归纳的「时段」,而实际每年刀鱼汛期有所不同。笼统地讲,只要是清明时节前后各一个月,产于江阴以东和入海口的刀鱼都好吃。懂得选刀鱼、能拿到好货的能力更为重要。

身披季节限定、地理限定、种群限定,如果和人类相安无事,刀鱼只会作为一道时鲜,作为长江人的一道时鲜小菜。再多情一点,和清代李渔一样,为它吟诵诗歌,称之为「春馔妙物」。但和长江的所有鱼一样,刀鱼也游到了现代的转折点上。

如果你打开老菜谱,就会发现小小刀鱼的烹饪方式异常丰富。集清代中期厨师经验之大成的《调鼎集》,便载有刀鱼圆、炸刀鱼、炙刀鱼、刀鱼汤、刀鱼豆腐等十多种做法。由此可见,过去时代的刀鱼非常多,多到可以不考虑浪费材料做刀鱼宴会。而曾经上海老半斋的刀鱼面,也是刀鱼丰产时代下的产物。

刀鱼增产正是长江大鱼减产之时。1949 年以来,长江流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天然鱼类捕捞量持续下降,但唯有刀鲚产量上升。1970 年代早期,刀鲚在江苏、安徽甚至取代了大中型鱼类物种,在渔业上占 30%~50%。1973 年长江刀鱼顶峰产量达 3745 吨(包含至少 2000 吨幼鱼「毛刀」,它们都变成了饲料和小鱼干),但在第二年随即迎来断崖下降。一切刀鱼锐减的原因都能从鲥鱼的命运中有迹可循。

在 1977 年出版的《长江流域刀鱼资源报告》中梳理了长江下游不同城市对鲚属鱼类的不同方言叫法。© GOOGLE

和鲥鱼有些久远的记忆不同,这一次,成长在 1970~1990 年代的长江人都亲历了刀鱼的消失,从一网下去「全是鱼」到「没有鱼」,只用了 30 年。

上海交通大学一篇硕士论文显示,清朝是刀鲚分布最广之时,但从 1990 年代开始,长江湖北段、湖南段已经很难找到洄游型刀鲚了。1996 年后,长江江西段已经不能形成刀鲚渔汛。再之后,刀鲚的洄游上限从洞庭湖缩短到鄱阳湖,又缩短至镇江以下。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嘲笑南京人吃刀鱼笨拙不得法,「金陵人畏其多刺,竟油炙极枯,然后煎之」,称其为「驼背夹直,其人不活」。只是他不知道,百年后的南京人久不吃刀鱼,因为无鱼可吃。

我来江阴吃刀鱼。不是为了鱼,而是为了人。这里的人懂刀鱼标准,爱吃善做的人在这里聚集。「名豪」餐厅是江阴名声远扬的吃刀鱼宝地。坐在这栋老派装修的欧式建筑中,自有威仪之感,算一算餐厅的成立时间,也已经有 20 年了。

厨师老王笑说,「都说江阴刀鱼价格高,但我们卖的是真不贵。卖贵了,没人来吃。」贵指的是溢价。「有钱人不会让自己亏」,周围住的都是十几年的熟人,都是大老板,「你卖贵了,人家说不定就带着刀鱼上门让你来蒸,一条收个 50 块加工费。」而「江刀」仍在的那些年,一条三两「大刀」卖到两三千元不是稀罕事。

绵绵春雨中的江阴名豪院落。

窗外是清明还未到来前的江南绵绵细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刀鱼价格和长江下游江边小城的经济共同起飞。

江阴地处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的核心板块,所谓「江尾海头、锁航要塞」。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小城市领风气之先,大办乡镇企业,与昆山、张家港、常熟常年领跑中国县域经济,并称苏南四小龙。在这个面积不足 1000 平方千米的小县城中,孕育了超过 16 万家市场主体,「江阴户籍人口每 8 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刀鱼在江阴拥有众多能量巨大的日常消费者。

1997 年,江阴在辖区实现首只股票上市。与此同时,刀鱼价格到达百元大关。「江阴板块」在全国及国际资本市场声誉鹊起,江阴被冠以中国「A 股第一县」称号。截至 2023 年,江阴累计上市公司 59 家,其中,A 股上市公司 38 家,涉及行业包括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在过去 20 多年间,江阴 GDP 从 365 亿,到 2023 年逼近 5000 亿大关,翻了 13 倍。「江刀」价格更为激进,从百元一斤到千元、万元一斤,翻了 100 倍。

江阴名豪的主厨在制作蒸刀鱼,江阴地区基本都为红蒸。

「江刀」价格中「第一个 20 年」价格上涨不是因为需求增长,主要是刀鱼种群的锐减。越贵越有人捕,愈稀奇愈有人吃。对于既成高价稀缺鱼的追求,让刀鱼在「第二个 20 年」的价格上涨线陡峭起来,来到更大的舞台,被更多目光凝视。在过去每年春天只有长江下游吃刀鱼,而在近些年,刀鱼乘着春风到达更远的餐桌,比如北京。

这样的价格让本地人也吃不消,按照江阴厨师老章的评述,「四五千元对江阴人还是可以接受的,八九千元,」他摇摇头,「就太高了。」这样的价格也让懂行的人后怕,「鱼价越高,离灭绝也就不远了」。2018 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自 2019 年 2 月 1 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对这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待蒸的刀鱼。

至此,在长江全面禁止捕捞之前,江刀按下暂停键。

2018 年之后,所有合法出现在餐桌的「顶级」刀鱼都是海刀。就是被长江老饕撇嘴,认为「海刀不如江刀」的海刀。但也坚挺住了价格,虽比江刀时代有所下降,但单价也远超绝大多数名贵海鲜,每年上市之初就稳定在两三千一斤的价位。

不因江海受困,刀鱼就是刀鱼,成为餐桌上一个稳定的符号。

「今晚吃刀鱼。」

刀鱼两字可以离开鱼味本身,独自旋转。一条鱼能激发起人类抽象的想象力,或是它和平凡食物最大的不同。如同最初为刀鱼命名的时候,「长头而狭薄,其腹背如刀」。鱼是自然的创造,但「刀鱼」是人类的发明。从符号学来说,刀鱼的「能指」是那条明晃晃如镰刀的小鱼,但刀鱼的「意指」,和普通鱼完全不同,不是果腹,也不是完全的享受,是一种「餐桌上的诚意」。

蒸制 6~8 分钟的刀鱼,配料只需两根小葱和一片姜。

当我的社会经历丰富些许,便懂得了中国餐桌上刀鱼的千言万语。首先,刀鱼价高,春天宴席上的刀鱼,表示主人家的诚意满满;吃刀鱼,意指珍重时间和机遇,抓住当下,显得主人有眼光和财力。接着,中国人办事总是先交朋友,「同桌共食」增进感情;一起吃一条不平凡、有故事,甚至有点麻烦的鱼将会被餐桌上的每一个人记住,成为记忆锚点。再者,主人请客刀鱼,客人每人一条是标配,主人往往不吃,为什么?觥筹交错,人多话更多。吃刀鱼全桌安静了,是主人表现的时间,照顾客人,不至于餐桌冷清。

江阴红蒸刀鱼的秘制配方,大致为酱油、糖与猪油。

华裔人类学家张光直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例举了饮食的 9 个社会性作用。对照来看,刀鱼「开启并维护社会关系、决定了人际距离的性质和亲密程度,同时表现社会地位、社会权威、特定个人和团队的成就」。刀鱼成绩斐然。

「美味有迹可循但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时常并非由味蕾感知。在看到食物的那一刻,记忆、历史和社会等级制度就在不停止的调用和反馈。」我今年也有幸吃到了古法「双皮刀鱼」,刺已经被一根根挑出,刀鱼被剁成糜状重新酿回鱼皮之中,但只能感叹主人诚意,因为太过陌生,所吃经验极少,竟然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扬州老菜双皮刀鱼,是一道费工的待客菜。

餐桌上也可以兴起对「刀鱼符号」小小的反叛,比如把刀鱼切成段。在高档的宴席中,保留完整鱼身是菜品重要的一部分。所谓古法,刀鱼切成三段,更显家常和亲昵。所有调味都相同,但高碗保温聚气,别有一份香浓。如此仿佛把刀鱼的标签价值剁碎,食客既没有办法炫耀吃到了一整条刀鱼,甚至也没法证明刀鱼大小,此刻拥有的,仿佛刀鱼本身的美味而已。但这也可能变成另一种符号:此人不仅富有,还低调、懂吃、有品味。

有社会分层的地方就有奢侈品。和奢侈品一样,万元刀鱼是社会分层的产物。刀鱼就是长江人在江中找到的符号,刀鱼帮助吃刀鱼的人在社会中标注自己的位置。如同奢侈品的本质是处理时间和永恒的话题,刀鱼卖的不是鱼,本质上是时间的紧迫和对光阴的珍重。

大量不足 1 两的毛刀鱼通常会被去鱼皮、内脏后,取鱼肉加工成刀鱼馅料,另外配比一定量猪肉,制成刀鱼馄饨。

连使用「毛刀」制作的「刀鱼馄饨」都可以与「奢侈品系统」对应。从更小的毛刀上攫取细小的鱼茸包成馄饨,如同奢侈品的装饰品,无论是男士票夹,还是女士挂件。因为同享一个品牌价值,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极高的利润,同时让非奢侈品目标客户感受到奢侈品品牌的魔力。

享受奢侈品的高光,伴随着争议与流言更多;而成为奢侈品,意味着与它相识于微时的人将会失去它。

我乘着渡轮渡过长江。江阴对岸的靖江,有一个开在江边的餐厅在等着我。跨过长江,苏锡常的甜味消失,一种更为浓郁的咸鲜味上扬。刀鱼在长江两岸均价,那天二两刀鱼 280 元,二两半刀鱼 580 元,三两刀鱼 1280 元。

我点了一份烧杂鱼,98 元。长江禁捕,但长江有如毛细血管的沟汊河港潮涨潮落,潜藏其中的杂鱼,都是长江水滋润的孩子。本地人教我读它们的名字:沙塌皮、猪尾鱼、乔丁、火眼、三角鳊等等等等。杂鱼太多了,但每条杂鱼都有自己的风味和质感。时间将鲜度赋予奢侈品刀鱼,也一视同仁地赋予了平民身份的杂鱼。

时间的齿轮转动至今,世界中不只有垂直分层,也出现水平分化,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符号标注自己。餐桌上的「时尚」标注的不是财富多少、社会阶层的高低,而是「我与你」不同。早些年吃杂鱼是丢面子的事情,不能用来待客,大多是渔民作为尾货留下自家打打牙祭,或者廉价卖给捡便宜的百姓。而现在,吃杂鱼变成一件颇有趣味之事。

上海的浦江春晓餐厅每年会展示当年刀鱼季的每日价格牌。

在中国餐饮竞争最为激烈的上海,张永亮正在布局长江菜的版图。无论是价格上天的刀鱼,还是鳗鱼、白鱼,甚至是不起眼的蟛蜞脚,小小的螺蛳,溧阳白芹,远处徽山的刀板香和春笋,都是长江人的珍惜之物。一桌「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长江宴席,考验厨师用食材给人带来微妙的季节更递之感,从不只刀鱼唱独角戏。

等到长江开渔的那一天。7 年后,哪些鱼被神化,哪些鱼重出江湖?长江鱼又会有一轮什么样的价格塑造?是否会给现代餐桌增加品种?人们对鱼的观念是否会有变化?什么鱼「好吃」,什么鱼「能吃」?在什么季节吃什么鱼?而这些鱼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开始流行的刀鱼煲仔饭是脱胎于土灶农家菜。将刀鱼蒸好后倒挂木盖上,揭开盖之后鱼肉自动落在饭中。

我期待 7 年后和长江鱼重逢的那一天。

长江边啊,最可爱的是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不是每一种鱼都能成为刀鱼,但还有这么多滋味鲜活自由,没有被金钱的排序绑定。春光眷顾所有爱吃的人。

(感谢石晗瑾对本文的帮助。)

参考资料:

《长江流域刀鱼资源调查报告》,长江流域刀鲚资源调查协作组

《江阴旅游文化》,澄江食林

《食物的贫富流动》,Ligaya Mishan

《奢侈品战略:揭秘世界顶级奢侈品的品牌战略》,Vincent Bastien

《明清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刀鲚研究》,黄春芩

《江阴启示|GDP 背后:经济最强县域如何藏富于民?》,澎湃新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