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老照片:1940年,日本随军记者来到了沦陷后的山西大同

天柴视界 2025-03-24 08:31:49

山西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古称云中、平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大同作为北魏的都城,名扬四海。辽、金两代(公元907年-1234年),大同又成为陪都,地位显赫。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军事地位极为重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同成为山西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翻阅山西大同的老照片,那泛黄的画面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让我们一起漫步在老照片的长廊里,触摸大同历史的温度,感受这座古城独有的韵味。有的描述或许不尽准确,仅为交流回忆之用,如有错漏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1937年9月13日,大同被日军占领。1940年,一名日本随军摄影记者,深入大同古城,拍摄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当时大同的城市风貌与社会生活。

大同古城这张老照片,是站在大同古城的城墙上,俯瞰整个古城所摄。通过这张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大同古城内,殿宇楼阁错落有致,彰显着古城的繁华与辉煌。

塞北的风沙,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大同古城披上了一层昏黄的外衣。远处的山峦,在晨昏交替中若隐若现,更添了几分古城的神秘与古朴。

大同鼓楼照片中的大同鼓楼,矗立于古城中心,是一座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的高大楼阁,气势恢宏,犹如守护古城的巨人。鼓楼四周,行人穿梭往来,络绎不绝,是当时大同古城的繁华所在。

大同鼓楼自1463年开建以来,历经沧桑,却一直保留至今。期间除了定期的修缮维护,从未被毁重建,见证了大同古城数百年的风雨变迁。

北小城的骆驼群北小城,位于大同古城的北面,因其曾为教场而得名。大同作为古代边塞重镇,人马众多,为了城防需要,在东、南、北三面各建了一座城池。照片中,北小城的城墙前,游荡着一大群骆驼,它们或站或卧,悠然自得。城墙上,还隐约可见“东亚新秩序”的字样,这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

空竹少年空竹,这一中国古代的传统玩具,因内部有空心的竹笛,在高速旋转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而得名。照片中的男孩,在大同的街道上,熟练地玩着空竹,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静止。

热闹的南大街南大街,作为古代大同的一条繁华街道,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照片中,南大街上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展现了当时大同古城的繁华景象。大同鼓楼,就修在南大街的中轴线处,几百年来,默默见证着古城内的人世沧桑。

修鞋匠一位老人,坐在大同古城的街头,嘴里叼着烟,手里一刻不停地修着鞋。面对摄影师的镜头,他露出一脸随和的微笑,仿佛早已习惯了这种平凡而充实的生活。

和阳街和阳街上,一座四柱三门的牌楼巍然屹立,上书“和阳街”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牌楼后面,是清远街的牌楼,两座牌楼遥相呼应,共同守护着这条古老的街道。照片的尽头,大同古城的钟楼若隐若现,为这条街道增添了几分庄重与肃穆。

门口的大烟斗这家烟斗铺,别出心裁地在门口立了一个巨大的烟斗,引人注目。路人一看到这个大烟斗,就知道这里面是售卖烟斗及相关物品的。这个独特的标志,也成为了当时大同古城的一道风景线。

摊位前吃饭的孩子两个小孩子,跟着他们的父亲,在大同古城的街道上摆摊。到了饭点,他们在筐子上放上木托盘,蹲在地上就吃了起来。这一幕,展现了当时大同古城普通百姓的艰辛生活。

孩童大同古城内的一户人家门前,一群穿着棉衣棉裤的孩子,凑在一起玩耍。他们或跑或跳,或笑或闹,充满了童真与欢乐。这一幕,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大同古城内的温馨与和谐。

大同九龙壁这面九龙壁,位于大同古城里面,是我国“三大九龙壁”之一。它与北京故宫、北海公园的九龙壁齐名,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这面九龙壁一直保留至今,成为了大同古城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干果摊大同的街道上,一个小摊前整齐地摆着几样干果。一个孩童馋得用手去抓,却被摊主或家人轻轻制止。这一幕,既展现了当时大同古城的市井生活,也让人感受到了孩童的天真与可爱。

驮货的毛驴一头毛驴,拉着两大筐陶罐,从城门洞中缓缓走过。它稳健的步伐和坚定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大同古城往日的繁华与喧嚣。

卖贴画新年临近,大同古城的街道上,一个卖年画的摊位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贴画。仔细看的话,很多张还能大致看清上面的图案,其中一排是当时的一些女明星的画像,展现了当时大同古城的文化氛围和市民的审美情趣。

贴年画大同的一户人家里,父子两人正在配合着贴年画。小伙子站在梯子上,认真地贴着年画,而父亲则在一旁指导。这一幕,既展现了当时大同古城过年的习俗和氛围,也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与和睦。

别有洞天这张照片是在云冈石窟的一个石窟洞里拍的。远处空旷的草地上,一群马儿正在啃食着青草,与石窟内的佛造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幕,既展现了云冈石窟的自然风光,也让人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秘。

供养天人造像这尊造像位于云冈石窟第七窟内,是其中的一尊精美造像。他单膝跪地,双手合十,眼神慈祥而深邃。这尊造像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让人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云冈石窟造像群这一片佛造像位于云冈石窟第六窟内,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肉眼很难数清它们的数量,但它们的壮观与精美却让人叹为观止。这么壮观的造像群,也只是云冈石窟200多个石窟里面的一个缩影,可想而知云冈石窟的规模之大、文化之深。

野花大同的山岗上,一簇簇野花盛开得正艳。它们或红或黄、或紫或白,点缀在绿色的草丛中,为大同的山岗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大同善化寺善化寺大殿前的高台上,正中是一座古朴的牌楼,牌楼两侧各有一座小亭子,整体看起来十分和谐与古朴。这座始建于辽代的古寺,原来叫做开元寺,在公元1445年被明英宗命名为善化寺。这座千年古刹,今天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大同古城的一大文化瑰宝。

大同华严寺华严寺又细分为上下两寺,照片中是下华严寺。寺内大殿前并没有留有太多的空地,整体房屋布局十分紧凑而有序。华严寺是一座始建于公元1062年的辽代寺院,历史上多次重建但始终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华严寺圣境位于上华严寺里面,月亮门周围的楹联书法飘逸、内容颇有禅意。它们与周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城墙下的人一位老妇人牵着一头毛驴,和她的小孙女从城墙下缓缓走过。她们的身影在城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渺小与温馨,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

母子三人大同街边,一位穿着花衣服的短发女子手里拿着购得的两包东西,领着她的两个孩子好奇地打量着摄影师。她身后的墙上挂满了贴画,为这条街道增添了几分色彩与活力。

露天煤层五个年轻人站在大同山间的一处露天煤层前驻足观望。他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的智慧与力量,这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大同的煤山确实壮观无比。

正在挖煤的工人大同一处矿井下面,四个煤矿工人正在奋力地工作着。他们的脸上粘满了漆黑的煤粉,但他们的眼神却坚定而有力。这一幕展现了当时大同煤矿工人的艰辛与付出。

布告大同的一座矿场贴出了一张布告,布告的内容清晰可读——提高酬金鼓励矿工们抓紧采煤。这张布告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也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背着煤块的小孩这么小的孩童正是玩耍的年纪,却用筐子背起了满满一筐煤。这重量对于他来说显然很难承受,但他的眼神却透露出一种坚定与不屈。这一幕让人心酸也让人感慨万分。

矿区里的童工这些孩子看起来也就十岁出头,为了生计却不得不来到煤矿工作。他们的身影在矿井中显得格外瘦小与无助,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担忧与同情。

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从大同古城的繁华街道到云冈石窟的庄严造像,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到煤矿工人的辛勤付出,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诉说着大同这座古城的过去与现在。

说明:部分图片取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部分图片网络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始作者, 如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告知,将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3 阅读:474
评论列表
  • Ylf 2
    2025-03-26 22:54

    那是贴对联,不是贴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