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腿,火腿肠它们不是同一个美食,制作方法也不一样

爱过的萌宠 2023-08-12 09:16:22

火腿和火腿肠,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是这两食物不管是做法还是味道,都截然不同。火腿指的是经过盐渍、烟熏、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如牛腿、羊腿、猪腿、鸡腿等。如今的“三文治”,一般都是用猪的大腿,或者牛肉的碎块,再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做成。我们常见的火腿产品有:浙江的金华、江苏的如皋、江西的安福、云南的宣威等。

而火腿肠,却是以禽类的肉为主,相对于猪肉和牛肉来说,价格要便宜一些。将牲畜肉辅以淀粉再添加调味品,添加剂等物质,采用高温蒸煮等工艺制作出的肉食品。

中国的火腿有很长的历史,如果追溯到古代,甚至可以说是火腿的发源地。

在唐朝,有关“火腿”或“腊脯”的文献很少,在唐朝,火腿早已不是什么珍稀食品,而且已有人对全国各地的火腿作过比较和研究。到了宋朝,就有了有关火腿的传说,传说宋朝义乌的一位著名的抗金将军宗泽,在进贡时带了一条家乡的“腌腿”,由康王赵构看颜色火红评价为“火腿”,也有“贡腿”之称。

至元朝,火腿的普及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元朝国土辽阔,卖不出去,卖不出去,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盐来储存。曾有一篇关于安徽的报道,描述了徽州的火腿肠。每年初春,群山环绕的徽州农村,家家户户门前,操场上,墙头上,都挂着一根根腌好的腊肉,来过宏村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皖南人的味道。

明朝的时候,金华的火腿肠,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甚至成为金华的特产,吸引着金华人的目光。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石头将猪肉埋起来,这样可以将猪肉完全浸泡在里面,再经过熏蒸,清洗,晾晒,因此,明代的猪肉,看起来更干净,也更漂亮。

至清代,宣威地区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大型的腊肠流派,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了元代的军民屯田、明代的屯田和“土流合一”的改革,再加上明代重新修建了邮路,促进了运输,增强了与内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当地的人口构成的巨大改变,为宣威的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从而使得整个地区的社会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升。

中原的农业、畜牧业、文化和生产方式在宣威的范围内得到了普及,粮食、猪肉、其他牲畜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为生产火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农民可以大量生产火腿得以实现。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农民们在短期之内,屠宰的年肉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他们进行了盐渍处理和储存,使之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吃到。腊肉经过腌渍处理,尤其是后腿肉,一旦剖开,香气四溢,色泽赤红如火,因此得名。宣威地区的火腿加工在清代中、晚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说清朝的时候,这个产品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据说在清朝的时候,这个产品已经开始在城市和农村的集市上出售了,当时来宣威任职的流官知州张汉问这个产品是什么,卖这个产品的人回答说:“宣威火腿”。

可见,宣威腊肠早在清代乾隆时便已经闻名全国,并广泛传播开来,并逐渐成为宣威城市和乡村市场中的一种主要货物,标志着宣威腊肠从“自食型”到“商品型”转变的一个关键节点。在这段时间里,宣威火腿不再只是一种农民自己吃和储存的食物,而是一种市场上的货物,也是农民送给朋友和朋友的珍贵礼物,当然,这也是当地官员向上级或官员献上的一种礼物。

“金华火腿”比起明朝的“火肉”,在制作方法上有所改进,比如不允许用手用盐巴擦拭,以免肉类在高温下腐烂,调味料中添加了胡椒粉,而用来做熏腿的原料则换成了松枝,使其味道更加鲜美。

晚清、民国期间,东阳县上蒋村的工场老板蒋雪舫,在咸丰九年,他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专精于火腿的加工,因其品质上乘而闻名于世,蒋氏子弟很会经商,每逢销售季节,便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语,以此打响金华火腿的品牌,使其在民国初年就成了“名牌”,而蒋氏火腿也因此名声大噪,远近皆知。

在这段时间里,有不少文人墨客,对“火腿”情有独钟,据梁实秋所说:“每顿饭,几乎都有那么一道菜,用一个大青瓷盘子,将猪肉最好的部位,切成高寸许,这道菜有二三十块,用酒酿,用雕琢,煮熟,味道绝佳。这一次的宴会,让人难以忘怀,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

一种食物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会产生出完全不一样的味道,而对于火腿来说,火腿始于古代,但是它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反而还在继续着它的发展。自古以来,火腿的制作方法就十分的繁复,也正是因为这种繁复的制作方法,从而做出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火腿的发展史,正说明了中国人民对于烹饪的追求是极其苛刻的,而且他们始终都是在学习烹饪的道路上前进的。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