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的3层意思,心学的方法论

老张阳明心学 2024-03-25 02:06:23

修觉当下境,体悟事上圆。

大家好,我是张三君。

王阳明心学,有重要的4个字:“知行合一”。

1508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

他提出“知行合一”,并把“知行合一”用到极致,开启了传奇的一生。

最终,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成为“三不朽”的千古第一人。

这正是知行合一的实例。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察精觉处,便是知”。

在王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像一个人的两只脚,能让人行走,到达远方。

因为知行合一,心学落脚现实生活,能解决现实问题。让人做到生活日用的万般事。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方法论。

知行合一有3重意思,这3重意思,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

1,知行合一的第一层意思,在心上,知行本就是合一的。

知是心的作用,行也是心的作用。

一切知行,都在心上发生,只有一个心体。

知是行的根。

行是知的枝叶。

根不能离枝叶,枝叶不能离根。

知是行的内成。

行是知的外发。

也好像上山的一条路,但是人从山上往山下,从山下往山上,就有了上山和下山两个说法。知行,就像是上山和下山的这两个说法。

当下之行,始于当下之知。

当下之知,终于当下之行。

每一个当下,人每个知行,都是知行合一。

比如,

知天气冷了,就穿厚衣服。

知肚子饿了,就去吃饭。

知地铁人挤满了挤不上去,就等下一趟地铁。

在每一个当下,都是知行合一的结果。

行无法离知,

知无法离行。

从心体看,知行本就是合一的。

因为,只有一个心,知行都是心的作用,所以,知行合一。

2,知行合一的第二层意思,心是一体的知行合一。

一堵墙能建起一座房子,不只用一块石头。

心也是如此。

知有小知,大知。

大知为一体,小知为碎片。

心生的认知,是一体的大知,由很多碎片小知组成。

比如,跑步和健康。

张三知道,跑步让人健康。他想跑步,但是,又懒得只想刷剧。最终,没有去跑步。

这也是知行合一。

跑步让人健康,是知。

懒得只想刷剧,也是知。

此两个知自相矛盾,南辕北辙。就好像,心里两个小人打架,不想跑步的小人打赢了。结果,张三就不去跑步。

这是两知合于一体的结果。

每个知行,是当下所有的碎片的小知,在心一体作用的结果。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如何想跑步,就去跑步?

这时候,还有别的意念,想偷懒,想刷剧,想玩游戏。要让一心贯彻跑步,传统的说法叫自律。

更深层次的,是在心体上下工夫,就是知行合一。

让心合为一体,知合为一体,行合为一体。

比如,一个人知道该孝顺父母,但是不去做。

并不是只有一个孝顺父母的知,还有别的知和孝顺父母的知矛盾,比如想舒服,不想受累。所以,结果就不去孝顺父母。

王阳明说:“知能行,方是真知。”也说,“存天理,去人欲。”

都是为了让自心通达,自心合为一体。

孝顺父母时,只一心用在孝顺父母上,此心发动,就是孝顺父母的知行。

让碎片的认知,合为一体的认知,就是知行合一的工夫。

这是需要修身养性,或者明心见性才能做到的。

3,知行合一的第三层意思,从知行合一的改变中,实现改变的知行合一。

一个人要登山,从山脚爬到山顶,需要一步一步的积累。

人是活的,心是活的。

心在改变,知在改变,行也在改变。

就如张三从3岁,长大到30岁,他的知行也一直在变化。

这个改变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

行可以改变知,知也可以改变行。

人有改变知的行,人也有改变行的知。

所以,知行合一,是动态变化的知行合一。

这种改变,比如大彻大悟,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会了一个技能,知道了一个知识……都是在知行合一的改变中,做到了改变的知行合一。

这点尤其重要,

就如上一级又一级的台阶,从山脚通往山顶,

让心从不通达,变成通达。

这是一个过程。

在儒学和心学,有修身养性,渐进式的改变。

在佛学和心学,也有明心见性,顿悟式的改变。

这是真实的工夫。

总结

知行合一的这3层意思,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事上工夫。

把致良知和心即理,落到了实处。

从心体来说,致良知,心即理和知行合一,也都是一体的。

知行合一,也是良知作用。

知行合一,也是一个方法论。

从起点到终点,从碎片到一体,通过修身养性和明心见性的迭代改变,给心不断做升级。

最终,让自心通达,用于事,做到自我实现。

知行合一,也是心学的心髓 。

我是张三君,持续更新王阳明心学,儒道佛的内容。

欢迎讨论,点赞,关注。



9 阅读:456

老张阳明心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