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在甘肃陇南山区,72岁的农民张福贵每天仍要上山砍柴。他每月113元的养老金,只能勉强支付高血压用药费用。"年轻时交了公粮,现在儿女进城打工,这点钱连买米都不够。"而张福贵的困境并不是个例。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亿人,农村留守老人达1600万人。
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214元,与城镇职工养老金的3742元形成巨大落差。这项关乎亿万农村老人福祉的制度,在这次全国两会上被再次提起。
但是解决农民保障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中国因户籍制度壁垒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一直到今天,都还在不断处理历史问题的路上…
一、制度困局的来路中国农民的养老保障在制度上一共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保障(1950-1978),就是吃大锅饭,一切平均。,农民的生、老、病、死在农村,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来提供保障。这时候,还没有养老保险政策的建立。此阶段的保障更多是给缺乏生存能力的人一定的救济。而普通农民家庭采取集体平均分配的款粮和自留地的方式,实现家庭养老。
第二阶段,是1978年后,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配功能弱化,原来人民公社时期平均分配的方式被改变,土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保障,所以政府开始探索以个人储蓄为核心的养老保险模式(1978-2008)。
当时确立的原则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但实际上到了真正执行的时候,村集体理应给予的补贴,多数都难以落实,而且国家也没有承担什么财政责任。
直到2009年,才被新农保所替代,也是第三阶段。而这个新农保,其实到2020年,才真正实现全国农民的覆盖。
新农保也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中央财政给出来的是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设置个人缴费为100~500五档,有的地方会更高一点,然后村集体也可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等待参保的农民年满60周岁时、累计缴费满15年就可以领取了,如果距离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允许补缴。
2009年新农保启动时,财政补贴比例仅占总筹资的20%,多数农民都选择的最低档缴费,这也为之后的待遇水平低的种下了隐患。
数据显示,城乡养老金差距持续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养老金从2015年的3000元增至2023年的3573元,而农村居民仅从2015年的82元增至2023年的214元。
到了今天,农村居民仍然无法与城镇居民享受同样的社会福利,这也源于当年户籍制度的壁垒所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职工养老金依托工资基数,农村则以定额缴费为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获得的财政补贴仅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50%左右。
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是大比例的存在,而且地区之间与城乡之间经济水平很不平衡,这就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出现了很多失败的案例。比如旧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因为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最后也没有延续下去。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养老制度,都是很多制度的附属品。
改革开放之前,更多的是兜底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之后,为了经济发展,更加突出城镇化,也忽视了这部分。再加上中国在早些年既没有经验,很多地方也没有经济实力来负担农村的社会养老费用。所以在推行的时候,到了欠发达地区,农民自己没钱,当地的集体和政府也拿不出很多钱在这上。再加上很多古早的现实问题,农民对于乡镇干部的不信任,也会转移到对保险制度的不信任上,所以大家宁愿选择储蓄,而不是缴纳保险。
二、城镇与乡村有可能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根据这一次两会当中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又提高了20元(如图)。但其实国家对于农民在养老方面的规划,和城镇还是有所区别的。在此前的政府报告中也有提到过,比如盘活闲置土地,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项。

比如在2018年,浙江德清县,村集体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183宗、1347亩,获得净收益2.7亿元,而这些净收益,就可以拿一部分划入养老基金。
这种"土地养老"的模式,也是现在很多地方正在大力发展的方向,这样也可以弥补养老基金单纯依赖财政补贴的旧格局。
在2025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提出来了一些关于解城乡养老失衡问题的建议,主要改革方向包括:
一、中央和地方在责任上的重构,中央财政强化对中西部脱贫地区支持,对832个脱贫县实施基础养老金全额补助。同时实施基础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参考CPI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进行动态调节。
二、政策允许村集体将土地流转净收益的5%注入养老保险基金,试点地区进一步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从30%提至50%用于养老资金池建设。对于闲置的宅基地复垦形成的跨省交易指标,其收益优先通过财政预算定向支持养老保障,而非直接按比例划转。这一点,就是我们刚才说,盘活这些土地资产,给农民带来收益。这一项在广东佛山的试点表明,土地收益反哺可以使参保农民的待遇提升37%。
三、建立省级统筹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系,防范资金挪用风险。这一点在宁夏等地区先行,通过"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最高缴费档次3000元/年,可以获得320元的财政补贴。2025年的目标是将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提升至230元/月,这一数据较2021年增长10.6%。
这些实施了中国城乡之间就是完全实现共同富裕吗?
共同富裕,是说每个阶层的人在制度上,都可以获得所对应的生活基础保障,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也是中国政府执政的目标之一。
结尾:今天发生的一切,我们从历史上都能看到造成今天这样现象的历史原因。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出现的原因是户籍制度,而户籍制度建立的当初,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有限资源的分配问题。
所以到了今天,很多资源已经开始越来越充盈了,我们希望中国的农民可以获得国家更多的保障和补贴,当然,到2020年,新农保实现了全国农民的覆盖,这其实也是近些年政府执政的业绩之一,但是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
回顾历史,当农村养老金从"生存补贴"迈向"体面保障",考验的不仅是财政投入力度,更是制度设计的智慧。
我们的长辈都是农民,交公粮的时候他们付出了很多,如今,在共同富裕的战略框架下,当新的土地制度改革可以盘活存量资源,当财税杠杆可以引导社会风险共担,我们希望每个曾辛勤劳作的农民,都能在夕照时分挺直腰杆。
这或许就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有温度的改革注脚吧。
我是老丁,朋友们,下期见。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践、路径偏差与制度优化》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特征》李汉才
《城乡养老金失衡的深层矛盾解析与改革路径探索》
《银川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
《2025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