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宏观经济CPI又一次掉落负值,这次会有什么影响?

老丁是个生意 2025-03-16 19:10:41

过去常说,通货膨胀会抢走你的钱。但是在今天,这个事失效了….今天抢走你的钱的,反倒是价格太低了。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CPI数据,像一记重锤砸在了市场的心坎上。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7%,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低。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暂时的我们,仍然处在通缩当中,没有改变

可是,这一次的CPI为负值公布出来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仅没有大跌,反而在同时面对美国暴跌的利空之下,走出来了低开高走的现象。

这一次,是哪些地方不一样了吗?

通缩会怎样?

今天,我们可以很坦然地来谈论通缩。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经济学教科书里的概念,如今正在我们的消费市场上演。从猪肉到手机,从汽车到家电,价格战此起彼伏。但奇怪的是,物价越跌,老百姓反而越不敢花钱。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通缩螺旋":物价下跌→消费减少→企业利润下降→裁员降薪→人们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使得物价继续下跌。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旦启动,其实是不太容易刹车的。

今天的一切都是历史的重现。

在1990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的日本,CPI也曾连续多年呈现负增长。从1999年到2012年间,日本核心CPI有近10年是处于负值的。日本央行也将利率降至零,甚至推出了负利率政策。但即便如此,依然难以扭转通缩的局面。数据显示,日本家庭储蓄率从1991年的15%上升到2000年的25%,消费意愿持续低迷。

而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此前日本的房地产和股市,让居民增加了太多的负债,家家户户的负债率都很高,再加上负债在宏观爆了之后,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利润、每个公司职员的收入,所以大家对未来感到极高的不确定性,如此,钱包里的钱就拿得越来越紧了。

所以呈现在资产价格上,我们看到日本从1990年之后,日本的股市持续了很多年的下跌(如图),但是不得不说,日本也是比较倒霉的,其实在90年代末的时候,日本股市已经开始出现企稳现象了,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次贷危机等等利空的全球大事件接踵而至,也导致日本的资产价格,下跌的时间持续的年头更为长久。

价格战和消费紧缩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负值,反应在前端的资产价格上会更多的呈现出上涨无力的情况,但其实对于老百姓的影响,更多则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当市场需求开始出现一定的见顶的时候,各行各业开始了更激烈竞争,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2.71亿台,同比下降5%。

所以为了在市场中竞争,某手机品牌去年推出旗舰机型,起初定价5000元附近,而三个月后为了跟竞争对手竞争,就降价了1000元,首批购买的用户不仅损失了1000元,还失去了对品牌的信任。

这样纯粹的价格竞争,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暂时持币观望,同时,因为价格战的后端需要对应着强有力的供应链,很多没有强供应链的企业就只能偷工减料,进一步减弱了消费者对于各家企业的信任,从而变得消费数据更差。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雷军能在这个时间点这么受欢迎,因为大家知道,他有实力,也有底线。

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大宗类的消费上,会更明显。比如房产,美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市面上仍然有很多新的房子在不断推出,但是房子的出售价格,却是随着当时市场的不断发酵,价格一路走低。而很多在2007年前后的购房者则变成了“接盘侠”。

再就是汽车,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爆发了一场惨烈的价格战。有的企业直接推出7万元的汽车,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站推向顶峰。

当时市场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一位司机在两年前花十几万买了一辆车,在开了两年滴滴之后,当时买车的钱减去赚到的钱,正好等于现在的一辆新车。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2.3%,而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7.9%。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并未能完全抵消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萎缩。

所以,老百姓虽然都盼着价格降低,但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因为经济有传导效应,价格的持续下降并不是一件好事。消费者看到价格大起大落后,也会对市场信心降低。从而最终影响每个人的收入。

正在走出通缩

大家刚刚应该也有发现,我们举例看到的一些数据,普遍都是2023年的数据,为什么?因为在本轮与通缩作斗争的过程中,2024年,四季度,我们出现了一些转机。

2024年政府开始推出了一系列的促进经济的政策,希望改善CPI,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对于楼市股市都提到的是兜底。因为这种环境下,想让它暴涨,不太容易的。

同时,政府对于改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很急切,所以报告里对于今年的货币政策,也提到说要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降准降息。

其实,当前到底还要不要降息,也是一件很考验政府的事情。美联储在过去的经验表明,降息确实可以刺激经济复苏,但当前的情况比较复杂,过度降息可能加剧资产泡沫,重新推高金融风险。而且面对外界降息放缓的情况,也不能过度让利差扩的太大。

可如果不降息,未来是否还会像这次一样,呈现出CPI为负值的情况呢?如果真的持续下去,企业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那走向经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可能就要更久一些了。

所以暂时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一切维稳。

同时,如果我们看看其他国家的经验,比如日本在1990年之后,CPI连续多年负增长。日本央行把利率降到接近零,甚至推出负利率,但日本依然没有在短时间内走出来。一味的量化宽松在这种时候是不够的。

而美国在当年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实施三轮量化宽松,同时还叠加了大规模的购买国债和MBS,并通过财政刺激计划向居民发放现金补贴。

美国的这一次,奇迹般的成功避免了通缩螺旋,经济在2010年就开始恢复了增长。

走出通缩:2023 vs 2025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2025年2月的CPI数据,相较于上一次出现负值,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如图)。

在上一次的时候,我们还比较悲观,但是这一次,很多事情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2024年的924政策,是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在一年前的时候,大家还不知道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但是从去年924政策到后续陆陆续续的财政会议。政府已经传递出了很清晰的政策信号,政府已经做好了很多的兜底工作,并且将此前一直棘手的房地产债务和地方债务问题,也都逐步的开始进入展期和降本阶段。

其次,从居民端,去年下半年,政策在各领域的消费补贴力度也都开始加大,税收优惠、增加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智能家居、3C等领域也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档位补贴。

还有一件更主要的是,从今年年后回来,中国市场,一段AI+的科技革命进程开始加速了。这件事情也是近一段时间,中国资本市场上涨的主要原因。

资本市场不一定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是一定是信心的压舱石

所以,当2025年二月再次出现CPI走负的时候,市场给出的反馈变了。包括叠加了昨天晚上,美国资本市场出现大跌的利空因素,但是中国市场在低开后高走。这都体现了当下资本对于中国未来的信心。

在2023年的时候,大家没有看到这片土地上有非常明显的科技革命,大家也不知道未来如何走出通缩,今天,大家能看到一些希望了,本轮的AI技术革命,在未来会给企业带来利润提升,给社会各方面带来效率改善,生产力变了,那么走出困境,也就有望了。

结尾

通缩确实是个麻烦事,但它也提醒我们,经济增长不能只靠投资和出口,必须依靠消费和科技创新。

历史上,很多地区都曾经历过通缩,通缩之后经济也会经历转型,转型成功的地方,便会迎来新一轮的经济上行周期。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为首的科技,正在成为中国未来新的增长引擎。眼前数据的悲观并不可怕,人们相信有希望的未来才是关键。

希望,也是当下中国资本市场价格最主要的支撑因素。

我是老丁,朋友们,下期见!

本文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Wind数据

日本总务省

美国劳工统计局

中汽协

IDC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老丁是个生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