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港股市场还在为科技股的暴涨狂欢时,蜜雪冰城带着日均2465万杯的销量敲开了港交所的大门。你觉得蜜雪冰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性价比?但翻开蜜雪冰城的招股书,满纸都是“供应链生意经”。
4.6万家门店,763亿港元估值,这家贴着“极致性价比”标签的茶饮巨头,用一场教科书级的供应链生意,在消费寒冬中撕开了一条资本化的血路。
但港股对新茶饮的“破发魔咒”还犹在耳边——奈雪的茶上市首日暴跌13%,茶百道上市首日收盘下跌4.75%,古茗勉强守住发行价,那还是沾了近期港股牛市的光。蜜雪冰城能否打破这个魔咒?我们要看看这条新消费赛道的背后,蜜雪冰城最真实的生存法则。
一、供应链才是真护城河翻开招股书,看看营收。
97%的收入来自向加盟商卖食材和设备,单杯成本比同行低30%;自建了五个生产基地,说要将原料自给率提升至80%,甚至能将柠檬采购价压到行业均值的八折。供应链生意的竞争力,就是在保障同样质量的情况下,付出的却是更低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生存,才有利润。
2023年前九个月,蜜雪冰城净利润达25亿元。
这种模式像极了美国淘金热时期的“卖铲子”逻辑——淘金者未必赚钱,但卖铲子的人旱涝保收。蜜雪冰城不靠一杯奶茶的利润,而是靠供应链的规模效应和极致压价能力,把4.6万家门店变成自己的“提款机”。
它的供应链效率有多狠?
从河南工厂到全国门店,蜜雪冰城的冷链物流网络能实现24小时直达,原料损耗率压到3%以下。这种“毛细血管式”的供应链,让它在消费降级时代成为刚需:当年轻人捂紧钱包时,6元一杯的柠檬水成了性价比的代名词。
这种在供应链的效率和规模,是实体生意最大的壁垒,因为任何人要进入这个领域,它都要从头开始,门店、员工、货品、管理,想要达到极致的效率,就要有足够的规模和区域密度,这条路是靠时间铺来的,新人进入,该走的路一步不能少…
二、二级市场的疑虑:从“河南工厂”到“东南亚冷链”正是因为这样的资本故事,至少在逻辑上,大家都觉得无懈可击,所以在IPO之前就让一级市场的基金投资人们为此疯狂过:
在即将登陆二级市场之际,众多散户用1.77万亿港元堆出5125倍的超额认购,其中近1.06万亿来自富途——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或许也是无数散户对这个“消费降级之王”的信仰;
红杉、高瓴等基石投资者豪掷2亿美元,提前锁定45%份额,摆明了要这赌一把。
但二级市场的疑虑同样尖锐,现有的门店数量已经几乎逼近天花板了,国内4.6万家店已接近饱和,蜜雪冰城若想维持增长,要么提高单店利润,要么只能出海。所以这一场资本认购赌的是什么?答案是——“中国供应链出海”。
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说:“蜜雪冰城的估值,赌的是它能否把河南工厂的剧本复制到东南亚。”
扩张既要数据,也应该控制节奏,步子迈大了,就会扯着蛋。食品安全的问题也会给品牌造成困扰,2023年,共曝出43起食品安全问题,加盟店快速扩张与品控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东南亚工厂投产后,跨国物流成本也可能吞噬利润空间。
从现在来看,蜜雪冰城未来能有期待,当下也有局限。不然蜜雪冰城也不可能选择在这个时候上市。如果未来增长的确定性很高,创始人和投资人怎么可能愿意把股份便宜卖给公众呢?
向后展望,蜜雪冰城的野心,也都藏在招股书里,本次上市募资的资金用途中,66%的资金将砸向海南工厂扩建。
对内部,海南工厂可以很好的辐射华南市场,降低物流成本;对外部,以海南为跳板,可以在东南亚实现供应链本土化,但这条路的挑战远大于国内。东南亚的柠檬、糖等原料品质参差不齐,自建工厂成本陡增。
而且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的消费相比,还是有差距的,6元定价在大陆是低价,在东南亚就是“正常”甚至带点“轻奢”,蜜雪冰城就需要重新拿捏性价比的尺度。
除此之外,外资在东南亚做生意,也有一定的地缘风险:印尼限制外资零售、越南严控食品进口,这几年东南亚的政策变数也很大,随时可能出现意外。
三、港股定价博弈:一场新消费信仰的试金石马上就要上市了,3月3号,到时候资本市场会给蜜雪冰城一个全新的答案,这将成为港股对新消费赛道的一次灵魂拷问。
如果股价当天破发,那么市场会质疑“卖铲子”模式的天花板,因为它是龙头,甚至这样的逻辑也会波及整个新茶饮赛道。
若暴涨,那么可能意味着资本趁着当下中国资本市场大环境的回暖,开始重新审视供应链企业的价值,更多“蜜雪冰城式”玩家可能会涌向香港。
但无论结果如何,蜜雪冰城已撕开了一条残酷的真相:在消费降级的时代,极致性价比不是战术,而是生存战略;供应链不是辅助,而是生死命门。
结尾蜜雪冰城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冒险。那些穿梭于河南工厂与东南亚门店的冷链货车里,既载着柠檬、奶精和椰果,也载着两个时代的隐喻:
在这,它是消费降级时代的生存样本,告诉众人,在强大的供应链面前,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伎俩都不值一提。
对外,它是中国制造出海的缩影,能把成本控制、规模扩张的基因从这里复制到新兴市场,它做到了一次成功,意味着会有众多企业也可以因此成功,而这些,未来就有可能会反映在资本市场的价格里。
至于763亿港元估值是泡沫还是低估,答案或许就藏在蜜雪冰城创始人的那句话里:“蜜雪冰城不是奶茶公司,而是一家供应链公司。”
这一次,资本市场必须重新理解,什么才是新消费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