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根本问题是远离生命塑造,语言技能与生活隔阂。语文考试向两个极端演绎,一是技能难度加深,二是远离学生情感和思想。无论考得怎样的高分,都不能检测出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素养较深的考生却考不出高分,就像作家考不出高分一样。
语文素养必须以语言技能的载体来体现,爱和思想的素养只能通过听说读写来表现,素养与技能本是融为一体的。命题者却将素养与技能割裂,似乎忌讳在技能里融入核心素养。
如果语言是工具,离开人生实践,工具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还有什么比把语言技能划定为若干知识点更荒唐的呢?核心素养是综合能力,显然不应用技能刷题隔离核心素养。还有什么比以知识点的视角命题更可怕的呢?
要真正选拔有发展潜力的考生,高考命题的格局必须彻底改变,抛弃繁琐的命题,以综合题的方式考查核心素养。
古代科举命题值得借鉴,一篇作文定终身,不是选拔出唐宋八大家吗?多年来复杂的命题不仅没有提升民族的文化素养,反而被人们批评?
两类题型早该消失,一是客观题,二是单纯的知识技能题。两类题向难度推演却毫无意义。会改病句就有语文素养了吗?客观题过难显然最不客观,技能题过难显然没有价值。
未来语文高考只考两种题——阅读和作文,或者只考作文,才选拔有核心素养的考生。阅读题根本用不着那样琐碎,也就一两道题足矣。
阅读以什么方式命题?显然是写作的方式,写篇阅读评论最能考查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凡是标志发展潜力的思维,最佳方式就是写作阅读评论。
实在要把逻辑与想象思维分开,最多再考一篇赏析性的评论,比如,写两百字的古诗鉴赏。
作文应聚焦文化素养,文化指认识自我的智慧,作文必须聚焦认识自我的文化素养,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美国名校的高考作文及法国的高考作文是考查文化素养的典范,值得借鉴。
令人欣喜的是,近三年高考出现核心素养的命题,作文在关注考生爱和思想的素养,阅读在关注审美素养。不过,改革之路注定漫长,要把毫无意义的琐碎命题抛弃显然十分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