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有人说“学而时质之”是对“学而时习之”的超越

有人说“学而时质之”是对“学而时习之”的超越有人说:让我们超越孔子!“学而时质之,不亦说乎?”是不是对“学而时习之,不亦

有人说“学而时质之”是对“学而时习之”的超越有人说:

让我们超越孔子!“学而时质之,不亦说乎?”是不是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精神超越?还继而说:

是“学而时习之”还是“学而时质之”,是不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这个想法,在我的水平内,至少能分析出两个错误:第一 以偏概全写了几十篇关于《论语》的体会,多次提到,这一句: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简单翻译:孔子嫌弃颜回帮不了他,因为颜回对他说的内容,全部都悦纳——没有质疑他。随着接触久了,孔子才改变对颜回的评价: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简单翻译:原来,我觉得颜回整日跟着我,全无疑问,像个愚人一样;慢慢观察他平日与他人交流,发现也能发问、举一反三,看来颜回也不是愚人。理解孔子,最直接、最省事的方式,就是阅读《论语》,而阅读中最切忌的一点就是:以偏概全。需要,通读全篇,结合精读部分内容,逐渐形成孔子整个思想的的多个支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比如:为什么好古?礼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提倡仁?为什么明知不可而为之?为什么有言行不一、前后矛盾之处?。。。。。。这样,就尽可能避免出现有些人这样的以偏概全的认知:

让我们超越孔子!“学而时质之,不亦说乎?”是不是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精神超越。孔子夸赞的弟子优点之一,是能够成为他镜子的学生——质疑他的弟子。唯有敢于质疑他的弟子,在他眼里才是不愚的弟子,才是能够,尽量让他避免“一叶障目”的情况——学问、思想不断精进。

所以,不要看了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觉得孔子是老古板,是学究,是知识霸权——反对质疑,否定质疑。第二 那么,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打个比方,你去学打篮球,教练教你投篮,你练习了几十遍,无球投篮的动作;终于,教练把球甩过来——你可以到篮下练习,你不开心吗?温习和练习,不要理解为“守旧”。对的东西(道理、理论、方法。。。),是要经得起温习和练习。而,在温习和练习中,除了验证对的东西,还有一样东西必然是从温习和练习中来——体会、感悟。还是以篮球为例子,你只有足够温习和练习,你成为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你才有机会到职业的比赛中,参与对抗。在高水平的对抗中,你对“对的东西”(技术、规则、自身身体素质。。。)有了更深的体会、感悟。然后呢?你才能创造新的“对的东西”(新的动作、新的规则、新的战术。。。)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是入门,是基础,唯有对所学的东西有了足够的“温习和练习”(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质疑”。教员的实践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形成新的理论。教员的思想哪里来,就是把马列思想在我们国家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就是“学而实习”而后“质疑”。

年轻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超越孔子,就是犯了“思而不学则殆”的错——你要超越孔子,至少要了解孔子,熟读孔子的相关著作,而不是人云亦云,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