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逻辑如此重要,为何我们都没学过”,是个违反逻辑的伪命题。

“逻辑”和“逻辑学”不是一回事——将二者混为一谈,以很多人没学过“逻辑学”,替换成“都没学过逻辑”,这在“逻辑”上或在“

“逻辑”和“逻辑学”不是一回事——将二者混为一谈,以很多人没学过“逻辑学”,替换成“都没学过逻辑”,这在“逻辑”上或在“逻辑学”中,叫“偷换概念”。

“逻辑”,通常指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合理性规律。“逻辑学”,则是专门研究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合理性规律的一个学科。

确实很多人没专门学过“逻辑学”,甚至很多人从没听说过还有这么一门学科——因为,毕竟“逻辑学”过于专业,不仅古典形式逻辑学已经很深奥繁琐,现代形式逻辑学则几乎完全进入数理逻辑和语义逻辑领域,更不是大多数人轻易搞得懂的。

然而,没学过逻辑学,未必就不讲逻辑和不遵守逻辑。

法律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从法律角度讲,指的是自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进行民事活动。

一般说,年满18周岁且精神健康的公民,就属于“完全民事能力人”。法律还规定,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而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也属于“完全民事能力人”。

换成心理学角度说,“完全民事能力人”,也是逻辑思维、逻辑表达健全,且依照逻辑行事的“精神健康的公民”。

上个世纪,心理学家们用了几十年时间,在诸多国家,对数十万儿童进行过观察和测试,总结出了新生儿从0—12岁的“逻辑-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成熟过程。

这一发展和成熟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到了12岁左右,尽管身体还没繁育成熟,但完整的、健康的逻辑思维已经打好基础,可以进一步精进了。

由此看来,古人记载的“甘罗十二为上卿”,或许并非神话。

举个烂俗的例子——成年人都知道“不能吃shi”,如果说谁“吃shi去吧”,就是骂人。

但是很小的婴儿并不懂得这个事——以后知道,或许是自己“实践”过了,晓得确实不好吃,这叫直接经验;或者大人告知不能吃,吃了会如何如何,这是间接经验——一般二三岁的孩子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

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热水烫人,火有危险,诸如此类的禁忌,都是逻辑在起作用。

大约1岁左右,幼儿开始学说话——说话为了交流,耳濡目染,很小的孩子就逐渐能表达很完整的感受和愿望。

这也是逻辑的力量——说话是有语法规则的,语法就是逻辑。

还有,婴幼儿逐渐会有数字概念,不难见到夸耀自己孩子能数到多少的父母——数字表达的就是逻辑关系。

学会数数,背后支撑的是孩子们逻辑思维的成长。

可以想想,对于说话不讲逻辑的人,人们会用“驴唇不对马嘴”予以鄙视;对于不按逻辑行事的,会斥之“天上一脚,地下一脚”。

哪怕是小学生,更别说成年人,凡不讲逻辑的,都极难“混迹”于其所在的社会“圈子”。

就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学到的“逻辑”,足以安身立命了,除非要做一些专门性工作,如法律、统计等等等等,不专门学习逻辑学已然足矣。

所谓“逻辑如此重要,为何我们都没学过”,不仅是耸人听闻的偷换概念,更应该警惕有少数人借此“小题大做”搞事情呢!

评论列表

王大勇
王大勇 1
2025-05-22 11:00
“自行车为什么不倒”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两百年:为什么自行车骑行不会倒一直没搞明白。在研究电动独轮车AI算法的时候发现电动独轮车和人力独轮车在加速、减速、失衡纠正、转向时遵循的物理学理论都是相同的,实际控制过程逻辑也是相同的,仅仅是控制主体不同电动独轮车的控制主体是传感器和微电脑而人力独轮的控制主体是骑行者。以日常生活行为中物理学基本规律是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原则,用物理学力学和控制论基础知识深入分析证实自行车(人力独轮车)玩家学习过程中心理与行为动作过程。 在研究自行车骑行过程中骑行者的行为控制过程,用成熟的物理学矢量法则、控制论、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求证在骑自行车活动中骑行者的行为控制过程及相关的心理活动内容。用物理学基础知识,证实骑自行车过程和发射卫星过程物理学抽象的运动控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物体运动和姿态控制过程。客观上物体运动时由前一种运动状态向后一种运动状态变换必须先打破前一种运动状态的平衡,提出了骑行者学会了骑自行车的结果不仅仅学会了如何控制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一定还学会了如何打破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