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远离人生的知识视为神圣,教育就迷失于古老的知识小溪;把运用知识的技能视为神圣,孩子就丢失于无边的题海。
原初的教育不过是引导孩子寻觅自我,发现自我的人格天赋和思维天赋,从而明白重塑自我人格的方向,发展自我思维的方向。
这个使命从小学开始到大学结束,进入社会,孩子就拥有高尚道德和强大个性,拥有鲜明的专业特长和创新的思维品质,注定找到适合于自我天赋的工作,迅速崛起。
天赋只有在创新实践中寻找,不是在刷题中寻找。
1 在服务班级的实践中寻找人格天赋
师长也好,孩子也好,都不知道自我是文化塑造的生命。只有在管理班级的实践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才觉悟,自我活了两千岁,因袭文化的消极人格。
服务管理班级的创新力聚焦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班级问题很麻木,才发觉自我自私冷漠的习性。发现却无法解决问题,才发现自我胆小软弱的习性。面对班级歪风却无能为力,才发现自我顺从懦弱的习性。
管理服务班级是创新实践的广阔天地,既发现自我自私胆小懦弱顺从等文化人格,又为重塑自我无私勇敢坚强反抗等品格展示光明前景。
长期不当干部,不管理班级,孩子走出学校既不知道自我的人格天性,也不知道重塑自我品格的方向,教育还有什么人生发展意义呢?
孩子为什么患抑郁症,为什么轻生?不就因为对自我人格一无所知,任消极本能带向堕落的深渊?
唯有在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中,孩子才发现人格天性,并在爱和自爱的信仰指引下,在发现和解决班级问题中,重塑高尚道德和强大个性,从而树立德威,为未来发展奠定人格基石。
不仅如此,两种品质塑造也是做人智慧的培养基地,没有道德不足以服人,没有个性不足以震慑邪气,没有二者的辩证统一,就极难树立威信。
解决班级问题的能力是未来工作真正需要的能力,而刷题技能也许毫无意义。
2 在知识的创新实践中寻找思维天赋
到现在为止,教育还没有开辟知识的创新实践,却迷失于刷题中。
首先是创新文化的启蒙。知识诞生的过程是创新精神启蒙的宝贵教材,可教材不屑于编写,教师不屑于补充,定理也就从天而降。孩子学了那么多知识,何曾有创新精神?何曾有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怎么诞生?
人家的教材就能这样编写,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呢?牛顿怎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把探索的心路历程精练地写出来,不是很有意义么?
我们不明白基本的道理,牛顿定律的意义在于启蒙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恰恰不是用来海量操练。反思就明白,用牛顿定律刷题的技能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其次是用生动的实验演绎定理,让孩子发现知识是多神奇,引起孩子思索,实验证明的知识怎么用逻辑来验证。在论证定理中,才发觉知识里蕴藏的创新思维多有意思,而这种思维跟技能思维格格不入。
最后,把知识运用于科技创新探索,尝试创造发明。看到一则报告,加拿大两名女中学生发明了塑料降解的生物方法。如果推广她们的技术不是为地球环保做出巨大贡献?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创设条件鼓励孩子创造发明呢?学校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室,必须为孩子创造发明创设丰富的实践天地。
不过,一切创新实践都必须首先让孩子从题海上岸,也就必须根本改革考试选拔制度,才为创新实践开辟广阔天地。
刷题是用现成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在反复操练中形成对知识的敏感性,跟条件反射一个原理,不是像马戏团训练猴子么?
偏狭的头脑认定,解题技能只要往难度上提升,就把技能升华为创新力,是这样吗?解题技能形成模仿的思维品质,总是寻找现成的知识解决问题,跟创新对立。所谓难题不过是巧设陷阱,使人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
阿里数学竞赛也用了AI技术,但全军覆没,也许那才是创新力的比拼。姜萍在技能选拔中并没有考上高中,只能读中专,可在阿里竞赛中脱颖而出,不是有力地证明,技能与创新格格不入么?
知识创新跟管理创新一样,都必须在创新实践中进行,是综合的知识运用,而解决问题的创新成果表达为思想,而非用现成的知识。
就是纯粹的知识研究,也决非技能刷题,像数学竞赛一样,必须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用创新思维才能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思想的发现,比如,创新思路的寻觅,恰恰不是寻找现成的知识。
无数学者专家以及科学家,应高度关注和研究怎么选拔有创新潜力的人才,而不是在狭窄又无意义的技能思维上较劲。可以肯定地讲,只要打开孩子创新的大脑,学习就是极有魅力的挑战,哪像刷题那样患上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