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生当中最为充满幻想的时期。当我们看到孩子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他们天使般的容颜,更是内心世界的宝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小的奇迹,他们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想象力,他们天生就是探索者和创造者。
看见孩子,意味着看见孩子的特性与天性。在六一,我们一起迎接属于孩子们的节日,重新认识经典的儿童教育观点,走近被遮蔽的儿童天性,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原初的教育意义——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文共3727字,仔细阅读8分钟
编辑/蔡漪铭 统筹/孙习涵
本文为思维智汇第752原创文章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有关儿童和教育的认识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群特殊而纯真的存在,他们是孩子们。他们用清澈的眼睛凝视着生活的点滴。他们勇于探索未知,无畏地追寻真相,他们是思想的种子,未来的希望。
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儿童的教育被重视了,但是儿童本身却常常被忽视了。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看见儿童,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儿童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只有当我们真正地“看见孩子”时,注意到他们的个性、兴趣和困惑,我们才能够为他们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作为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多年研究的对象,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让六一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借助名家之言,再一次“看见儿童”,深入思考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寻找教育更美好的模样。
陶行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1.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
2.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3.孩子的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而至于夭折。
4.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
陈鹤琴: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陈鹤琴
“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1.普通的小孩子生来虽有种种不同点,但大抵是相仿的。儿童的心理大略述之如下:(1)好嬉戏的,(2)好奇的,(3)好群的,(4)好模仿的,(5)喜欢野外生活的,(6)喜欢成功的,(7)喜欢别人赞许他的。
从上面所说的几点看来,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2.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做事的兴趣,越做越浓;做事的能力,越做越强。
3.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越俎代庖,是教学中的大错;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4. 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我们“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
苏霍姆林斯基:自然是思维的摇篮▲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1.要爱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熟悉孩子的精神世界,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因此,要想让那颗心能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也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
2.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必须在思维的源头,即在直观形象中,首先在大自然中进行。
如果孩子脱离了大自然,从一开始学习起就只感知词语,他们的脑细胞就会在最需要发展、增强和积蓄力量的时候却很快地疲惫。
3..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蒙台梭利: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儿童身心自然发展▲20世纪杰出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
“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方向是走向独立。”
1.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儿童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2.儿童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
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儿童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3.在心理方面,儿童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儿童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有一种创造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
所以,儿童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儿童的精神也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4.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儿童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杜威:儿童是教育起点、中心和目的▲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杜威
”儿童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的存在,儿童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是不可分的,儿童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发展的。”
1.教育是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教育基本原则和中心原则是---“从做中学”。
2.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3.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儿童继续生长的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儿童乐于从生活本身和在生活中学习。
4.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经历一切和获得各种经验的过程。儿童是在解决问题时获取经验的。由于儿童在生活中会遇到种种个人和社会的疑难问题,促使儿童运用其智慧去解决困难,获取一定的经验。而这些成功和有效的经验又会继续帮助儿童解决新的问题。
皮亚杰:儿童的思维依赖于他的兴趣与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皮亚杰
“研究儿童的逻辑,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1.儿童的思维依赖于他的兴趣与活动,而不是兴趣与活动依赖于思维。
2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教学时要用主动的方法,即要求学生去发现或重新建构将学习的事,但这并不表示把学生和器材摆在一起即了事,相反的,老师要扮演组织和创造呈现有用的问题情境的角色,老师也必须提出反例以引导学生检讨他提出的草率的答案。
4.儿童是社会人,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取自然经验,还需要进行社会交往,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社会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5.儿童与成人的思考历程在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儿童期的逻辑是转换,并不遵循演译或归纳思考的原则,此外,由儿童发展至成人思维的过程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在这期间,儿童必须建构其所需要的认知结构。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能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帕克:儿童必须是教育经验的中心▲美国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
“教师的重要性在于使儿童的心灵真正地重视生活和去生活。”
1.每个儿童热爱的自然界:鸟、花和动物——是他用之不尽的好奇心和惊讶的一种源泉,我们应该把这种热情带到教室里去。儿童也具有一种具体地表现他思想的愿望,我们也应该把这种冲动倾向带到教室里去。
2.我们应该做一个儿童的倾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平等的态度与儿童沟通,不采用体罚的形式,对儿童保持耐心,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氛围,维护儿童善良单纯的天性。
每一个儿童都像是一个种子,他们躺在每一位教育者的手中,尽管我们不能够赋予它生命,但是我们能够为他提供一个使其茁壮成长的良好环境。
3.“儿童中心”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社区,学校可以构建一个民主环境,儿童可以在这样的一个社区中为未来的国家发展进行努力,因为今天的儿童将是明天的公民。
这样的社区可以为儿童提供一种为“民主”做持久和统一努力的社区环境,在这种社区中成长起来的儿童能为民主进行努力,学校可以成为促进民主制度的重要力量。因此,学校应该成为“一种理想的家庭,一种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治。”
编辑 | 蔡漪铭
统筹 | 孙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