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庄子•天地》:圣人忘我,辩士好争

晨晨文化 2024-03-13 02:12:28
什么是道?没人能真正说得清,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战国时期有一些辩士自以为得道,把精于诡辩之术视为得道。这其中就有个著名人物公孙龙,在《庄子•天地》中,庄子借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告诉世人,公孙龙就是这种把人家认为不可以的偏偏说成是可以,把人家认为不是这样的,偏偏说成是这样的,还自以为是。 对于公孙龙之徒,老子认为他不是得道之人,因为道家所说的得道,首先是无为,也就是无心于物,无心于天,忘掉自己。 一个崇尚诡辩术的人无论怎样巧舌如簧,本质上还是存有为之心的,言伪而辩,岂能服人?用《庄子•天下》一篇中的一段话可以形容这种人的本质,即“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意思是说:公孙龙这样的辩士蒙蔽人的心智,改变人的看法,能在口头上胜过人,却不能从心底里折服人,这是辩士的局限。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遇到那种人,能把死蛤蟆说得屙热尿,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把道听途说的说得言之凿凿,把真理说得一钱不值,把一个奸佞说成是救世主,把一个君子说成是十恶不赦之徒,总之,这种人精于文过饰非,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你能确定这种人口才了得,文笔非凡,也能确定自己说不过这种人,但你同时也非常清楚,这种人并不能真正让你心服口服,打心眼里尊重这种人。 其实本质上就是因为这种人并没有得道,所以这种人再怎么能说会道,你也不能心悦诚服,因为你知道这种人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没法彻底征服你的内心。 你又会发现另一种情况,就是有一种人并不怎么爱说话爱彰显自己,可奇怪的是,这样的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能让你感觉安心舒服,他(她)说一句话顶某些人十句话,让你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他(她)不说一句话,你也感觉很好,内心平静,而不会胡思乱想:这人怎么这么吊诡? 这样的情况本质上就是你遇到的这个人就是得道之人。 如果你说那个人没有专门修道呀,而且就是很普通的样子,怎么可能得道。 恰恰相反,真正的得道之人本来是无为的,可以说有一种天生的得道之人根本不用涉及经书,不用背什么教条,他们的道德是浑然天成的,他们的智慧也不是从书中获得的,他们天生就有慧根。 老子把公孙龙这种人比喻成更换职事的小吏和为工巧所系累的工匠,总是形体劳苦而心神不宁。老子还说,善抓竹鼠的狗,多遭系颈而用于畋猎,跳攫敏捷的猕猴,多被猎人从山林中捉来。 老子的话与庄子说的“巧者劳而智者忧,”其实是一个意思,说的都是公孙龙之徒虽然貌似聪明,言伪而辩,好争好辩,但这样的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的结局就会像善抓竹鼠的狗和跳攫敏捷的猴的结局,最终被自己所谓的“能”所害。 老子还对孔子说,世上很多人只是具备了人的形体,但因为无知无闻,其所做所为其实与道相去甚远,只有得道圣人才能做到清静无为,忘掉小我,继而天人合一。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至理,那就是辩士好争,其言论又违背自然之理、人之常情,本质上是功利心太强,自以为是,绝非得道之人,这也给我们如何识人、交友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0 阅读:2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