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学会用“脊柱发力”的动态波导,打拳如龙腾虎跃,劲力翻倍!

一拳一世界,一动一乾坤。拳法的精髓不在招式繁复,而在对“度”的掌控,发力有度,进退有度,刚柔有度。真正的拳,是脊柱里藏着

一拳一世界,一动一乾坤。拳法的精髓不在招式繁复,而在对“度”的掌控,发力有度,进退有度,刚柔有度。真正的拳,是脊柱里藏着一条龙,一动则风云变色,一静则万物归元。

人有胆,能成事儿;拳有胆,会出功夫。有的拳,一往无前;也有的拳,嚣张跋扈;更有的拳,温文尔雅,不露锋芒。这都是拳性造成的不同。什么人练什么拳,适合与喜欢同样重要。

拳练什么?一个字,度!做人学会吃亏,才能立足于世间。练拳要学会蓄养,才能走得长久。练拳就是对度的把握,比如,强度,长度,角度等。一旦悟透了什么是度,审时度势的本领自然上身。

拳如人,有脾性。有的拳刚猛如虎,有的拳绵柔似水,有的拳隐忍如渊。拳性差异,实为练拳者心性外显。但无论何种拳路,皆绕不开一个“度”字。

度,不是畏缩,而是精准:五斤力能破敌,绝不用十斤;一秒能决胜负,绝不拖两秒。高手控度,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练拳先学吃亏。能容让,方能蓄势;懂收敛,才可爆发。拳架是规矩,戒律是尺度,二者皆在教你如何与“度”共处。一拳打出,看似是手在动,实则是脊柱在运筹帷幄,劲从足起,过脊如龙,方为整劲。

若只用四肢发力,不过是“体操”,徒有其形。人体之力,脊柱为枢。发力若无脊柱参与,便是局部蛮力;若能运劲过脊,则全身如弓,一触即发。所谓“运劲过脊”,实为动态波导:力从地起,经足、膝、胯、脊节节贯穿,最终透于指尖。

此过程非僵硬传导,而是波浪起伏,如龙行云海。如何激活脊柱?关键在于“含胸拔背”。含胸非驼背,拔背非挺腰,二者是连绵不断的动态组合。含胸时,脊柱微曲如蓄弓;拔背时,脊柱舒展如放箭。

反复练习,脊柱自活,劲路自通。试想百米冲刺:顶尖运动员绝非仅靠双腿奔跑,而是以脊柱为轴,全身协同发力。拳亦如此,脊柱僵直者,劲如枯木;脊柱灵动者,劲似游龙。

脊柱欲活,先求中正。颈椎、胸椎、腰椎需上下贯通,犹如江河归海,不可断流。脊柱歪斜者,劲力必散;脊柱端正者,力透八方。古人称脊柱为“大龙”,正是因其能屈能伸,能刚能柔,静时稳若山岳,动时迅如雷霆。

练拳时,需刻意强化脊柱参与。起手落步,皆以脊柱为引。例如“波浪劲”,脊柱前涌如浪扑岸;“翻浪劲”,脊柱后卷如潮回旋。同一脊柱,不同运劲模式,效果迥异:前者如闷雷压顶,后者如利斧劈斫。

唯有脊柱通透,劲力方能变化无穷。常人蹬地,只知用腿;高手蹬地,脊柱先行。真正的发力,始于脊柱折叠,如拉满的弓弦,蓄势待发。

蹬地瞬间,脊柱与大地“接通”,借反作用力直贯指尖。此劲非肌肉蛮力,而是筋骨协同的“贯通力”。试观羽毛球挥拍或乒乓扣杀:优秀运动员的力道,皆来自脊柱旋转而非手臂挥舞。

拳法亦然,脊柱僵直者,劲如无根浮萍;脊柱灵动者,劲似连珠炮火。所谓“练拳太‘白’”,正是批评那些仅用四肢打拳、脊柱死板的练法——如此拳术,不过空壳。

拳之至高境界,不在招招致命,而在劲劲透脊。脊柱活,则拳法活;脊柱死,则拳法亡。古人云:“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脊柱亦如此——大则撑天拔地,小则隐于无形。

练拳一生,终究是练一条脊柱。脊柱通,则万劲通;脊柱滞,则万法滞。当你每一拳皆由脊发,每一动皆含龙性,自可明白:拳的真谛,不在降服对手,而在唤醒体内那条沉睡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