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文章已经写过,造成李陵举家被灭族的直接原因,是公孙敖撒下的弥天大谎,他向汉武帝汇报,是李陵教导单于打仗,所以他才打败了,由此汉武帝勃然大怒,认定李陵彻底背叛了他,从而灭族李家,酿成惨剧。
包括司马迁,他之前因为替李陵说话而下狱,但惩罚只是坐牢,现在也被再次追究、升级成死刑,导致司马迁只能选择腐刑代替,造就毕生之耻。
因此,李陵和司马迁的悲惨遭遇,汉武帝基本属于是误会、被欺骗,而公孙敖才是罪魁祸首。之后汉武帝决定“腰斩”公孙敖,不仅是替自己出气,实际也算是为李陵和司马迁“报仇”。
但问题是,司马迁和李陵是否知道事情的全部真相?特别是公孙敖才是“幕后真凶”,是公孙敖实际陷害了他俩这一事实。
研判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汉武帝灭族李家的时候,公开罪名到底是什么?
李陵这边从汉使获得的信息是:“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即汉廷认定,李陵已经彻底投靠匈奴并帮助匈奴打汉军,那李家自然会被按律灭族。这应该便是汉廷当时的公开罪名。
但是,李陵应该并不知道,是公孙敖实际陷害的他。包括当时的社会大众,都不知道这个真相,起码在当时,汉廷没有必要对外公开,是公孙敖“举报”的李陵。
估计社会上都在纷纷传说:“原来李陵真投靠了匈奴,那李家活该被灭族。”而之前曾在李家当过门客的士子,甚至陇西地区的士大夫们,都以此为耻、愧于提及,多么显赫的李氏家族,怎么会出现李陵这么个背主不义的不肖子孙,我以前怎么这么没眼光投他门下,咱们陇西又怎么会出这类丢人玩意?
而李陵接下来的报复呢,其实和以前的伍子胥很像,从此真正投靠匈奴,还当了单于的女婿、右校王,决意跟汉武帝“对抗”到底,包括之后真的帮助匈奴打汉军。
多年后霍光等人想邀请李陵返汉,但李陵心意早决,明确拒绝。对苏武的“劝降”,也可反映他一直以来的立场。
同时,李陵还派人刺杀了李绪,因为他认为自己和李家是替李绪背的“锅”,这无疑是误会衍生的额外悲剧。
就上述事情来看,李陵显然并不知道事情的全部真相,特别是公孙敖这个罪魁祸首的存在。他杀李绪是误会,和汉武帝对抗就算情有可原,但实质却都是找错了人。
这一点倒是和他三叔李敢很像,李敢因为并不真正理解父亲李广的自杀原因,所以迁怒于卫青;而李陵则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不仅迁怒于李绪,对汉武帝其实也存在部分误解,因为汉武帝是被公孙敖欺骗,之后决定处死公孙敖,客观上也算是为李陵报了仇,虽然没有暂时成功,因为公孙敖玩了一出“诈死”。
所以,李陵对公孙敖是无所谓报复的,至少在他的余生,他甚至都不知道公孙敖在李家灭族中的关键作用。
现在来说司马迁,他的罪名升级成死刑,自然也是因为李陵投靠匈奴。但很奇怪的是,在《史记》的记载中,司马迁压根没提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这类说法,而是写“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即司马迁认为,李家被灭族,是因为李陵当了单于女婿,成了匈奴贵人,那自然是真的投靠了匈奴。
个中原因,应该是“时间差”造成的,事情的真相很明确,李陵是在李家灭族之后才当了单于女婿,而非之前,李家被灭族自然也不是这个原因。
但司马迁一直到前96年夏天左右才出狱,之前他是很难获取外界信息的,而等他出狱之后,哪怕只是给自己一个交代、破解自己悲惨遭遇的疑惑,他也势必要了解李陵在匈奴那边的经历。
而此时的李陵,应该就已经成为了单于女婿,但司马迁并不知道具体的时间点,他也很难切实考证,由此搞错了这个时间点,甚至认为李陵成为单于女婿,时间上早于李家灭族,由此成为李家被灭族的主因。
所以,站在司马迁的角度,他不仅同样不知道公孙敖的诬陷,甚至余生都“恨”李陵,认定自己一直都看走眼了,居然为李广的这种不肖子孙出头、说话,导致毕生之耻。
这当然同样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误会,司马迁之前为李陵说话,是有其部分道理的,李陵确实没有很快投靠匈奴;而司马迁之后“恨”李陵,却是又有所误解,甚至推翻了自己之前对李陵的所有看法,只有如此,他才会把“李陵当单于女婿”认定为李家灭族的主要原因。
大概也是因此,《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没有对李陵浚稽山之战的全程,做出类似李广打仗时浓墨重彩的记载,其实李陵此战的复杂、艰辛过程,肯定比李广那些仗更值得渲染,《汉书》对此给出了实证。
在《报任安书》中也有证明,何况这个事几乎成为司马迁余生的心结,他不可能不了解李陵这一战的全程。
包括此战中李陵和李广利的关系,司马迁后续应该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真相,所以他才写:“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
即李陵是替李广利打牵制战、分散匈奴兵力,是李陵战败连累到了李广利稍后的被包围。可惜,当年为李陵出头说话时,司马迁是完全没有这个认知的,否则他无论如何都不该得个“欲沮贰师”的罪名。
以上都说明,司马迁出狱之后的余生,对李陵相关的事情着实做了最大努力的探寻,但因为条件所限等各种原因,他也并未获知全部真相,包括对李陵都没做真正了解,如果他知道《汉书》相关的内容,他是肯定要写入《史记》的,因为这个过程有力证明,司马迁并不是从头到尾都错的,这是对他冤屈的有力辩白。可惜他并不知道。
由此,更不要说得知公孙敖曾经的诬陷。因为司马迁是明确死于公孙敖之后,包括公孙敖当初“诈死”这个事,司马迁都很清楚,这是《史记》明载的。
要是司马迁得知公孙敖是陷害他和李陵的罪魁祸首,他当然不会予以放过,就算现实中无法报复,也会在书中将之记录下来,甚至改变他对整个事情的所有看法。
以上。历史“误会丛生甚至达到玄妙”的地方就在于,虽然李陵、司马迁现实中无从得知真相,更无所谓报复公孙敖,但是司马迁可是有笔杆子的,他的《史记》也成功传之后世,起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算得上实现了对公孙敖的某种报复。
这就是漠北之战前后,关于李广的记载。《史记》或明示或暗示,李广是被汉武帝、卫青等人“阴”了,而卫青支开李广,正是因为要偏袒、照顾公孙敖。
这个记载,相当于把汉武帝、卫青、公孙敖绑在一起“黑”了个遍,三个人玩弄阴谋、各有私心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加重了李广的悲情,也大大“引导”了后世对其三人的负面印象。
客观说,这个事情当然是司马迁自己的误解及私心,实际是他“鲜克知兵”造成的,倒也并非故意有违史德。而正是这个误解,反而让他实现了对于公孙敖的部分报复,而且是“历史级”报复。
至于司马迁为何会得知漠北之战中汉武帝等人的“阴谋”,恐怕多数源自李陵、李家的一贯看法与理解,毕竟李广是在卫青幕府自杀、李敢又是被霍去病射杀,作为受害者家属,他们肯定要怪罪到卫霍等人头上,为此找到很多“阴谋论”来安慰自己,并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司马迁耳中。所以,李陵对于这个报复,也不能说没有贡献。
在搞清楚相关事情的全部真相后,我们的看法自然也容易统一:正如《汉书》所记载的,公孙敖的确要为李家灭族、司马迁被腐刑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包括汉武帝在内,都是被公孙敖欺骗、戏耍了。
那么,公孙敖因此遗臭万年,也就是相对公正的历史判决。
而司马迁因为系列误解反而“歪打正着”,起码造就了公孙敖在后人眼中的部分负面形象,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误会丛生甚至达到玄妙”的真意吧。
当然,这样的事情还是能避免最好,正义固然不喜欢迟到,通过玄妙手段所达成的正义,难免会让人五味杂陈、苦笑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