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里提出了“势来”、“势去”字样,我们可以领会到,凡实的形都是由虚的势所往来不断构成的,而其来去的动作,又是由活泼泼地不断运行着的笔毫所起的作用。不可止,不可遏,正是说明人手所控制着的笔毫,若在有意无意之间往复活动着,既受人为的限制,又大部分出于自然而然,即米芾所说的“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这种情形,是极其灵活无定的。这又与所用的工具有关,所以末句提出“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我国书法能成为艺术,与使用毛笔有极大关系。毛笔能形成奇异之观,是由于它的软性,这个软是与刻甲骨文字的金属工具和蘸漆汁书字的竹木硬笔相对而言的,那怕是兔毫狼毫以及其他兽毛硬毫,还是比它们要软得多。
前面解释的这几节文字,连在一起,是一段总说,它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如何写法,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写等等。最后特别提到使用的工具,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来看,前一阶段是利用甲骨和竹简木板记载文字,所用的工具是金属制成的刀和蘸漆汁的竹木制成的硬笔。
自从有了绢素和纸张,写字的工具,便创造性地取兽毛制成的软性的笔毫,这样一来,不但使用起来方便,而且有助于发挥艺术性作用,遂为书法艺术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自来书家总说要精于笔法,口谈手授,也都是教人如何合于法则地使用这管笔。因此,想要讲究笔法的人,如果不知笔法,就无异在断港中航行,枉费气力,不能登岸。
唐朝陆希声曾说过一句话:“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在前人摸索笔法的时代,当然不免有这样的情况,有时能做了,而还不能说,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经过了无数人长时期的研究,把使用毛笔的规律摸清楚了,这才写成了理论。今天,我们有条件批判地利用历代书家在理论研究上的成果,更好地运用笔法技巧,写出我们这一时代的好字,为新社会服务。
这样的要求,我认为是极合乎情理的。这里,我想顺便把柳公权的《笔偈》解释一下,作为学书人之助。《笔偈》见于宋朝钱易所著的《南部新书》中,是这样四句:“圆如锥,捺如凿,只得入,不得却。”虽然只有短短十二个字,却能把毛笔的性能功用,概括无遗,向来赞颂好笔,说它有四点,就是尖、齐、圆、健。偈中之“圆如锥”,揭示了圆和尖二者。“捺如凿”,捺是把笔毫平铺在纸上,平铺的笔毫,就形成了齐,用锥、凿等字样,不但形象化了尖和齐,而且含有刚健的意义,这是明白不过的。
“只得入,不得却”,是说笔毫也和锥凿的用场一样,所以向来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落笔轻、着纸重等等说法。认识了毛笔的功能,就能理解如何用法,可以得心应手。在点画运行中,利用它的尖,可以成圆笔;利用它的齐,就能成方笔。
王羲之的转左侧右,就是这样地利用毛笔的。它的转便圆,侧便方,如此在点画中往复运行,就可以得方圆随时结合的妙用。一句话,就是利用它的软性,利用得好,便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