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仅增7000人!这个省会,怎么了

西部城市 2025-04-14 21:55:19

文丨西部君

各城市2024年人口数据陆续公布。与过去相比,一个趋势越来越强化:

多数地方的人口增速都明显放缓乃至进入“收缩”阶段。

甚至连四大直辖市的常住人口都集体告别了增长。

但这一背景下,有一类城市,继续保持了人口的扩容,即省会城市。

不过,也有例外。有省会城市竟然也下滑到了接近“零增长”的状态,那就是昆明。

根据昆明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2024年末,昆明市常住人口为868.7万人,较2023年末的868万人,仅新增7000人。

如果考虑到昆明人口仍维持了自然正增长(出生人口6.85万人,死亡人口6.6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8‰),昆明人口机械增长不到5000人。

这个增量,在目前已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的省会城市里,处于垫底状态。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在全国总人口连续负增长之下,依然能够保持人口增长的城市——不管多少,总归是好事。

这话当然有道理。

但是,如果结合昆明自身的目标看,这样的表现,实在是值得警惕了。

就在日前,《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对外公布。其中在人口方面提出的一个目标是:

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以内。

这是一个人口控制目标,不代表一定要实现。但从1100万这个上限看,昆明距离它实在是过于遥远了。

因为据此,未来十年,昆明常住人口要再增加230万以上,平均每年超过23万。很显然,若没有特殊情况,这样的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非常低。

这未尝不是昆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的一个直观注脚。

还记得,在2022年,云南主官曾公开喊话昆明:

“从感觉良好中惊醒起来”。

三年过去,昆明真的“惊醒”了吗?

01

其实,从过去一个发展周期看,昆明的表现之“颓势”,远不止是人口方面。

或者说,人气不足,只是结果。

2024年,昆明GDP增速为4%,比全省增速高了0.7个百分点。这是昆明近10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增速。

但是,这一数据依然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低了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作为省会城市,昆明在过去数年,GDP增速都是长期低于全省、全国增速。

这造成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昆明在过去立下的“GDP万亿、人口千万”flag,被迫一再“推迟”:

2020年,昆明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到2025年,昆明人均GDP大幅提高,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

两年后的2022年,昆明将这一目标延迟一年,当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6年,预计经济总量将达到1万亿元以上,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以上。

但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

也正因为此,云南都坐不住了,2022年,该省主官在年初先后两次公开喊话昆明:

“认清问题、认清差距、认清短板,从感觉良好中惊醒起来,从安于现状中振作起来,从争先恐后中行动起来。”

昆明发展“已经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紧要关头”。

但到目前为止,昆明都恐怕难言真正“振作起来”。

02

是昆明缺乏机遇吗?

未必。

近些年,不少省份都提出了“强省会”战略,支持省会城市做大做强,云南也并未滞后。

2021年,云南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昆明在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的核心作用,做大做强昆明省会城市”。

2022年,为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支持昆明市高质量发展,云南专门建立了“强省会”行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但即便不与成都、武汉、西安这些头部的“强省会”城市相比,就比照贵阳、南昌这类在GDP、人口方面都不如自身的“弱省会”,昆明在“强省会”建设上的存在感,都弱得多。

如在人口方面,从“七普”(2020年11月1日)到2024年底,南昌常住人口从625.5万增至667万,增加41.5万。

同期,贵阳常住人口从598.70万增至660.25万,增量接近62万。

昆明,则从846万增至868.7万,仅增加了不到22万,只有南昌的二分之一,贵阳的三分之一左右。

可以说,至少在人口方面,昆明并没有明显挖掘到“强省会”的红利。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强省会”战略,是内陆省会城市必须抓住的后发优势。若这个机会都没法抓住,其他方面的突围恐怕很难。

再从外部看,昆明也不是没有机遇。

一个标志性动作是,自2022年5月起,云南决定由昆明正式托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镇,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

此外,2021年底,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数据显示,自开通运营至今年2月底,中老铁路累计开行旅客列车6.9万列,发送旅客超4860万人次;开行货物列车5万列,运输货物540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1250万吨。

报道称,磨憨铁路口岸已成为全国通关效率最高、货运增速最快、面向东盟最大的铁路口岸。

这两大举动,被视为是为昆明在与南宁竞争“东南亚桥头堡”上提供了关键性支撑。

然而,就目前来看,这种开放优势,对于昆明整体经济的带动效应,还并不明显。

一方面,其规模依然有限;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口岸带来的产业导入,还未形成大的气候。

03

说到产业,这是昆明谋求城市能级和发展质量突围最需要发力的重点。

在过去,得益于明显的气候优势和文旅优势,昆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很高。但随着房地产形势发生逆转,昆明过去在产业升级上的缺陷,就立马显现出来。

事实上,昆明这轮“低周期”,与房地产的变化周期,高度重叠。

与过去房地产的火热相比,昆明在产业上已出现了明显的“空心化”特征。

到2024年,昆明第二产业占比已不足30%,这个比例甚至低于贵阳。且近年来,在传统的文旅方面,昆明也被贵阳抢过风头。

抛开数据不谈,即便在一些主观感受上,像南昌、贵阳这些年在新兴产业方面,也有电子信息、大数据等标志性进展,闹出了一些动静。

反观昆明,则明显“低调”得多。

这与GDP增速、人气上的表现,其实是非常吻合的。

需要破除的一个迷思是,这些年文旅产业的竞争很激烈,几乎没哪个城市不重视。但要指出的是,在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的今天,文旅固然很重要,但对于省会城市来说,千万别指望把全部的发展押在文旅方面——过去不能,未来更不能。

因为作为全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占据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必须得有几个能打的“硬产业”,而不能只甘心做旅游城市。这不仅关乎一城之发展,更关系到全省的发展质量。

其中,工业化和制造业便是重中之重。寄望绕开这一点来实现长远发展,注定埋下隐患。即便对昆明这样在发展文旅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城市而言,同样如此。

可以看出,在总体工业增速及产业更新上,昆明都显得要“慢半拍”。这是发展差距被拉开的根本性原因。

好在,如今的昆明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这几年,昆明提出了“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新理念。在一些指标上,似乎也开始有了新的起色:

2024年,昆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20年的0.9%提升到2024年的7%;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十三五”末的10.2%提升至26.3%,是25年来的最高水平……

希望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同时,还要指出的一点是,一个地方发展环境的稳定性,实在是太重要了。

过去几年,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但凡在人事上洗牌剧烈的地方,几乎没有可以保持好的发展势头的。

这方面,昆明需要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修复。

最近,上述现象就引发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可能也是过去几年昆明在发展上不如人意的一个重要的表征。

但要注意,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它背后对应的还是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问题。

展望未来,昆明需要抓住三个机遇,或者说最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大的突围:

一是,“强省会”战略。

二是,新的开放格局下,昆明的开放“桥头堡”优势可能被扩大,要紧紧抓住其中的机会。

三是,产业上要有真正的“顶梁柱”。

在各方面都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留给昆明突围的时间不多了。越早行动,就越主动,获利越大。

0 阅读:333
评论列表
  • 2025-04-15 07:55

    昆明除了抓招商引资工业增加就业岗位外,还应在气候宜人上做文章。比如,多建小户型商品房(单间配套型,一室一厅)以低总价,大力吸引外地人购房。拉动建材,装修,餐饮等内需

  • 2025-04-17 06:08

    合肥三轮车创业容易点,好多三轮车创业,

  • 2025-04-15 21:24

    要不成都分 1100 万人口给昆明?

  • 2025-04-16 02:59

    为什么我还没点进来就猜到是昆明[横线笑]

  • 2025-04-16 03:09

    不要混淆视听,昆明的主要问题不是人少,而是现有的人收入太低的问题。

  • 2025-04-16 13:25

    云南人不爱生孩子,我觉得挺好的。

西部城市

简介:探寻西部经济、文化、历史脉络,在西部读懂中国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