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赵之谦书法,先了解其技法的来龙去脉

四海易文字 2025-02-06 02:31:03

在晚清同治、光绪年间,赵之谦(为叔)是一位异军突起的艺术大师:金石书画,考据目录,无不精能;尤其在书画篆刻方面创立了自己的流派。后来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曾直接间接受到他的影响。可是在他生前身后,别人对他的书法造诣,一向就毁誉参半:诋毁他的说他盗名欺世,恭维他的说他前无古人。我说拿他的书法来说,既能开宗立派,必然有他的独到之处,何况任何一个大家的作品,都不会十全十美,一无缺点;要从大醇小疵的角度上来作评价,方不失之偏激。一般对他的毁誉,大都从个人爱憎出发,那是不足以服人的。

他本来是学颜字的,后来读到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理论,因包是推崇北碑的,所以改学北碑,再参以邓石如的篆分笔法,就建立了自己的“颜底魏面”的书派。

包世臣的所谓“万毫齐力”,指笔毛平铺在笔画中间,笔锋永远不偏侧,这样就叫“中锋”。赵之谦就是遵守了这个法则写字的,所以无论篆、分、真、行,笔笔中锋,此其一。他篆书学邓石如而与邓异,八分写汉碑而与汉碑异,真书学颜真卿,学北碑而与一般写颜写北碑者异,此其二。

他的分书里有篆书笔意,真书里有分书笔意,四体书能打成一片,分不出彼此,此其三。总之,他的字里处处都有个“我”字在着,这就是他的不可及处,也正是他的开宗立派的本钱。

他的隶书和真书的撇捺,都是用力撅出,象用杠杆撬东西,这是邓石如的习气,他采用了而且把它夸张了,形成武术基本功里的“飞脚”样子,显得粗犷,不够安详。附图里这幅字,是他四十六岁所书,正是他用功的时候,这一点特别显著;到晚年这习气就渐次减削,可惜还没有到炉火纯青的阶段他就死了。这是他的缺点。另一个缺点是他的字写得婀娜多姿,甚至到了妖形怪状的程度。关于这一点,从前董其昌论画说:“当于熟中求生。”近人符铁年引董的话,批评赵字说:“叔之书,恐正坐(因为)太熟之过。”可谓一语破的。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提出,那就是北碑多方笔;但他起笔全用搭锋(顺着下笔),不用折锋(逆着下笔)。因此他的字尽管笔笔中锋,而看去仿佛都是偏锋横扫。后来学他的人,不懂得这窍门,只是侧着笔横扫,好好一个赵伪叔,被这些人塑造成一副丑陋不堪的脸型。康有为在他的《书镜》里曾说:“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伪叔之罪也。”明明是学他的人学坏了,却毫无理由地归罪于他,叔地下有知,定当叫屈。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号悲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官鄱阳知县。擅书,学北碑自成体势,工诸体。此作节录西汉史游《急就篇》,行笔丰腴,苍劲朴茂。书于同治四年(1865),时年三十七。

0 阅读:1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