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当个技术流,也要想想两个W

芥菜树下 2025-04-17 14:19:03

标题中的W,是两个很简单的词,WHAT和WHY。

前者是知其然,后者是知其所以然。

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不太习惯思考这两个“然”的同事。一件事情交给他,流程讲清楚了,一步步按照要求来,可以做到基本的完成度。但如果多问几个问题,看那不知所措的样子,就再也不忍心问下去。

某种狭义上的严格的“就事论事”。

收到一个任务,要完成哪些具体操作。于是,眼里就只有这一个任务,关注点全都放在“搞定”这一个任务的“操作”本身。为了完成它,可以花很多时间去做一些必需的工作。甚至,花很大的代价,为了完成操作而去学习新的技能。有时,这些技能也可以被练习得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问他为什么要达到这个效果,就是一脸茫然。再问,操作中选择哪些步骤,为啥选这些,而不是别的,也是一问三不知。

有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理由也很充分,我就是纯技术人才啊,我就是动手能力强啊,至于别的,为啥要想那么多?

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并不是智商更低,没有别人聪明,而是不会想这些问题。这里不是说技术流不好,不对,而是说,——

过度技术流,不去思考工作中的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必然会带来底层逻辑上的缺失。

没有这些思考,一个具体操作完成得再好,充其量是某种程度“雕花”。好到极致,是在米粒上雕花。另一种极致,是在米田共上雕花……

甚至,可能自我异化为工具人。有的时候(请注意,是有时,有时,不是所有时候),当你觉得别人把自己当工具人当牛马的时候,是否想一想,会不会在别人工具化自己之前,自己就已经主动选择了放弃积极思考,主动异化为牛马工具人?

既然是思维上的差异,就从思维的角度训练自己。

训练批判性思维和开拓性思维。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着,达成目标的路径,往往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对他人提供的既有认知,保持谨慎的态度,思考其它的可能性。

具体操作,就是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多问自己为什么,然后自己寻找答案。结果无非两种,找到了答案,或是找不到答案。前者当然皆大欢喜,但后者也并非毫无意义。芥菜树下看,这个寻求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过程,结果重要,过程本身也很重要。你在寻找的过程中,就是在训练自己的思维。

下一步,无论寻求的结果是什么,都要进行梳理。列出逻辑要点,用大白话表达出来。自己看懂了,也有助于别人理解。

不是说,你必须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这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何完成。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要求未免太高。但是,假如对自己有一点要求,不是把工作仅仅当作混日子混口饭,而是稍微多一点要求,——哪怕是,怎样更好地混日子混口饭,哪怕是只想当个技术流,也不妨多思考两个W。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