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前99年的李陵之战】
经过前两篇文章的分析、还原,我们已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李陵因为自己主张的“以步制骑”新战法,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与重用,“抢过”了原本该由路博德执行的游击牵制任务,让路博德成为李陵的后续接应部队。
2、路博德强烈反对李陵的战法,两人相互龃龉,“官司”打到了汉武帝那里。汉武帝做出错误决策,直接将路博德调离去打阻击,导致李陵后续被包围时,完全没有援军、后应。
汉武帝的这次“裁判”与决策,无疑强化了李陵的自信,同时不免让李陵滋生狂妄、执拗心理,他一定要通过此战,向路博德、汉武帝等人证明,他的“以步制骑”新战法绝对可行。
这就导致李陵严重疏忽了他此战的首要任务与军事精髓,即“声东击西”打游击战,而非寻求与匈奴主力的决战。
这一点,汉武帝在战前诏书中已经明确提醒了李陵,就算李陵只是到单于庭“溜达”一圈,一仗都没打也没关系,任务本来就是虚张声势、吸引牵制。
然而李陵将之彻底忘于脑后,或者故意置之不理。不行,我非要打一下匈奴,就此有所表现、建功,寻求扬名甚至封侯。
李陵最终战败、全军覆没,主要有以下原因:
1、李陵实际并不真正“知彼知己”,对“以步制骑”的盲目自信逐渐演化为狂妄、执拗、贪功,导致他正面迎战匈奴大军,随后因为“行军速度”的步骑天然差距,势必陷入被追击、包围的危险态势;
2、汉武帝在战前做出了关键错误决策,调走了路博德,导致李陵最后“孤军无援”,堪称昏招;
3、匈奴且鞮侯单于并没有按照汉方战前推演的“如意算盘”走,他不是第一时间就分兵、前往救援右贤王部,而是集中8万兵力,全力围歼李陵部5千步兵,然后进行战场远距离转移,突然包围返回的李广利3万汉军主力。
这就导致李陵的游击牵制,事实上成为孤军深入、送死之举,而公孙敖、路博德的阻击意图完全落空,李广利倒是完成了主攻任务,但回军途中被打了个彻底的出其不意、陷入重围。
即:且鞮侯单于不仅没有中“声东击西”之计,反而将计就计,毅然“壮士断腕”,直接不管右贤王部的死活(反正也来不及),选择和汉军“兑子”,利用汉方的决策错误、战场时间差等因素,实现出其不意、后发制人、败中求胜。
这一战双方的总体战果,汉军共杀伤匈奴2万余人,而李陵5千步兵全军覆没、李广利3万余骑兵“物故什六七”,战损在2.3—2.6万人,也许战果战损基本相当,但汉军三路出击,两路都实际或差点全军覆没,战败毋庸置疑。
来具体还原下李陵这一战的实际过程——
1、李陵如期赶到了浚稽山,也成功吸引了且鞮侯单于的注意力。
首先,李陵并没有失期,估计这一天,主战场的李广利已经向右贤王部发起了突袭。
其次,李陵不傻,他知道自己主要是步兵,又没有后援,所以他驻扎在浚稽山的两山之间、以辎重车为营,利用自然山体的保护,谨防匈奴骑兵对他的进攻、突袭。
此时且鞮侯单于应该并不知道所有情况,甚至他都怀疑,李陵这么“愚蠢”的举动是怎么回事?怎么只有步兵来打我?这是玩哪一出?
肯定是吸引我包围李陵、汉方后续有援军,要追求“中心开花”!
但且鞮侯单于要么是按捺不住,要么是通过战场侦察没发现有后续援军,所以他果断向李陵发起进攻,将李陵包围在浚稽山山谷中。
2、李陵初战确实展示了强大的战斗力,但也很快意识到了危险。
李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因为战场是山谷地形,不利于骑兵冲击作战,李陵“步射”的战术威力反而得以发挥甚至放大,让自以为“以多打少”、手到擒来的且鞮侯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
其实这是个动态的过程,在这短短几天中,且鞮侯单于迅速集中单于本部、左贤王部及部分右贤王部的所有兵力,从3万增长到了8万。
所以李陵很快意识到了危险,他是被包围在山谷中、注定不可能长久,特别是他自己很清楚,他后续实际是没有援军的,起码战前没有这个规划。
鉴于匈奴又逐渐增兵,李陵果断选择突围。
3、李陵之所以选择向南、居延塞撤退,而非向东方的受降城撤退,是存在吸引拖住匈奴主力、追求“中心开花”的战役意图的。
李陵当时突围、撤退的方向,实际是有两个选择,即居延塞和受降城。
按照汉武帝战前的诏令提醒,李陵完全可以选择受降城,但在当前的危险态势下,李陵向东走受降城,显然不明智。
因为所谓“赵破奴故道”,基本是沙漠、草原,这个地形正适合骑兵追击、围歼步兵,李陵不可能逃出生天。
而向居延塞撤退,这条线李陵之前才走过,中间有很多山脉、树林、湖泊,利于李陵且战且退。
同时,公孙敖路博德等军队就在李陵的西方,如果李陵可以拖住、顿挫匈奴主力,一旦他俩来援,就是“中心开花”、内外夹击之势。
4、李陵成功“以步制骑”,经山谷、故龙城道、大泽突围到南山,但也已然弓箭大幅消耗、士兵精疲力尽。
对于李陵“以步制骑”的新战法,且鞮侯单于无疑觉得新鲜,汉军“步射”的威力也让他大开眼界、损伤颇重,所以他短期内很难直逆其锋,只能取之于沿途骚扰、阻击。
包括在山谷中伏击、大泽中纵火,但最关键的还是“遮道急攻”,即切断李陵向南的各个关键节点,接连构建包围、阻击线,反正他是骑兵,肯定比李陵跑得快。
在南山这里,双方再次上演决战,李陵拼尽全力,依然占据战场优势,甚至“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差点射中且鞮侯单于。
5、且鞮侯单于信心动摇,但又很快下定战役决心,非全歼李陵不可。
此时双方无疑都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李陵固然筋疲力尽,且鞮侯单于也感觉到,他可能是要拿李陵没办法了。
而且,且鞮侯单于也不傻,他不会只盯着李陵而不顾整体战局,且不说右贤王部那里打的怎么样了(他现在应该知道了李广利乃至汉军的整体战役方针与部署),只看李陵一直朝南撤退,自然很可能是吸引、拖住他,让其他汉军前来进攻,实现“中心开花”、内外夹击。
用史书的说法就是:“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
但有两个事件彻底坚定了且鞮侯单于的战役决心,一是内部高层都觉得丢不起这个人,8万骑兵打5千步兵居然吃不掉,汉人会怎么看?西域诸国会怎么想?“国际观瞻”必须考虑。
二是汉军出了个叛徒,一个叫管敢的“军候”投降过来,直接向且鞮侯单于交底:“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李陵压根就没有援军,弓箭也快射完了。
其实就战局推演,且鞮侯单于不至于只盯着李陵,他无疑会对居延塞、公孙敖路博德等外围地方展开战场侦察,起码没有发现前来救援李陵的汉军踪影,至少“时间差”还有!
所以,且鞮侯单于最终下定战役决心,非彻底吃掉李陵不可。
6、李陵在鞮汗山遭到严重伏击,彻底陷入包围,最终全军覆没、作鸟兽散。
在南山之战后,鞮汗山之战前,李陵大概还剩三千余士兵,但弓箭基本告罄,所以士兵们连辎重车都不要了,全军轻装突围。
可惜,“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匈奴已经提前堵住了鞮汗山,李陵大军终究没有冲过这几乎是最后一条阻击包围线。
彻底陷入包围后,李陵还做了一件“孤身闯敌、要决斗单于”的勇敢之举,然而注定无功而返,大息曰:“兵败,死矣!”
直到此时,李陵才终于彻底失去信心和希望,战事已然无力回天、神鬼难救,他一直自信的“以步制骑”,最终不敌兵力差距,惨烈失败。
于是,李陵下令残军以居延塞为目标,“各鸟兽散”,都自求多福吧。
李陵和韩延年率领十多个骑兵突围而出,后被匈奴追上,韩延年战死,李陵或是直接投降,或是被俘后投降,未必就是当场投降。
这个地点,距离居延塞已经不过百余里。
7、公孙敖路博德包括居延塞汉军,到底有没有得到李陵的求援信息?是不是见死不救?
从实战来看,李陵不可能不派人向外求援,就算他和路博德有直接矛盾,但和公孙敖、居延塞守将等人不至于都有矛盾吧?
何况,就算有天大的私人矛盾,这毕竟是战争,汉军完全有“中心开花”的致胜战机,该配合必须要配合,打赢了大家都有功劳。
但是,根据战局演变,很悲催的是,公孙敖、路博德包括居延塞汉军,应该是都没有收到李陵的求援信息,说明李陵派出的那些人,基本都是中途被匈奴截杀,完全没有实现报信、求援,将消息传出来。
有几点可以证明:
1)公孙敖、路博德包括居延塞汉军,都没有实际前来救援李陵,包括战后他们也没有受到追责、处罚的丝毫记载,只有汉武帝说过一句“得令老将生奸诈”,看似是吐槽路博德,但也实际没拿路博德怎么样。(所以前文判断,这句话多数是史家的“诛心”之论,强加的。)
2)稍后李广利也陷入了包围,公孙敖、路博德包括居延塞汉军,同样没有救援李广利的记载,这只能说明,公孙敖、路博德等人,完全没有发现匈奴单于大军的全程动态,更不要说和李陵之间的战事。
虽然很操蛋、彻底的不可思议,但这个事情应该就是事实,否则根本解释不了前后所有事情。
8、且鞮侯单于歼灭李陵后,很快进行全军远距离转移,突然包围撤军的李广利主力汉军。
注意,此时的且鞮侯单于与匈奴主力,应位于鞮汗山附近,他无疑有三个继续作战的对象,即居延塞、公孙敖路博德以及李广利。
从且鞮侯单于的选择来看,也可以证明汉方对他的实际动态一无所知,因为且鞮侯单于选择打的头号对象,不是距离更近的居延塞、公孙敖路博德,而是兵力最多的李广利,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战役发起突然性”,获取最大战役收益。
所以,李陵选择向居延塞撤退、后被歼灭,客观上反而给且鞮侯单于提供了新的战机,让他可以从鞮汗山直接向西,一来实现近距离奔袭天山,二来反而绕开了公孙敖路博德的预定阻击线,实现顺利包围李广利。
只能说,且鞮侯单于的军事才能,完全不弱于当年的军臣、伊稚斜两单于,而汉方却再也没有了卫霍。
李广利虽然怎么看怎么像“卫青第二”,但实则是云泥之别。
《汉书》明言:“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
这句话的实质意思是,李陵原本只是负责李广利的后勤工作,但他急于出头,抢过游击牵制任务,结果不仅没有打好,还彻底连累了李广利。
“贰师功少”,一来是说李广利这一战先胜后败,二来也有替李广利遮羞的意思,他最后哪是“功少”啊,是全军被包围,差点全军覆没。
以上。纵观这一次汉匈之战,汉方真正的“失策”在于——
1、战役发起时间严重拖后,说不好听的,汉方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实际是无视了匈奴方面的具体情况,无疑犯了“本位主义”、盲目轻敌。
2、李陵的“横空出世”是关键影响因素,因为他的争功、狂妄、执拗,导致意外丛生。
其实路博德在战前就已经断言,“以步制骑”压根不可行,特别不符合游击战的要求,但李陵不为所动、坚持己见,汉武帝又临时做出“昏招”决策,居然将路博德直接调走。
可见,没有卫青的存在,汉武帝军事才能的真实成色,基本不可高估。
3、各路汉军之间明显缺乏有效的战场联动,居然连单于主力大军的全程动态都一无所知,这个低级错误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而李陵这一战,其实是复制了他爷爷李广的右北平之战,爷孙俩相隔二十多年,却犯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错误,看来李家有些毛病,是彻底改不了的。
一是没有真正领悟军事精髓,把声东击西游击战打成了局部决战,还是被包围后的惨烈决战,这是军事谋略上的根本不足,不是靠战役战术上的勇敢、强悍,就可以弥补、“遮掩”过去的。实质就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二是过于贪功,总想借机证明自己、建立军功,封侯扬名之类,把个人利益置于了战争全局之上。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李陵此次血战八天、前后转战九百余里,过程无疑要比李广当年右北平之战(被包围两天),要更为复杂、勇敢、跌宕起伏,但《史记-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那些记载丰富详实、大加渲染,却对李陵这一战简单带过。
我们看到的具体过程,其实都是《汉书》详细记载、展开的。个中原因,只能说耐人寻味。
当然,李陵还是要比他爷爷李广强不少,起码他所主张的“以步制骑”新战法,确实是有效的,不能因为李陵这一战打败了,就彻底否定这一点。
汉军实际是借鉴、吸收了李陵“以步制骑”、“步射”的经验或教训,之后的汉匈战争,汉军明确都有正规步兵部队参与作战,这和第一轮汉匈之战纯骑兵对战,完全不同。
所以,李陵还是有贡献的,前提是,他别把这套战法、射术,也教会给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