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一段时间写的好像都是表扬、赏识,
其实教育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批评也是少不了的,尽管有些孩子天生乖巧,不用多大批评。
之前写过批评,《教育就是,该批评时要批评》,
但言犹未尽,这篇算是续篇。
有人说: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
好的批评,能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但是,忠言逆耳,很少有人会喜欢批评。
所以,即使对象是小孩子,批评也要有讲究,慎之又慎。
二
教育中,批评少不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这时,批评就如同指示灯,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指引正确的方向。
批评也如同一剂清醒剂,能让人瞬间觉悟、精神焕发。
然而,批评并非简单的指责与训斥,而是一门蕴含着深厚智慧的艺术。
三
批评前,要充分了解情况。
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现象或道听途说就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妄下定论。
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要多角度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的批评才能有的放矢,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让孩子心服口服。
四
批评时,要讲究方法。比如:
第一,要注意场合和时机。
当众批评孩子可能会让他感到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抵触情绪。选择一个私下、安静的环境,与孩子进行心平气和的交流,会让他更容易接受批评。传统的做法可以参考:不当众批评、不睡前醒后批评、不在吃饭时批评等。
第二,语言要恰当。
批评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客观准确,避免使用侮辱性、贬低性的词汇。我们可以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指出孩子的错误,并说清楚为什么这是错误的,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例如,“你今天在课堂上讲话,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干扰了其他同学,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遵守课堂纪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第三,还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批评方法,引导孩子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让他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如,问孩子 “如果你是老师,你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怎么做呢?” 这种方式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让他更加自觉地改正错误。
第四,可以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比如,用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来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在思考中领悟,而非直接生硬地指责。这种方式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五,批评要对事不对人。明确指出孩子的行为存在问题,而不是对其人格进行否定。让孩子明白,他们是因为某一具体行为需要改进,而不是他们本身不好。
第六,给予孩子解释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他们有自己的苦衷或特殊原因。这样的互动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情况,使批评更加公正合理。
五
对象不同,批评的方式也不同。
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批评时要更加委婉、细腻,避免伤害他们脆弱的心灵。
可以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努力,然后再温和地指出他们的不足。比如,“你一直都是个很努力的孩子,这次作业完成得也很认真,但是有几个小地方如果再注意一下就更好了,比如这个计算错误,你再仔细检查一下,相信你一定能改正的。”
而对于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孩子,可以稍微直接一些,但也要注意把握好度,让他们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鼓励他们更加细心、认真地对待事情。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方式也应有所差异。
年幼的孩子可能更需要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批评方式,而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和引导。
六
批评后,要用夸赞打补丁。
这在昨天的博文里也有说到。
批评只是手段,目的是让孩子成长和进步。
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正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一直受人称颂,就是因为他愉快地解决了“打架事件”。
一句简单的夸赞,如 “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改正,这很棒,妈妈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
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大人的信任和关爱,从而增强他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动力。
夸赞就像一颗甜蜜的糖果,能冲淡批评带来的苦涩,让孩子在温暖和鼓励中不断前行。
七
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批评则是这场对话中的重要音符。
我们要以爱为底色,以接纳为前提,以理解为桥梁,运用恰当的批评方法,让每一次批评都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让我们在教育的征程中,正确使用批评,让批评化作春风细雨,滋润孩子的心田,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教育就是说孩子是最有数的人。从不范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