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非确定真实的把握导致了人们对于事物模糊把握与表达的必然性。这种模糊首先是因为人们对于事物的种种真实认识不够清楚,清晰的和不清晰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便会造成一种模糊,这是包含着部分已知的模糊。其次即使人们准确把握到了事物的物性精神,因其本身便是一种可能会呈现出各种变化的动态真实,则其也必然会表现为一种模糊而非清晰确定。再次则是对于绝对未知的把握所造成的模糊,因为无从验证,所以会表现为一种不完全猜想性的模糊,而事物的模糊便可以说是这三种模糊的叠加和融合。在这种种情况的作用下,有时候清晰反而是一种假相和表相,模糊反而要比清晰更加真实。
这也可以用来解释画面中的模糊,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是一种混乱的模糊,因为其中并未包含创作者对于事物主观的沉着真实的认识,哪怕是一种想象中的真实。印象派的模糊则是一种包含了真实的模糊,因为印象派凭藉以创作的感觉虽然只是对事物的一种浅层次认识,但感觉来自于直觉,直觉之中则必然包含有真实成分。
黄宾虹的山水画中则既包含有印象派的感觉模糊,又包含有反映事物物象精神的动态真实的模糊,包括山的精神、树的精神、水的精神和云的精神等等。前面讲书法时已经说过,对于动态真实的模糊需要通过笔墨才能成功表达,也即其既体现着一种主观的精神认知,又展现着纯熟的绘画技法,惟此才能表现出造化神韵。在黄宾虹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模糊性既体现着道的某种终极性又体现着道的某种原始性,或者说道的终极性与原始性本就是相通的。
三种模糊形态表明模糊性同样是横跨已知、未知和绝对未知的,但当认识向着绝对未知不断深入,这种模糊性最终又会变为一片“空白”。因为对于可触及的未知,想象力的潜力似乎无限且想象力的发挥是多多益善的。但对于绝对未知而言,想象力的发挥在达到一个高点之后是效用递减的,且在想象力的尽力触及之后,在绝对未知中仍然会留下空白。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书画中的超诣】人们对绝对未知的把握必然包含“非真”与“真”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超诣往往表现为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