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垂直起降飞机,自然也不能少了苏联的雅克系列,雅科夫列夫有两款飞机研制成功,其中雅克-38还批产服役,这两款其实以前都介绍过,那时候重点是放在为它们抱不平上,因为很多媒体常常带着“傲慢与偏见”的对这两款苏制飞机差评一片,今天放平心态,就聊聊发展历程就好。

雅克-38
雅克-38绰号“铁匠”前身是雅克-36,最初是以雅克-36M的名义进行研制,这个过程和当时很多苏联飞机有些类似,就是受导弹制胜论的影响, “新机型不允许上马”,所以只好在原有的型号上进行改进,至于改过来以后有点面目全非,也就不追究了。“铁匠”是北约给的绰号,在用软件翻译网上资料的时候,软件老是把 “Yak”译成“牦牛”,搞得墨林一度以为“牦牛”是苏联人自己起的绰号。

机身编号38,但这是雅克-36
苏联也有比雅克-36更早的垂直起降飞机,雅科夫列夫之前也提出过雅克-104等,但都停留在方案阶段,当时不少设计局都接到任务要研制垂直起降飞机,像米高扬就有米格-21PD,但没过多久就很“聪明的”放弃了任务,转过头去搞变后掠翼的米格-23。只有雅科夫列夫脑袋一根筋,别人弄不了的他就非要弄,然后还真就被他弄出来了。话说米格-23其实也有加了升力发动机的短距起降版,后来也放弃了。

老熟人、新面孔
雅克-36的垂直升力和鹞式一样,主要是来自主发动机的旋转喷管,但鹞式的飞马发动机本身就有4个喷口,正常情况下已经可以保持飞机的平衡和稳定,雅克-36的P-27-300发动机只有左右各1个喷口,在俯仰方向上,正常是无法维持平衡的,所以雅克-36在尾翼下方设了一个向下的喷口,从发动机引气过来,同时机头前方伸出去一根长杆,这可不是一般飞机的空速管,而是同样从发动机引气过来向下喷出,用前后两个喷口来保持飞机的纵向平衡,两侧翼尖也有喷口,用于横侧方向上的平衡。

底部只有一对喷口
两个主喷口也必须设置在重心附近,否则离重心太远的话,前后两股喷流必须有一股必须很强,不然难以保持飞机平衡。但这样一来,发动机就只好尽量靠前装,当时60年代,两侧进气已经成为主流,雅克-36仍然用了机头进气的方式,也是逼得没办法。

一对主喷口非常靠前
雅克-36于1964 年7 月 27 日首飞成功,1966年3月24日实现了完全垂直起降和平飞转换飞行,1967 年 7 月的多莫杰多沃航空节上,雅克-36首次对公众进行了公开飞行表演。雅克-36主要是用于验证垂直起降的可行性,所以仍然是一款技术验证机,只生产了4架原型机,没有正式投产。

起落架布局和鹞式一模一样
雅克-36M说是雅克-36的改进型,1971年1月15号首飞,定型号改称雅克-38,不过从雅克-36那里传下来的似乎只有那台发动机和旋转喷口,但去掉了机身前后的喷口,加装了升力发动机,不过也没有像幻影IIIV那样一次性用八台——幻影IIIV就是死在这八台发动机上,雅克-38只用了两台。

1975年5月18日雅克-38首次在“基辅”号上着舰
这两台升力发动机也不像一般的垂直起降飞机上那样左右并列安装,而是前后串列,这样显然可以避免一个问题,就是一台发动机失效时,不会因为升力不对称而发生侧翻,但据说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反扭矩造成的机身旋转,不过由于整机和发动机转子间的转动惯量差距比较大,这种旋转程度按说并不会太严重,但在一些人眼里就成了比侧翻更加致命的缺陷之一。

两台纵列的升力发动机
加装升力发动机以后,主发动机可以装得更加靠后,由此机身内外布局也更加合理,首先是进气道改成了两侧进气腾出了机头空间,不过机头并没有安装火控雷达,这个原因后面再说。然后是由于发动机和喷口同时后移,起落架也有了收纳空间,于是回归到了传统的前三点式。当然,其他垂直起降飞机遇到的问题,像操作复杂、发动机吸入废气、地面飞沙走石等等,苏联人自然也躲不掉。有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差不多,比如发动机吸废气,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用挡板挡住,包括F-35都还是这么干,简单粗暴但是管用。

回归前三点式起落架
雅克-38的垂直起飞和降落,据说还是自动的,以解决操作复杂的问题,但到底怎么个自动法,墨林却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就不乱说了。另一个是自动弹射系统的引入,这套系统在飞机低速且姿态发生快速变化时会自动启动把飞行员弹出来,出发点当然是以人为本,但也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些“误伤”,有时候飞行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弹射,更可能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没找到弹射图,来个座舱图凑数
但这套系统到底好不好,恐怕当事的飞行员可能都没个统一的意见,有些飞行员可能会说幸亏当时这套系统救了自己一命,但也有人可能会说要不是这玩意儿,自己肯定能把飞机降下去之类的。有的资料上说雅克-38在服役期间从来没有摔死过飞行员,这一点墨林以前引用过,但其实说实话并不太相信,因为这对于苏制飞机来说的确是个奇迹了,不过相比鹞式系列在服役中摔死近百名飞行员比起来,这套系统怎么说也还是有点功劳的。

这是鹞式,没有细查是哪一次,但这都属于捡命系列
话说鹞式的很多事故也很离谱,什么撞鸟或发动机故障或机件故障的就不多说了,很多次是在飞行表演或向贵客演示时摔机,还有穿云时撞到树上,1980年1架AV-8A在垂直起飞过程中失控撞坏了机场上20架飞机,1987年还有一架GR.5飞行员意外弹射,飞机自行飞到没油掉下来的,和米格-23那个有异曲同工之妙。哪天把这个做个专题也来聊聊。

拍得好细心,背景还做了虚化
回到雅克-38。雅克-38的生产数量并不多,除了原型机以外,首批生产型只有230余架,后来又生产了一批改进的雅克-38M,也只有50来架。以前墨林在介绍伊尔-2时,说伊尔-2产量高达3万架名列史上第一,后台有网友留言说产量高是因为损失的多,前几天墨林说鹞式产量有800多架时,又有网友评论说产量高说明飞机好……可见苏联人也真不容易,生产数量多了少了都讨不到好,总之就是不行。

多了少了都不好
雅克-38产量比鹞式少得多,主要是苏联的军事战略需求决定的。苏联空军和防空军的机种配置既全也多,完全不需要这种飞机,因此雅克-38是纯粹的海军舰载机,但是呢,苏联又没有那么多的航母、因此又不需要那么多舰载机,然后是苏联的航母与传统意义上的航母也不是一个概念,一架航母装不了几架飞机;即便苏联海军,主要作战方式也是用导弹进行“饱和攻击”,舰载机是第二波甚至第三波才会用上的攻击力量,甚至有没有舰载机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苏联航母停机坪跟直升机航母差不多
拿雅克-38和鹞式比,得看怎么个比法。这个在以前聊的时候已经重点说过,有兴趣的可以翻翻以前的文章。需要重申的是,鹞式包括海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而雅克-38是完全按照垂直起飞/降落模式运行的,这样在航程、作战半径、载弹量等方面自然要差一截。所以与其说雅克-38比鹞式差在性能上,倒不如说是差在航母上,雅克-38的母舰基辅级其实只有一个停机坪而已,前甲板上全是导弹发射装置,大家去过天津航母公园肯定都知道,没去过的看看下面这张图片也就知道了。

基本就只有一个停机坪
另外,海鹞是舰队防空战斗机,而雅克-38是和英国空军的鹞GR系列一样的攻击机,这两者由于定位不一样,性能重点包括机载设备配置上自然也不一样,加上苏联空战指挥体系是以地面引导为主,所以雅克-38没有配装火控雷达,同样英国空军甚至到二代鹞也都没有装上雷达。但雅克-38从一开始就可以挂载2枚X-23反舰导弹,虽然射程不远只有10公里,好歹发射完可以老远盯着就行,海鹞一开始只能发射激光制导炸弹,基本相当于临空轰炸,而且需要载机一直拿激光照着目标,马岛战争里有两架鹞式就是这么照着照着就被阿根廷高炮给弄下来了。

一枚挂在苏-17翼下的X-23反舰导弹
再就是雅克-38虽然比鹞式晚服役,却比海鹞早上舰,因此抢了“首个服役的垂直起降舰载机”名头。只是鹞式越到后面越是风声水起,雅克-38却是越到后面越伤心,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没多久就退出现役,接替的雅克-141虽然又抢到了“首个超音速垂直起降舰载机”头衔,但奈何手里没钱心再大也没用,最后没有一架服役,还便宜了洛克希德,成就了F-35。话说这事有点让人唏嘘,你卖给老伙伴多好,非要卖给死对头。

雅克-141发动机喷管

F-35的喷管
墨林觉得最神奇的就是这个尾喷管的转向,一个喷口从垂直转到水平、还能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上的,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哪位能帮着解解惑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