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中,爱是使用最频繁的字眼,却是最缺乏的智慧。教育之爱不同于别的爱,既有特定内涵,又最富思辨性。教育之爱是孩子成长的导师,是改善以至重塑生命的崇高力量,既不是没有原则地宽容,更不是雷霆似的批斗,而是孩子品格发展的灯塔。如果怜悯是教师拥抱孩子的智慧,那么纠正和激励是教师智慧的核心。失去驾驭生命的力量和智慧,教育之爱是奢谈。怜悯是爱的核心情怀,是影响和重塑生命的源头。教育之爱普照孩子,又格外关怀有缺陷的生命。对有缺陷的生命,人性本能地嫌恶,教师却厚爱。
爱的辩证法即超越人性弱点,以没有边际的胸怀拥抱不可爱的生命,以辩证智慧洞察孩子痛苦,发掘内心冲突中的积极因素,引导生命走向光明。无论怎样堕落的生命,都伴随极大痛苦,决不愿意堕落,无论看似怎样顽强地抵抗教育,内心深处都有与教师走到一块儿的愿望。#深度好文计划#
无论怎样忤逆的生命,做出无论怎样匪夷所思的举动,都决不是真正跟教师作对,不过是反映堕落的痛苦。爱的辩证法以高超智慧以极大气概超越狭隘人性,洞察到生命高贵尊严,引导生命渡过险滩,迎接阳光。
1 体验孩子忤逆的痛苦,以怜悯的智慧拥抱孩子
黄生也算优生,可学习和交往习惯都有严重问题。一天下午,突然跑来对我说,决定退学!我愣了下,轻轻问“为什么”。孩子立即大讲特讲应试教育的弊端,说所学未来一无用处,退学准备像马云一样搞网络营销。从激烈的语调和表情,我敏锐发觉,孩子“退学”另有原因,而且成绩不错,怎么会退学?
照例地,我不反驳他,而是请他安静,让他下去再好好考虑。可孩子并不听我安抚,而是果断地决定回家。照例地,我也不阻挡。孩子离校后,我调查发现:他被两个同学欺负(压倒地下),而且本次月考很失败。
我突然明白,被溺爱的孩子为什么要退学。我通知家长,切不可与孩子争吵!但不出所料,家长天真地相信孩子要退学,跟孩子斗争,却被孩子批得“体无完肤”,电话求助我。
我严肃地告诫家长,如果还想孩子继续上学,切不可再跟孩子斗,让孩子安静!电话里,我跟孩子只说了一句话:“孩子,我知道你很难受,我理解你!静一静吧!”与其说我的话还不说是我沉痛的语调让孩子安静。两天后,孩子返校学习。
越是无法接受的行为,教师越是要接纳,因为孩子越痛苦,对抗行为是内心冲突得没有出路时本能的反应,怎么能跟孩子斗呢?只要洞察孩子的痛苦,就能扮演孩子的痛苦,从而以怜悯拥抱孩子,恰恰不是挥舞批斗的利剑,否则只能把孩子逼向堕落。
家长的行为很危险,是我两次警告,才避免把矛盾推向极端而造成退学的恶果。常见教师跟孩子斗狠,把孩子逼向死角,却浑然不觉自己是打着教育的幌子迫害孩子。没有一个不读书的孩子不是痛苦的,没有一个堕落的孩子不是不幸的,只有怀着深刻的怜悯方能拥抱孩子,从而对孩子产生良好影响,大道理不仅没有意义,反而将孩子推向深渊。多少孩子在教师“正义”的批斗中荒废学业。
2 以辩证智慧洞察孩子内心冲突的积极因素
孩子激烈的对抗行为不仅不是堕落的标志,反而是唤醒尊严难得的契机。对抗因为痛苦,痛苦源于尊严。学业失败做人失败,孩子都会痛苦,而痛苦总要找到释放的路径,忤逆老师是常见的释放方式。
只要还能痛苦,就有力证明孩子尊严没泯灭,教育还有希望,生命就还有逆转的可能。回校一周后,我与黄生作了长谈。孩子不再提及退学,我柔和地解剖他退学灵感降临的原因,一是考差了,不能正视;二是被同学欺负,无法忍受;根源却是溺爱,他是家族独苗,几代人溺爱,怎么受得起痛苦?他的痛苦无法释放,突然产生退学的灵感。孩子自己也感到意外,可承认我说得有理。
两种痛苦都是尊严难以承受的,教育的契机出现。只有痛定思痛,方能深刻解剖自我,发现严重问题。既然难以忍受考试失败的痛苦,那就寻找失败根源——恶习,谋求改变学业命运的策略。
我谨慎地引导孩子分析失败原因,终于触碰到浮躁懒惰的恶习。因为懒惰而浮躁,注意深度和长度远远不够,失败是注定的。我鼓励孩子训练注意深度和长度,与懒惰浮躁斗争,而树立学业理想是斗争的策略。
孩子专注地聆听,一向逆反的眼神变得温和安静,不时点头应答。孩子坦诚地讲,母子俩总是争吵,他只要作一会儿作业,就坐到电脑面前;只要看到儿子玩游戏,母亲就焦灼地唠叨,家里充满火药味。
我告诫孩子,只要学之心不诚,就无法解决跟母亲的矛盾,成绩也难以提高。在深刻交流中,孩子觉悟自己的问题,决心跟游戏告别。
谈到被同学欺负的问题,孩子显得有些激动:“三个欺负我一个,不算好汉!”孩子喜欢费(即招惹)他们,他们终于联手将他压倒地下,没有殴打他。他说,只是玩儿,并没有欺负同学。我告诉他,人家也是玩儿,并没有欺负他。我严肃地告诫他,大家都成年,谁闹得清嬉玩与欺负的区别呢?请他下决心改掉恶习。
班主任往往嫌恶有恶习的孩子,都怕学生出问题,殊不知,矛盾激化冲突爆发,恰恰是影响孩子难得的契机。按人性常理,遇到孩子忤逆,不仅不能感受孩子的痛苦,以怜悯拥抱孩子,反而喝斥孩子加剧冲突, 把嫌恶歧视抛弃孩子等情绪充分暴露,把孩子逼向堕落的深渊。
只有以怜悯的胸怀,辩证的智慧,大爱的责任,方能超越人性弱点,引导孩子痛悟问题,与恶习决绝。智者静待孩子从痛苦中安静,心中升起希望,因为再也找不到更能影响孩子的契机;庸者粗暴地对待孩子遭遇的痛苦,很快抛弃孩子,以忤逆安抚良心。不过,怎样救助孩子,从捕捉到契机到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