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14b180bf5498a20a01a866a70f7ce6.jpg)
车市还缺新品牌吗?即使“收缩”已成为车市新的主题词,但谁也没想到的是,2025年首,新品牌再度蜂拥而至,包括上汽与华为、广汽与华为酝酿的新品牌,以及长城百万级的“自信”,中国车市似乎永远处于饥渴状态。
“车市还需要新品牌吗?”这是一个被追问了连续十年,而每一年都会出现新品牌的年代。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迭代以及用户需求变化太快,导致消费者喜新厌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车市会一直需要新品牌。
华为是救命稻草吗?
广汽与华为车BU的合作,双方已经开始联合办公,全新品牌的首款车定位在30万元级别。上汽与华为方的合作尚在谈判阶段,已有消息称首批华为车BU员工已入驻上汽,且与车BU的具体合作模式上,上汽与广汽“细节不会完全相同”。
有着成功案例在前,拥抱华为似乎迅速扭转成为了某种“政治正确”,但随着高含华量车型越来越多,是否也在变相遏制着企业本已形成的鲜明性格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af6133131e8f1805ec7f52d85e8eeaf.jpg)
上汽与广汽当前的处境有着相似之处,合资业务下降明显,自主业务急需承担起销量与利润的重任。上汽集团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20.07%,其中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分别同比下滑5.51%和56.54%。去年,广汽丰田与广汽本田的销量分别下滑22.32%和26.52%,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降低70%以上。
在华为方表示“没有更多资源”的现状下,广汽、上汽分别与华为的合作的新内涵、新模式都值得期待。首先是产品上,华为智驾方案的搭载范围持续扩大,以华为智驾为卖点显然还不够;其次是集团体制上,华为带来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将为两个国有传统车企带来扁平、精简的决策流程,而“以新势力的思路造车”确实能够帮助其贴近市场需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e650994c347da46b694d75106dc266e.jpg)
所以刚开年,上汽便着手组建“大乘用车板块”并开启全员竞聘;广汽也继续深化营销领域的整合,设立传祺、埃安、昊铂品牌营销本部。或许上汽与广汽更清楚,华为并非救命稻草,而是激活自主乘用车板块的“鲶鱼”。
长城另辟蹊径
据报道,长城设立“长城品牌超豪车BG”,由魏建军担任董事长,并推出百万级别售价的新产品。对于长城来说,自研4.0T V8大排量发动机加持的混动,至少从品类上,就与在售的百万自主有着明显区别。
除红旗外,在售或即将上市的百万自主豪车,普遍采取小排量混动或纯电动力,而用户对于百万豪车的认知是,大排量多缸体是必备项,因此,长城的“百万计划”显得也更具信服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785ece86590dbd5884cf2218f47a8ba.jpg)
但如何进行硬派越野垂直领域之外的探索,也是长城触及百万级别前的必修课。毕竟当前整体的高端越野市场并不强力,哪怕是曾经的图腾普拉多也不得不开始降价。长城的旗舰车型坦克700,自上市以来销量也逐月下滑。不拘泥于自己擅长的硬派越野垂直领域,有利于长城对新品牌进行更多探索。
当前长城的旗舰车型坦克700,整体的高端越野市场其实都很乏力。另外,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布局豪华越野车领域,1月底,奇瑞捷途品牌正式发布全新的豪华越野车产品序列,据悉,新产品售价或达到百万。不仅如此,去年11月,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合资工厂的首款产品EBRO品牌S700下线,奇瑞成为首家实现欧洲生产的中国汽车品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3990241b7de6756eb3f9aa7477fe59f.jpg)
所以跳出擅长的硬派越野垂直领域,避免拘泥于国内市场,有利于长城进行更多的品牌探索,也有助于长城更好践行“全球化、高端化”。
懂需求>懂产品
与其说需要新品牌,在如今的行情中,不如说车市需要更多具备差异化的品牌,来容纳多元的用户需求。近两年足够充分的竞争,已经酝酿出了“超级品牌”,超级品牌以强大的产品定义能力解释着何为成功,也不可避免地间接催生了更多高度相似化的产品,和高度雷同的品牌定位。
以揽胜为例,今年已经上市或预计上市的大型SUV掀起了一轮“揽胜”模仿赛,从一边倒的负面舆论不难看出,用户似乎并不需要此类的新产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077c366245120ec111e15b2df9df92.jpg)
车企一味的高端化,似乎也在零跑盈利的映衬下,显得略显尴尬。去年四季度,零跑实现净利润转正,提前完成盈利目标,成为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车企,而纵观零跑的产品系,售价超过20万元的少之又少。
或许对于用户来说,相比有没有新品牌,自己的用车需求能否被深度挖掘并精准满足,才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