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与告子之辩,探寻“不动心”的人生智慧——王阳明心学

代萱聊历史 2025-04-09 10:19:34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薛侃问孟子所说的“不动心”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有何差别。

先生说:“告子的不动心是强行把捉住心,使心不动。孟子的不动心则是通过不断修养德性使心自然不动。”

先生又说:​“心的本体原本是不动的。心的本体便是性,性便是理。性原本不动,理也原本不动。不断修养德性,即是复归心的本体。​”

阳明论道,引出 “不动心” 之问

在历史的长河中,思想的光芒璀璨夺目,其中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照亮了无数人探索内心世界的道路。王阳明,这位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心学体系博大精深,涵盖了对人性、道德、知行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而 “不动心” 则是其心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一日,王阳明的学生薛侃怀着满心的疑惑,向他请教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孟子所说的‘不动心’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其间究竟有何差别呢?” 这个问题犹如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也拉开了一场关于 “不动心” 深刻探讨的序幕。

王阳明微微颔首,目光深邃而温和,缓缓说道:“告子的不动心,乃是强行把捉住心,使其不动。就如同用强力将一匹奔腾的烈马束缚在原地,虽表面上看似静止,但其内心的挣扎与反抗却从未停止。这种不动心,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非内心的真正安宁。而孟子的不动心,则是通过不断修养德性,使心自然不动。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心灵在道德的滋养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一种宁静、坚定的状态。”

先生稍作停顿,又接着说道:“心的本体,原本是不动的。心的本体便是性,性便是理。性原本不动,理也原本不动。不断修养德性,即是复归心的本体。” 这一番深入浅出的解答,如同一盏明灯,为薛侃照亮了探索 “不动心” 奥秘的道路,也让我们不禁对 “不动心” 的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思考。

那么,究竟何为 “不动心”?为何孟子与告子对 “不动心” 的理解会存在差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去追求和实现 “不动心” 的境界呢?这一系列问题,犹如层层迷雾,等待我们去拨开,去探寻其中的真相。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智慧与启示的探索之旅,深入剖析 “不动心” 的深刻内涵,领略王阳明心学的独特魅力 。

“不动心” 之溯源:孟子与告子的思想碰撞(一)告子的 “不动心”:强制的克制

告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位独特的思想家,其 “不动心” 的观点犹如在思想的长河中激起的一朵奇异浪花。他主张凡事都要在言上,即以自己的理性意识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心使之不动,进而约束自己的身体,将此行为贯彻下去 。在告子看来,当外界的言语或事物试图干扰内心时,若在言辞上无法找到应对之法,就不应再在内心苦苦思索,而应强行让心停止活动,以此来避免情绪的波动。用一个现代的例子来说,就好比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了领导的严厉批评,心中委屈愤怒,想要辩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按照告子的方法,他就会强制自己不再去想这件事,强行压抑内心的情绪,让自己表面上看起来若无其事 。

告子的这种不动心,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克制。他将心视为一个需要被严格掌控的对象,如同驯服一匹不羁的野马,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去压制内心的本能反应。然而,这种做法就像是将气球强行按压在水中,虽然表面上看不到波澜,但内心的压力却在不断积聚。一旦外界的压力稍有松懈,内心的情绪便可能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比如那些平时总是压抑自己情绪的人,在某一个瞬间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彻底爆发,其愤怒和痛苦的程度往往超出常人的想象 。

这种强制的不动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表面的平静,但却无法真正解决内心的问题。它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是将问题暂时掩盖起来,而非从根本上予以化解。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也难以让一个人在道德和精神层面得到真正的成长。就像一棵被绳索紧紧捆绑的树木,虽然它可能会按照人们的意愿生长出笔直的枝干,但它的根系却无法自由伸展,无法汲取充足的养分,最终难以长成参天大树 。

(二)孟子的 “不动心”:自然的坚守

与告子不同,孟子的 “不动心” 是一种更为内在、自然的坚守。他认为,“不动心” 并非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的,而是通过 “集义”,即不断地积累正义,涵养浩然正气,从而让心自然而然地达到一种不动的境界。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精神力量,它源于人内心对道义的坚守和对善的不懈追求 。

孟子的 “不动心”,体现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人格。他所倡导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气概,正是 “不动心” 的生动写照。在面对富贵的诱惑时,大丈夫能够坚守内心的道义,不被物质的享受所迷惑;在身处贫贱的困境中,能够安贫乐道,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操守;在遭遇威武的逼迫时,能够毫不畏惧,不屈服于强权的压力。这种 “不动心”,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无动于衷,而是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和诱惑时,依然能够坚守内心的正义和良知,不为外界所动摇 。

比如,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孟子的 “不动心”。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长达十九年之久,在这期间,他面临着种种威逼利诱,匈奴人用高官厚禄来诱惑他,用恶劣的环境来折磨他,但苏武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使命,不为所动。他在北海牧羊,渴饮雪,饥吞毡,历经千辛万苦,却从未向匈奴屈服。苏武的这种行为,正是孟子 “不动心” 思想的体现,他凭借着内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坚持,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自己的气节和操守 。

孟子的 “不动心”,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力量。它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压抑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而是通过不断地修养自身,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让内心充满正义和善良,从而使自己在面对外界的干扰时,能够保持一种从容淡定、坚定不移的心态。这种 “不动心”,才是真正的内心强大,它能够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迷失自我,不随波逐流 。

心之本体:性与理的交融(一)心体本静,性理同源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这一观点犹如一座思想的灯塔,照亮了我们探索内心世界的道路。心的本体,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纷扰的本然状态,它如同一潭清澈的湖水,平静而深邃,不受外界风浪的影响 。

从本质上讲,心的本体便是性。性,在儒家思想中,是指人的本性、天性,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纯粹的、未被污染的本质。王阳明认为,性是心的内在本质,心是性的外在表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蕴含着这种本真的性,它是我们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根源。正如孟子所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本善,就像水自然向下流淌一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这种善性,是心之本体的核心内涵,它赋予了我们内心以光明和温暖 。

而性,又与理相通。理,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和准则,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真理。在王阳明看来,性即是理,理即是性,两者是一体的。天理蕴含在人性之中,人性体现了天理的要求。我们通过对内心的洞察和体悟,就能够认识到天理的存在。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内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道德判断,这种判断就是性与理的体现。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是非观念并非来自外界的强加,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性与理 。

心、性、理的这种同源关系,揭示了 “不动心” 的深层内涵。因为心的本体是不动的,而性与理又是心之本体的本质属性,所以只有当我们回归到心的本体,遵循性与理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 “不动心” 的境界。这种 “不动心”,不是对外界事物的冷漠和麻木,而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 。

(二)修养德性,复归本心

既然心的本体是不动的,那么如何才能回归到这个本然状态呢?王阳明告诉我们,要通过不断修养德性来实现。修养德性,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自身行为和思想的反思与修正,逐渐去除内心的私欲和杂念,恢复心之本体的光明 。

古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许多光辉的榜样。其中,颜回安贫乐道的故事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生活贫困,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每天只能靠一箪食、一瓢饮维持生计。然而,他却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快乐和安宁,不为物质的匮乏所困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颜回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他注重修养德性,追求内心的道德完善。他不为世俗的欲望所左右,一心专注于对道的追求,通过不断地修养自己,使自己的内心回归到了本然的状态,从而实现了 “不动心” 的境界 。

在修养德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内心的觉察。要像颜回一样,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看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当我们发现自己有私欲和杂念时,要及时地加以克制和纠正。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践行道德准则,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比如,我们要做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等,这些都是修养德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善行,我们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使内心更加纯净和坚定 。

此外,修养德性还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道德修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会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要像颜回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的因素所动摇,始终保持对道德的追求和对内心的坚守 。

通过修养德性来复归本心,是实现 “不动心” 的重要途径。只有当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使内心充满正义和善良,我们才能在面对外界的各种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真正达到 “不动心” 的境界 。

“不动心” 在生活中的意义(一)于困境中保持从容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困境如影随形,它们如同汹涌的波涛,试图将我们的生活之舟掀翻。然而,“不动心” 就像是一座坚固的灯塔,为我们在困境中指引方向,让我们能够保持从容与镇定 。当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不动心” 使我们不被负面情绪所淹没,而是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多次被贬,仕途坎坷。元丰三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职位不仅权力有限,且生活条件艰苦,他还时刻受到监视。然而,苏轼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困境打倒,反而在黄州这片土地上实现了人生的蜕变。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词创作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一日他与友人在沙湖道中遇雨,同行之人皆狼狈不堪,唯有苏轼从容淡定,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悠然前行。在他看来,自然界的风雨不过是寻常之事,人生的挫折又何尝不能如此看待呢?他以 “不动心” 的态度,将生活的苦难化作了诗意的篇章,在困境中保持着豁达与从容 。

苏轼在黄州期间,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新的高峰,写出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还在生活中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他亲自耕种东坡,自号 “东坡居士”,与百姓们打成一片,体验着生活的质朴与真实。他在困境中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去接纳和应对,这种 “不动心” 的智慧,使他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苏轼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困境中,“不动心” 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们在狂风暴雨中依然能够坚守内心的宁静,不被困境所左右。它使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正如古人所说:“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不动心” 就是这种坚韧不拔之志的体现,它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从容,勇往直前 。

(二)在诱惑前坚守自我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诱惑无处不在,它们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陷阱,时刻等待着我们失足。名利、欲望等诱惑,常常如同一把把温柔的刀,悄然侵蚀着我们的内心,试图让我们迷失自我,放弃原则和底线。而 “不动心”,则是我们抵御这些诱惑的坚固盾牌,它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内心的正义和良知,不被外界的繁华所迷惑 。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在诱惑前坚守自我的高尚品质。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当时,官场黑暗,官员们争权夺利、贪污受贿成风。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但他对官场的污浊深感厌恶。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督邮来检查工作,有人劝他要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否则可能会丢官。然而,陶渊明却不为名利所动,他感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

陶渊明放弃了官场的名利和地位,选择了过一种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由和本真的追求,以及对官场诱惑的坚决抵制。他的 “不动心”,使他保持了自己的高洁品质,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

又如,东汉时期的杨震,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他前往东莱郡担任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曾经举荐的官员,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在深夜带着十斤黄金前来拜访,并对杨震说:“暮夜无知者。” 意思是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然而,杨震却严肃地回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他坚决拒绝了王密的贿赂,这种在诱惑面前坚守底线的精神,被后人传为佳话 。

杨震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动心” 是一种对道德和原则的坚守,它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利益所诱惑。无论外界的诱惑多么强大,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名利所动,不被欲望所驱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比如,在工作中,可能会有机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在社交中,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此时,我们要以古人的事迹为榜样,时刻保持 “不动心” 的状态,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诱惑所左右。只有坚守自我,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稳健 。

实现 “不动心” 的方法与路径(一)格物致知,明辨事理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概念,最早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其意为通过对事物的探究,从而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格物致知更是实现 “不动心” 的重要方法之一 。

王阳明早年对朱熹的 “格物致知” 学说深信不疑,为了探寻其中的奥秘,他曾亲身实践。有一次,他与朋友一同对着竹子进行 “格物”,试图通过对竹子的观察和思考,领悟到竹子背后所蕴含的天理。他和朋友日夜专注地观察竹子,不吃不喝,一连坚持了七天。然而,最终朋友因体力不支和精神疲惫而放弃,王阳明自己也病倒了,却依然没有从竹子中获得所谓的天理 。这次 “格物” 的失败,让王阳明对朱熹的 “格物致知” 学说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开始反思,这种向外求理的方式是否真的正确?

后来,王阳明被贬至龙场。在龙场这个荒僻之地,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和磨难。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困境中,王阳明日夜思索,不断地在内心深处探寻着成圣之道。终于,在一个夜晚,他大彻大悟,悟出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的道理。他意识到,天理并非存在于外在的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所谓 “格物”,并非是对外部事物的简单观察和探究,而是要在心中对事物进行反思和省察,通过对内心的洞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从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经历可以看出,格物致知对于实现 “不动心” 具有重要的帮助。通过对事物的探究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当我们对事物有了清晰的认识时,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坚定和从容,不会轻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就像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上。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这正是因为他通过格物致知,实现了内心的 “不动心” 。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格物致知来提升自己的内心定力。比如,当我们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不要盲目地抱怨和逃避,而是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工作中各种问题的探究和思考,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认知水平,从而在面对工作压力时,保持冷静和从容,做到 “不动心” 。又比如,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人际关系的困扰时,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被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所左右 。

(二)克己省身,去除私欲

克己省身,是实现 “不动心” 的另一条重要路径。克制自己的私欲,时常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回归平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正如《论语》中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当代社会中的 “不动心”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比赛中,身心俱疲。焦虑、浮躁等负面情绪如同阴霾,笼罩着人们的心灵,让许多人在忙碌与迷茫中迷失了自我。而此时,王阳明先生所倡导的 “不动心” 思想,宛如一束穿透阴霾的阳光,为我们照亮了心灵的归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看似美好的生活展示,他人的成功、财富和幸福似乎都在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看到别人升职加薪、旅游度假、享受美食,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攀比和焦虑的情绪之中。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是否足够精彩,自己的成就是否足够辉煌。这种焦虑感如影随形,让我们难以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成长 。

快节奏的生活也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我们总是追求快速的结果和即时的满足,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和沉淀。在工作中,我们急于求成,希望能够迅速取得成绩,获得晋升的机会。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失去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中,我们也往往追求短期的效果,通过各种速成的方法来获取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浮躁的心态,让我们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难以在工作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

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更是让人们的内心充满了欲望和贪婪。我们不断地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财富的积累,认为拥有更多的金钱和物质就能获得幸福和满足。然而,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东西之后,却发现内心依然空虚和迷茫。我们被物欲所驱使,成为了物质的奴隶,失去了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和追求 。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动心” 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它让我们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当我们面对焦虑和浮躁时,“不动心” 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审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找到焦虑和浮躁的根源,并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化解这些负面情绪 。

比如,当我们看到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美好生活而感到焦虑时,我们可以运用 “不动心” 的思想,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不要盲目攀比。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焦虑的困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

在面对物欲的诱惑时,“不动心” 让我们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被物质所迷惑。我们要明白,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不在于物质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安宁。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的享受 。

“不动心” 还能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专注和耐心。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运用 “不动心” 的思想,保持冷静和坚定,不被困难所吓倒。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我们也要保持专注和耐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不追求速成和表面的成绩 。

“不动心” 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应对焦虑、浮躁和物欲的有效方法,让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幸福。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践行 “不动心” 的思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以更加从容和自信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

结语:践行 “不动心”,成就智慧人生

回顾王阳明与学生关于 “不动心” 的对话,仿佛穿越时空的智慧启迪,引领我们在心灵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孟子与告子对 “不动心” 的不同见解,到心之本体中蕴含的性与理的交融,再到 “不动心” 在生活中于困境中保持从容、在诱惑前坚守自我的非凡意义,以及实现 “不动心” 的格物致知、克己省身等方法路径,乃至在当代社会中 “不动心” 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这一切都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向我们呈现了 “不动心” 思想的深邃内涵和无穷魅力 。

“不动心”,绝非冷漠与麻木,而是历经生活磨砺后的从容与智慧,是在纷繁世界中坚守内心本真的强大力量。它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被挫折打倒,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在面对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不迷失自我 。

在人生的旅途中,让我们以 “不动心” 为指引,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索世界,用克己省身的态度去修养自我。当我们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从容,在诱惑前坚守自我,在当代社会的喧嚣中寻得内心的宁静时,我们便踏上了通往智慧人生的道路 。

愿我们都能将 “不动心” 的理念融入生活的点滴,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成就一个更加从容、淡定、智慧的人生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