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儒家”的两个价值,有用。心学侧重第二个!

老张阳明心学 2024-03-21 08:14:18
修觉当下境,体悟事上圆。 大家好,我是张三君。 全文1700字。 从三皇五帝起,儒家思想和智慧,参与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近代,清朝被洋人打败了,儒家也被扣上了封建的大帽子。 其实不然。一棵大树,有几片枝叶枯萎了,并不说明要砍掉这棵树。 儒家,不会从生活里剥离, 儒家就是人性和生活。 人性和生活,就是儒家。 日常和现实,离不开儒家。 现代人,在现代的背景下,不喜欢古人的那一套。 像很多人说的,儒家倡导礼教,这只是儒家的很小一部分。大多数人用不上,接触不到儒家更高明的那部分。 这正是儒家的价值两层价值:一,名教教化。二,教人自强,自我实现。 儒家的儒,一边是人,一边是需。儒的本意是人的需要。儒家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的。 人怎么活着,怎么活的更好?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集大成者是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 孟子说:“民贵君轻。” 王阳明说,“每个人的心和圣人的心都是一样的。” 它是站在全天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 这就涉及到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出发点是现实问题。 落脚点也是现实问题。 现实问题是真实的人性,现实的生活。 哪怕过了几千年,这个现实还是没有变。 这是根植于人性的。 人们为了私欲争斗,弱肉强食。 2000多年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有一次,在渭河边上,商鞅一下子处决了七八百人。因为,这两个村子争水,发生了村民间的械斗,死伤了几十个人。 今天,在前几十年,同样的事,也发生过。 在个家庭里,夫妻两人为了自己的观念,情绪,感觉,而争吵,打架。这两件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人人有私欲,人人都可能争斗。 不仅家人,村民,陌生人之间,凡是人与人之间,都有这个本能。 在古代,权力不下乡。 实际上,乡下人事,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体。怎么化解纷争,让每个人都更好,就需要教化。而教化就来自于亿万人几百年,几千年才积攒下来的哪一点点智慧结晶。 法是一种硬式的教化,道德是一种软式的名教,而世俗是另一种更软式的秩序。 某一个人,比如张三,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希望家里怎么过日子?是一家人和和气气?还是一天天的,兄弟婆媳,吵吵闹闹? 显然,人性向好的本能,会想要前者。前者代表了善。 但是,怎么做到? 儒家给出的答案是:礼教名教。 这个教,并非是空降的,而是,人心里本有的。 比如:“孝”。孝和老字近似,试想一下,刚出生的婴儿是弱势群体,靠父母养活,听父母教诲,一天天长大。作为子女,在年龄上是一直追不上父母的。那么,这种父母老,子女小的事实,会从生到死一直都在。 有人说,子女养育父母,是道德绑架。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 一个人,今天是年轻人,二十多年前是婴儿,几十年后也是老人。同样的问题,也会降临到这个人身上。“道德绑架”这个说法,就说不通了。 儒家站在全部人,整个生命过程的角度,给出的答案。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被称为圣人。 同时,人性里本有这个选择。 人的大脑里,有催产素,有镜像神经元。一个人见了小狗饿肚子,尚且怜悯。见了自己父母受冻挨饿,这个人也会本能的生出有同情同理心。 所以,儒家的答案,顺应了人的本性。就好像大禹治水,黄河泛滥会淹没庄稼,大禹通过疏导,而不是堵的方式,让黄河灌溉庄稼。 名教,即是疏。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都是同样的逻辑。 这对个人有利,同时,也对整个群体有利。 那么,如何做到? 人与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对于大多数人,告诉他怎么样好,怎么样做就够了。 所以,儒家的第一层价值是教化。 这时候,有人反对,觉得被决定了想法和行为,没有了自由。 一部分人会有这个反应。这是一个好反应。 那么,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就应该思考如何做到,而不是单单去骂街。骂街显不出来智慧,除了制造混乱冲突,还原了问题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这时候,儒家的另一层价值就出现了。 他教一个人如何自强,如何智慧,如何靠自己过上幸福生活。 那就是学,修身养性。 这需要几十年工夫,相比起来,是一条漫长的修炼之路。这条修炼之路,在王阳明发挥到了极致。 儒家,并非是为了愚民,恰恰相反,儒家提供了一条向上的真实之路。直面现世,直面现实问题,解决难题。 这就是儒家的第二层价值:教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自强。 王阳明心学,就侧重于这个第二层价值。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都在这一落脚点。 我是张三君。持续更新王阳明心学,儒道佛的内容。欢迎关注,交流,点赞。
0 阅读:0

老张阳明心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