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5年,一个英国人来中国留学,拍摄了70年代的中国风貌

如今,外国大学生来中国留学深造,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随着中国高校水平的不断提升,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复旦中山,每年来华求学

如今,外国大学生来中国留学深造,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随着中国高校水平的不断提升,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复旦中山,每年来华求学的外国留学生,都高达数十万之多!

不过,早在1975年,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那个年代,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大学生,数量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学习中文、汉学的为多。

来自英国伦敦的麦克·兰柯,就是70年代罕见的外国留学生之一!他于70年代中期,先后来到中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留学深造。

麦克·兰柯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带着相机拍摄了1975年的中国风貌。他惊奇地发现,当时的中国大地,跟西方国家完全不一样。

70年代中期的英国,已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消费主义占据一切,英国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缺乏人文关怀。

麦克·兰柯惊奇地发现,当时的中国人,还在穿灰蓝的中山装,完全跟西方的消费主义不太一样。虽然物质条件不太富裕,但民风淳朴,人和人之间非常真诚,人心十分朴素。

1975年的复旦大学校门,看上去风格十分朴素。英国留学生麦克·兰柯,就在复旦大学留学深造。

一位外国年轻女孩,正在挑着红色砖头,看来当时的复旦大学,已经有一批外国留学生了。

70年代中期的中国街头,一片民风淳朴的样子。当时土路居多,不像后来都是柏油路、水泥路。

一个卖陶器的市场。当时的中国,很少塑料制品,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大多是坛坛罐罐的。

70年代,很少家庭有沙发,但藤椅却十分常见。这种藤椅完全是手工制作的,坐几十年都不会坏掉。

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文化品位非常高,很多人都精通书法、篆刻、国画。照片中的小伙,正正聚精会神地篆刻。

那个年代,还是人民公社,年轻人一大早就下地干活。当时,还是集体劳动,绩效考核是计工分的制度。

公社养的黑土猪,高大壮硕,那个年代不喂猪饲料的,猪肉的肉质特别好。

70年代中期,复旦大学的一名高材生,穿着中山装、戴着手表、穿着皮鞋,看上去精神状态十分饱满!

五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包饺子。那个年代,食品不像现在那么丰富,吃一顿饺子十分难得。

1975年,家家户户都有几只唐瓷杯、唐瓷碗,无论喝水、吃饭还是刷牙,都会用到。

那个年代的街头,走很远才能遇到一家商店。商店名从来不用英文,但偶尔会有使用拼音的。

70年代的街头,看不到轿车、吉普车,但很多大卡车、无轨电车。

跟过去的青砖不一样,70年代开始,红色砖头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人民公社的猪圈,养的猪又肥又大。不过,当时的生活水平一般,大多数人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顿猪肉。

人民公社的奶牛,牧民们会定期挤奶。不过,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多数家庭还实现不了天天喝牛奶。

以上,就是英国留学生麦克·兰柯,使用专业彩色照相机拍摄的1975年中国风貌。距今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发展变化太大了。

这批五十年前拍摄的中国照片,于近年才对外公布,让我们有机会一睹70年代中期的中国风貌。麦克·兰柯于2014年因癌症去世,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