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它是从大菜地中踩出来的,不错。
其实,新民胡同——这是1948年10月长春解放以后,才派生出的叫法,以前却不是这样叫着。在其稍前,叫新市场胡同。
清末宣统年间,即1909年前后,长春为谋求地方民族工商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得到了清廷的准许,开发成了一块商埠地。商埠称谓,与今天的通商口岸差不多,即可以直接同国外通商贸易做买卖了。由于商埠地的出现,在长春城区西四马路与西五马路之间,开辟了一个新市场。这个新市场的出现,主要是针对着原先于东三马路与东四马路之间所建立的老市场而言。新市场开辟后,即将原鸿升烧锅、泰发合、即今天的长百一商店址,还有原属的一块草地,即现今新民胡同所坐落的地方,全部购置下了。这样,便为新民胡同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下了最初的基础。
想象可知,一块菜地才有多大地方!说穿了,它即在今回宝珍饺子馆的后身一带,顶多方圆不足百步。
然而其机遇却是很快地来临了。
它西靠庆长胡同,东临大马路,北界西五马路,南濒西四马路。这四周围,都是长春当时鼎盛的商业区,对其中间的这个地面形成了包围之势。它也象块磁石一样在吸引着四围。当时,有个房阀,名叫赵虎臣,外号赵谷瘪子,看准了这块空旷的宝地,办下地亩手续,开始大兴土木,在上面建筑了房屋棚厦。然后,连租带卖,供给来这里经商的人。这样一来,便给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大开了方便之门。这个时期,这里的摊床和饭铺,不仅仅是开初仅有的荣家粥铺、贾家粥铺、杨家馆子、丁家馆子几家了,而是若雨后春笋般地涌了出来。
而正在这时它又借了个东风。
1902年,这里建立起了爱国茶园,即后来更名的新民戏院。这个茶园,占地1200平方米,又演戏,又卖茶座,实在红火。翌年,有侯景轩、陈广义二人,将这个茶园租赁下来,更加大张旗鼓,遂成了长春城内风靡一时,最具影响的戏院。这个时期,著名京剧演员言菊朋、童芷苓、周信芳,评剧演员爱连君等,都曾先后在这里演出过。相继又出现了半观戏半品茗的茶社,如四海茶社、三江茶社、百花茶社、富海茶社,还有专演东北“蹦蹦戏”的,好多了。当时和后来曾有人说过:“长春的梨园名角,哪个不是从这儿走出并唱红的!”这话不错。
随着饮食业、娱乐业在这一带的兴旺抬头,一些其他行业也开始出现并日趋完善了。这里,有长月旅社,即现在的老会宾旅社;德庆钰药店;1926年由刘子羽经营的新民浴池,等等。一下子,饮食业四起,增加到280余家,地摊多达500多个。
这还不算。庆长胡同以西,又相应地出现挂牌妓院30余家。
于是,那个专治花柳病的翠华医院,便也搬迁过来。
这些行业相互影响,推波助澜,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商区闹市。

新民胡同里的老字号——回记饺子馆
人说,“回记饺子馆”的饺子,花一角四分钱能买34个,小饭量的吃不了,一咬一口油。
人说,每天到了九十点钟,把式场子收场了,饭馆子该忙火了。刀子勺子一齐响,喊声听不出个数来。
这都是对新民胡同的一些老说法。确实。
就拿“回记饺子馆”来说吧,就是这样的。它的创始人叫回宝珍,河北青县人。9岁丧母,后随新民胡同里的老字号——回记饺子馆父到天津,过着乞讨的日子。此后,他先后随伯父在营口糕点铺学徒,在饭店当雇工;在哥哥开设的饭馆里学打烧饼。然后,又去了哈尔滨,在道外五道街开炒菜馆,买卖萧条。同街有一家“保府马家饺子馆”,生意很好。于是,他又卖饺子,但它生意仍不如人家。正在这时,“保府马家饺子馆”的调馅师傅刘子清,因生活向马家借钱遭到冷遇,便一气之下跑出躲在旅馆中。
回宝珍知道后,把他请到自己饺子馆来,并以礼相待,解决其燃眉之急。刘子清深受感动,将调馅的绝招传给回宝珍。1923年,他回长春,在新民胡同,开起“回记饺子馆”,采用刘子清的调馅方法。他做饺子,还注重质量和特色,饺子个头均匀,皮薄边小,馅大鲜嫩,汤汁充足,不破肚,不裂口,不漏馅,不塌腔,遂传了出去,成了名,成为长春市优质风味小吃之一。据说,当年他每天只卖二百碗,不多卖,也不少卖,前来吃饺子的,每天都排着队。
其实,岂止是其一家!都是这样。

新民胡同当年繁华热闹的景象
新民胡同,自从它由一块菜地踩出来后,虽然仅仅是条宽两丈、长不足300米的“步行街”,但它却什么都有。极盛时期,仅大小饭店就有五六十家。另处,还有戏院、书场、茶社、旅馆等。可以这样说,这里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人们在饭馆子里花不上几个钱,吃了可心的饭,有兴致的再喝上两口小酒。然后出来,到地摊上去看看,那里有摆摊的,撂地的,耍把式卖艺的,变戏法拉洋片的,兜售大力丸的,算命测字的,都是那样叫好应接不暇;再赶兴趣了,你也可以凑上去吆喝两嗓子,唱上几句;若干渴了,再进茶社去焖上一壶,一壶老茶,喝了续,续了添,直到喝得一点色都没有。这时,天也晚了,日也落了,夜市又来临了。
为着查清新民胡同的历史,我没少跑。
我来到新民胡同,访问了不少的人。其中,有贾文珍、孙桂芳、肖秉忠、刘淑琴、冯兴龙、李书堂。贾文珍,现住新民胡同9委,1961年来这开理发店;孙桂芳,曾作过理发员、浴池工、开茶馆等。而我这次主要的采访对象,是肖秉忠、李书堂。
肖秉忠,今年78岁,牙科医生,曾当选一届宽城区政协委员。他的父亲肖善廷,生前也是牙科医生。访问时,他的老伴刘淑琴也在座。肖秉忠原籍山东平原县。他说,他幼年随父行医来到这里。他说,新民胡同这里,饭店多,服务场所多,热闹多。这里,能叫出名的铺店,有“四时春”“东发合”“海发园”“回宝珍”“长安公寓”等。他说,新民胡同的样子,有点像北京天桥。冯兴龙,早年讨饭,后来修鞋。他说,眼看着新民胡同繁盛起来,如今又冷清了,岁月都是在眼前滑过的,真不觉景。
李书堂是开茶馆的,我在他的茶馆里,坐的时间最长。那茶馆是个长筒平房,室内放排长条桌和长条凳,有几根柱脚支着房顶,四壁糊着报纸。他为我泡了茶,他在一边抽着烟,然后,慢声拉语、一铺一节地讲起来。他说,他原籍山东宁津(旧归河北)张冠街。16岁时,扑奔哥哥李和堂,来到了长春,住在新民胡同。至今62年了,他都没有离开过。他先后开过小人书铺、茶馆,还刻过字,都是个体。他的哥哥李和堂,住在红旗街。1948年困长春爬卡子时,李和堂带着全家人往外爬。待爬到石虎沟(在长影一带)时,便死在那里了。
在李书堂眼中的新民胡同,是打把式卖艺的,跪地讨要的、说书唱戏的,都有。这里实在是个平民百姓的地界,他说,这里有新民戏院,与大安电影院、落子园连起来,都很热闹。我是个普通人,就是在这热闹中走过的,至今身体好,无病。上两年,还去次深圳,少的在那里。看了那个大世界,又想了一下,新民胡同,我又回来了,住惯了,我喜欢这里,不愿离开。
胡同是历史,也是文化。城市从胡同走出来,这是历史;人们再走进胡同叙旧,这是文化。将历史与文化搅和在一起,很有嚼头很有味。
1945年东北光复后,国民党占据了长春。但是,这里的商铺和摊床都呈上升趋势。当时,这里有饭店、旅店、茶馆、戏院、干鲜果品、副食等。当然,随着国民党的腐败,一些毒害社会的行当,如:妓院、暗娼、烟馆、赌场,也开始在这里出现了。至于,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和1956年工商业改造,建立以国营为主、集体为辅、个体为补充的统一商业市场,虽然网点数量有些减少,但仍展现着闹市的面貌。也就是说,新民胡同还是新民胡同,改变不大。
然而到了近十年来,它却萧条下来,且一蹶不振了。
选自杨子忱《老长春》